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开目录 > 政务专题 > 新义乌人
家乡文明史上的丰碑

发布时间:2007-06-05 07:58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在浙江大学求是新村4楼,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了新科院士朱位秋的居室,散发着矜持的温度和毫不吝啬的灿烂,屋子里那丝丝缕缕、幽雅的暖香,幽幽地萦绕着。朱位秋夫妇见到来自家乡的记者,很是热情,又是倒茶又是让座,让人感受到了真正的和蔼可亲。这是一间不大的两室一厅套房,家具不多,书房内摆满了书,还有一套音响。“我看书时喜欢放点音乐。去学校上班,也只要五分钟,十分方便”,朱位秋亲切地介绍。
因为怕耽误他的宝贵时间,记者的提问就显得有些急促,朱教授十分耐心,总是有问必答。这不禁让记者想起了他的一位同事、一位大学教授对他的评价:从新当选的朱院士身上,我看到了科学的高尚!……只凭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对学术的追求,只凭他几十年春夏秋冬在书海中一叶孤舟,终于修得正果,功德圆满。正所谓,面壁十年终破壁,一生执著成院士!
“河神”故里走出新科院士
学风纯正昌盛,历久弥香。义乌西乡的陇头朱村,历代以农耕为主,是一个有着2700余人的大村子。自宋朝建村以来,就一直重视文化,崇尚教育,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在明、清两代有进士4人、举人19人、秀才100多人。辛亥革命初年,有数人渡洋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清朝首届进士朱之锡,可谓是该村古时的代表,为清朝的翰林院学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河道。他为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献出了毕生精力,被后人誉为河神“朱大王”。
古者去矣,然朱之锡刻苦求学的学风和鞠躬尽瘁、造福一方的精神却始终在昭示着后人前进。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有不少学子考上了高等院校。其中,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朱位秋当属该村当代的杰出代表。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已经结束。11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中心召开的增选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宣布,58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位秋教授榜上有名,他是现在中国两院院士中唯一的义乌人。
寒窗苦读志向高远
朱位秋1938年9月生于陇头朱村,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加上后母所生6人,家中共有兄弟姐妹八个,他是长子。他小时候曾就读于陇头朱中心小学,1953年义乌中学初中毕业。他也是久负盛名的义中走出的第一位院士。
在义中学习期间,因为家中人多,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全靠父亲养鱼苗的收入度日。但是,对于朱位秋来说,有书读已经不易。朱教授回忆,当年同村还有一人也考上义中。自己上学有一床被子,那位同学却连被子也没有。于是他俩就睡一张床,盖同床被子。后来,同村同学因家庭经济太困难,初中读到一半就辍学了。
贫穷生活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考验,历经磨难的人更加懂得生活。为了省钱,他从不坐车进义乌城里,每次凭两条腿赶路,要走上半天。回家后就帮父亲干活。父亲从江西九江把孵化的鱼苗买进,稍养大些再卖掉,自己则为父亲结帐。返校时,只能捎回些霉干菜。
因为父亲生意繁忙,后母所生的弟妹又多,朱位秋基本上是随祖母长大的。因为饥寒交迫,祖母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自己没有机会报答,这让他感到十分内疚。
苦难是精神力量的生长点。艰苦的童年生活,抹不去朱位秋对生活的热情,中止他对未来的憧憬。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年他以班上第一名考取义乌中学,在初中毕业后,杭一中向全省招生,义乌中学当时有许多学生报考,但每个班只有一人考取,他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就在杭州第一中学读完了高中。
在杭一中学习时,他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并获得了奖学金。1957年高中毕业,朱位秋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学习工程力学专业。在大学期间,他的生活费主要靠奖学金维持。
大学毕业,朱位秋留校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自己觉得兴趣不在这方面,想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1961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当时全校仅录取十一二名。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学校的振动研究室工作。尔后,他被调往地处陕西的某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从事飞机结构强度规范研究工作,从而踏上了他的科学研究之旅。
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朱位秋说,有一种东西叫做“精神”,从小学一直读完硕士研究生,他的理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着。在读小学时,他想当一名火车司机,因村庄附近就有铁轨;读初中时想当一名工程师;而当科学家的理想是在读高中时形成的。这些年来,他就是因为有了不畏艰辛的精神,实现了一次次飞越,才无往而不胜。
“随机振动”结硕果
1975年10月,朱位秋调至浙江大学,从事固体力学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工作。自1981年以来,他曾先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威斯康星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法国布莱塞、巴斯卡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等访问、合作研究及讲学,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邀请作报告。因为他知道,只有了解国际上最新的成果并与国外同行不断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最前沿的成果。
在国外留学的头几年,因为当时祖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许多国际同行都很傲气,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人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他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成果来给他们看看,不但敢于与国际同行比高低,还要超过他们!
