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002609813X/2007-235061
义乌政府网
2007-06-05 17:04:0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7-06-05 17:0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现代化总揽全局,着力实施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三大重点,团结拼搏,实干创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超出了年初预计。
一、综合
2000年,我市国民经济整体上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工业生产增势较强,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财政金融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物价稳定,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据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 业增加值7.0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60.32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51 .83亿元,增长9.8%。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4 :49.5:44.1 调整为5.9:50.6:43.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945元,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8%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3,比上年下降1.7%;居民消费品价格 指数99.9,比上年下降0.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5.6,比上年上升5.6%;农村集市贸易价格指数98.3,比上年下降1.7%。(详见附表1)。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有效需要相对不足状况依然存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相对缓慢;农民增收途径较为单一,增收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02690万元,比上年增长2.5%, 其中:农业产值69419万元,下降7.3%;林业产值2119万元,下降7.2%;牧业产值22415万元,增长3.8%;渔业产值8737万元,增长25.4%。种植业内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全市粮食总产量18.81万吨,比上年减少29.3%,油料、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较大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283公顷,比上年增长〖CM(2〗4.8%,幼林抚育作 业面积409公顷;封山育林面积867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200公顷。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肉、禽、蛋等主要畜禽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年末生猪存栏16.12万头 ,比上年增长12.2%;年内生猪出栏22.07万头,增长5.0%。年末家禽存栏145.04万羽,年内家禽出栏254.24万羽。全年肉类产量1.95万吨,增长12.5%。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淡水产品产量6500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淡水鱼5855吨,增 长0.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增强。全市已完成标准农田改造7万亩。 全市共完成除险加固山塘水库31座 ,修复加固江堤10.8公里,新建、扩建山塘水库9座,新增蓄水32万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土石方280万方,完成总投资8500万元。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3%;农用拖拉机4290台,减2.2%;农用载重汽车401辆,减26.7%;联合收割机190台,增长14.5%。全年化肥施用量1.32万吨,减10.2%;农村用电量46408万千瓦小时,减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较强。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5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工业增 加值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及产品销售收入5 00万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94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市工业用电量58151万千瓦时, 比上年增长33.9%。
实现利税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33.35分,比上年增加5 .08分。总资产贡献率为7.61%,比上年下降0.82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4.35%,比上年上升10.1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由95.70%提高为96.86%,成本费用利润率由3.34%下降为3.00%,资产负债率由51.97%上升到54.6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由6.1%下降为4.36% ,亏损率由15.63%下降为11.16%,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1.73次/年提高为1.86次/年,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76.00%提高为85.60%,新产品产值率由0.94%提高为1.72%。全员劳动生产率也由21528元/人上升为26136元/人。
建筑业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有形建筑市场。2000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60 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市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63家,完成建筑总产值18.26亿元,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为362个,投标承包面达50.1%。完成房屋施工面积97.4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良率为11.4%,其中有3项工程获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其中有1项被推荐参 加国家最高奖“鲁班奖”的评审。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66亿元,比上 年增长44.6%。其中 ,市属单位完成投资19.19亿元,增长51.4%;房地产开发投资6.82亿元,增长279.1%;城镇私人建房2.26亿元,增长25.8%;农村投资16.25亿元,增长0.6%。
在市属单位投资完成额中,基础建设投资13.50亿元,比上年增长46.9%;更新改造投资4.08 亿元,增长79.9%;其他投资1.61亿元,增长32.4%。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增长。在市属单位投资完成额中,交通、邮电业完成投资6.29亿元, 比上年增长61.7%,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0.7%上升到32.8%;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4.3亿元,增长109.8%,所占比重由16.2%上升22.4%;电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14亿元,增长98.1%;所占比重由8.5%上升到11.2%。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50项重点工程,除5项因规划变更等不可抗拒因素未完成外,45项已完 成或基本完成。其中:稠义公路已全线贯通,城中西路改造工程已竣工,污水处理厂2万吨处理设施建成启用,新实验小学基本建成并开始招生。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投入交通建设资金3.9亿元,完成新建县乡公路46.3公里 ,改造县乡公路82.2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65.3公里,比上年增长16.5%。年末全市汽车拥有量为15316台,其中60%以上为居民拥有。全年公路完成货物运输量992万吨,比上年增长2.3%;货物周转量70747万吨公里,增长8.7%,客运量7448万人,比上年增长17.8%;客运周转量119852万人公里,比上年减少13.7%。全年保障民航航班1348架次,比上年增加2 64架次,增长24.4%;进出港人员94756人,增加12940人,增长15.8%;货邮1421吨,增长9. 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04万元,比上 年增长26.3%;电信业务总量26340万元,比上年增长32.8%;全市电话用户数已达15.5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数7.94万户,城市电话和乡村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60部/百人和23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8670户,比上年增长1.5倍。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达7666户。