朱位秋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上紧了时间的发条,憋足了一股子气,不让一时一分虚度。这股气一憋就是20年。
朱位秋的勤奋治学作风在浙江大学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应邀到日本京都大学作为期10个月的访问学者。在10个月中,他就写了10篇很有分量的论文。东京的同行听起来都十分惊讶,感叹他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精力。回国后,同事们看到他的论文,也简直难以相信。
“埋头拉车”的朱位秋也不忘“抬头看路”。朱位秋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西北工业大学读工程力学研究生时,看了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克兰德尔一本关于随机振动的著作后,有感于随机振动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自学。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人。1981年至1983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当访问学者时,合作老师就是随机振动的奠基人斯蒂芬·克兰德尔教授。
“我就是喜欢找难题做,并且要做得比人家好。”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线性随机振动理论”很悬乎,许多科研工作者都感到很难,国内甚至还没有人着手研究这一领域,但他就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驱动下,朱位秋解决了一个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理论的难题。斯蒂芬·克兰德尔教授进行了“方板的宽带随机振动响应”的计算是用模态叠加法,工作量很大,进展很慢。朱位秋将数论的方法引入到计算中,使原本繁杂的计算一下子变得简单了。这也令斯蒂芬·克兰德尔十分佩服。朱位秋回国后,他给浙大领导写了一封信,说朱位秋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进入先进领域,并很快做出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十分难能可贵。
朱位秋“敢于挑战”的精神不仅仅表现在这一方面。在发展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过程中,他解决了随机结构动力学宗师、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教授提出的“求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的难题,也解决了结构控制权威、原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T.T.Soong教授提出的“发展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的难题。
这一系列难题的解决,奠定了朱位秋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界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这一领域的著名专家。但朱位秋并不就此满足。
“要想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不仅要有方法上的修修补补,还要有学术思想和研究体系上的重大改变。”1983年,鉴于国内在随机振动方面的学术研究与著作情况,朱位秋深感很有必要向我国读者系统而深入地介绍现代随机振动理论,于是,他花三年时间写成了初稿。随后,又根据自己在美国访问期间得到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表的文献和审稿意见,对初稿作了修改。1992年,他的《随机振动》一书正式出版。美国的林幼院士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此书内容广泛,由浅入深……现今欧美日各国尚无类似专著可以比拟。”
如果用“十年磨一剑”形容习武之艰辛,朱位秋的著书立说也可谓是十年磨一“书”。前十年,他的《随机振动》填补了在该领域的空白,而在后十年中,他在总结自己对随机振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一书。书中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等,打破了自1933年以来一直只有能量等分解的局面。该项研究成果获得2001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认准目标一生无悔
随机振动是一门用概率与统计方法研究承受随机载荷的机械与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响应及可靠性的技术学科。他所建立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系统理论体系框架,用最粗浅的解释是:哈密顿系统就是一个保守的力学系统,既不受外力,也不消耗能量;所谓“耗散”,就是消耗能量的,而“随机激励”就是外界对这个保守系统施加的随机力。
朱位秋说,在20世纪60年代时,该学科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甭说是大学生,就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对此也感到很悬乎,但朱位秋却偏偏爱上了这门科学。“做自己想做的事,无怨无悔。”他对此深信不疑。
人生有很多选择。只有走自己的路,镇定地、自豪地为自己撑起一方晴空,总能让自己拥有一道灿烂的风景。在朱位秋看来,自己是不适宜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就是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而只要从事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工作起来就是一种乐趣。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每一缕阳光的价值;用心品味生活,原来生活是这么美好。朱位秋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回过头来看,自己当年的选择没有错,因为这些年来,自己做了人家做不到的事,登上了随机振动领域之巅,也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国家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在谈到科学研究时,朱位秋告诉记者,兴趣确实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自1964年研读斯蒂芬·克兰德尔等著的《力学系统中的随机振动》一书开始,朱位秋就对随机振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随机振动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如强震、强风、强浪等严重随机载荷可使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海洋平台等工程结构产生强烈的非线性随机振动、失稳甚至破坏;而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中,噪声对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则可产生多种重要效应,如喷气飞机向后排出的气流与周围空气摩擦所产生的旋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会造成喷气飞机的尾喷管破裂。
当然,随机振动理论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工程结构方面,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都可以用随机振动的理论来研究。如股市的振动是随机的,就可以用此理论来预测股市的走向、涨跌;脑神经在传递信息时也是随机的振动等等。正是因为随机振动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如此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了他对此研究的极大兴趣。
也正因为对此情有独钟,在朱位秋的心中,他的工作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他把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但是,兴趣也不是凭空养成的,首先要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得比较好,这样才有兴趣。在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地处陕西的某飞机结构研究所工作了八年,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又有幸与随机振动学科的奠基人斯蒂芬·克兰德尔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使他对现代随机振动理论有了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兴趣广泛教子有方
干事业的科研工作者往往是这样一个模式:只要事业,不顾家庭。同时,因所从事的专业太专,生活太单调,往往会成为“书呆子”。现实生活中的朱位秋是否也这样呢?
朱位秋认为,一个人所学专业太专,就应该有其他一些爱好,否则太专了,生活就变得太单调,单调就易厌倦。
朱位秋业余生活还是相当丰富的,爱好也很广泛。他说自己读书时在班上并不是最用功的人,也不是整天埋头苦读,该玩的时候就放开手脚,但读书的时候就专心一致。在考试前,他一般要将书看两遍,第一遍为详读,第二遍则挑重点读。
还在义乌中学读书时,他就喜爱看婺剧,有时会偷偷溜到城区的戏院看戏。读研究生时,他还经常看些文学名著。即使在如今,他还有边欣赏音乐边阅读的爱好。他说读书时放点古典音乐,对看书并没有影响。但他不喜欢流行音乐,特别是那些“一两句歌词颠来倒去”的歌曲,“大喊大叫的,觉得刺耳”。
此外,他还喜欢锻炼身体。几乎每天下午的四五点钟,他都要去爬山,上黄龙洞,在那里打打太极拳、做做体操等。他说,人一到山上,空气好,脑子就清醒了许多。如果让脑子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是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的。
写作上,朱位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引用他人的文章,摘录人家的成果。他说,他一生出的书不多,但都写得很刻苦,每句话都隐含了很多信息量。他的研究生在读他的书时,必须查阅或借助其它资料才能看懂,这或许与他喜欢古诗,喜欢阅读古典名著有关。
朱位秋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学军于1995年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攻读博士后,现在美国工作。朱学军学生物,也不跟随父亲的学科,因为他充分尊重儿子自己的选择。小儿子朱晓峰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了美国大西洋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现也在美国工作。
在家中,朱位秋也并不是过着“衣有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也时常干些洗碗做饭之类的活。对于培养儿子,他有自己的一套,即“严”字当头,培养自学能力。如大儿子在读小学时,一个“修”字写不好,写了十多遍,纸擦破了贴上,又擦破再贴上,直到写好为止。他儿子16岁就上了浙江大学少年班,后转到复旦大学,在读大学时成绩一直都很好。大学毕业时美国有27所学校都要录取他,最后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
遥祝家乡更美好
自朱位秋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在家乡传开,向他祝贺的人可真不少。母校义乌中学也给他写去了贺信:“笑揩白彦山作颂,喜倾黎明湖为樽。母校因您而荣耀,师友为您而自豪。我们愿以此为动力,大力弘扬老校友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义乌中学的持续发展。”
11月26日,市委、市政府也给朱位秋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电:“金秋蔼瑞,乌伤腾辉。家乡人民为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倍感自豪。先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的水平,这不仅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家乡文明史上的丰碑。在此,我们谨代表全市人民对您在科学领域取得的非凡业绩,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界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作为一名家乡的游子,朱位秋也为家乡而骄傲。他说,只要提起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无人不知。义乌有个大市场,义乌人很富裕,“富有”,几乎成了义乌的代名词。只要有机会,他就争取回家乡看看。在今年义博会期间,他就携夫人回到了义乌,也参观了国际商贸城。他还说,自己的母校——义乌中学,在外名声很好。只要有机会,他十分乐意为家乡做点事。同时也祝家乡发展更快,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