六、贸 易 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 城市零售总额27.16亿元,增长7.8%,农村零售总额10.05亿元,增长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2.96亿元,增长6.9%;餐饮业零售额1.64亿元,增长69.3%;制造业零 售额0.75亿元,减13.0%;其他各种行业零售额1.86亿元,增长5.1%。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19.26亿元,占51.8%。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192.99亿元,增长10.1%。
外资出口和利用外资全面快速增长。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35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4.9 ,其中:出口总额10623万美元,增长141.6%,进口总额2930万美元,增长24.3%。全年协议利用外资额1219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5.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88670万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地方财政收 入49950万元,比上年增长39.3%。在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入33275万元,比上年增长29.0% 。全市财政支出49058万元,比上年增长39.7%。其中:支农费用支出3081万元,增长7.1%, 教育事业费支出13726万元,增长20.1%;行政管理费支出109.37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092.83亿元,全年现金净回笼16.54亿元。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参加财产保险的企业403家,家庭18255户;参加人身保险的 居民60.79万人次。全年保险总金额28.88亿元,保费收入2246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8316万元,增长3.5%;人身保险费收入14144万元,增长27.6%。全年赔款支出478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财产险赔付款4110万元,人身险赔付款677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0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 各类科技计划1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0项,省级项目6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2项,金华市级科技进步奖16项。组织申报专利256件,已授权161件。目前已认定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3家,金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共组织科技下乡4次,发布新品种、新技术1300多项,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29场,发放资料9600余份,参加培训的人员达3800余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在杭大义乌分校的基础上,以股份制方式创办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1600多人。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全市现有小学121所,在校生57192人;初中33所,在校生28156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巩固率达99.89%;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7%。年末有普通高中(完中)10所,在校生10533人;初中升高中段教育比例达86.3%。高考上线人数达3486人,大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33.07%。拥有职业中学4所 ,在校生达7589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2.94万人次。全年扫除文盲451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城乡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市婺剧团送戏下乡130场次;电影放映机构全 年共放映电影1678场次,观众11.59万人次。市图书馆藏书13.9万册,图书外借3.6万册次, 阅览1.4万人次。成功地举办了小商品博览会大型文艺晚会、焰火晚会和第九届乡镇文化节。广播、电视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年广播电台播出稿件13616篇,电视共编发新闻4 557条。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形势喜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稿7篇,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用稿23 6篇;中央电视台用稿5篇,浙江电视台用稿202篇。已有85%的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全市用户终端达12.7万余户。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95个,医疗床位1904张,平 均每千人2.87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291人,其中,医生1033人,护士(师)689人。目前已在全市各乡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金华市农村卫生改革先进县市。创建工作成果显著,佛堂、廿三里、苏溪、上溪、大陈五个镇被授予省级卫生镇,后宅、赤岸、义亭、吴店被授予金华市级卫生镇。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水平稳步提高。精心组织了第四届全民健身节,有20余万人参 与了健身活动。首次成功地举办了“商博杯”中美篮球对抗赛,“盛川杯”全国保龄球公开 赛。全年共组队参加金华市级以上比赛13余次,共获金牌67枚,银牌48枚,铜牌59枚,奖牌数列金华市前茅。义乌籍运动员周洋霞代表我国参加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荣获女子跳运银牌。由我市代表金华组织的武术队,在湖州举行的浙江省青少年武术比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全年有6.76万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8%。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0年,全市年末总人口668431人,比上年增加7874人。总人口中,男性344549人,女性32 3882人;农业人口532233人,非农业人口133640人,未落实常住户口的2558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1.8‰,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6.3‰。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58元,比上年增 长1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4元,增长6.4%。全市职工平均工资15405元,增长24.5% 。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97平方米,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9.7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62747人,当 年收取养老统筹金7599.29万元;年末有433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失业保障的职工19 546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57人次。净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91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敬老院、福利院25个,床位618张,收养330人。共有2116户3131人领取了救济等保障金,全市五保户1195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生活标准达1650 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发展,新增保费105万元;累计基金总额5813万元,年末在保人 数25.4万,占应保对象56%。
注: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人口数据仍为公安年报数。
4、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