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7-30 11:45
访问次数:
义乌市财政局
(2007年7月26日)
各位主任、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06年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议。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义乌经验,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三”工作措施,牢牢把握“做大蛋糕、优化结构、综合调控、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依法治税,规范理财,圆满完成了各项预算任务,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48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市级财政收入242256万元,同口径增长23.5%;上划中央“四税”收入206544万元,同口径增长34.0%。市级财政收入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44575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7.1%,比上年增长36.3%; (2)地方工商税收15683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2.1%,比上年增长27.6%;(3)农业二税19380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7.5%,比上年下降19.4%;(4)专项收入5173万元, 为调整预算的156.0%,比上年增长99.1%;(5)行政性收费收入7446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86.2%,比上年增长125.7%;(6)罚没收入9110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4.1%,比上年下降17.9%。
2006年,全市财政总支出23513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205000万元的114.7%,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净增加36221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科技类支出9775万元,比上年增长23.0%;支农类支出2369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教育支出45302万元, 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1.7%;医疗卫生及抚恤社救、社会保障支出24773万元,比上年增长30.3%;行政管理费支出24896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公检法司及武警部队支出23631万元,增长26.2%。
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6年我市地方当年可用资金(含省补)为229206万元,上年结转可用资金24374万元,财政总支出235137万元,全年收支相抵并扣除结转下年支出的项目后净结余110万元。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二、财政收入的主要特点
1.地方财政收入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2006年完成市级财政收入242256万元,同比增长23.5%。一是主体税种稳定增长。国内增值税完成44575万元,同比增长36.3%;营业税完成74674万元,增长23.2%;企业所得税完成30474万元,增长29.8%;个人所得税完成17246万元,增长29.8%;二是地方小税种增长显著,城建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分别增长31.5%、37.8%、23.4%、41.7%、22.6%。
2.个体私营经济税收较快增长。全年个私企业共入库税收242242万元,同比增长35.0%,占整个税收收入比重从上年的55.3%提高到57.7%。
3.第二产业税收增长快于第三产业。全年第二产业入库税收17927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2%;第三产业入库税款24034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
4.非税收入平稳增长。2006年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共入库21729万元,比上年同期的16988万元增长27.9%。
三、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1.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是税收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2006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兴商建市、贸工联动”战略,在市场龙头带动下,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一是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效益提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7.4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8%,增幅在全省十四个经济强县中位居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42.4%提高到47.5%;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8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8.9亿元,增长12.9%,其中利润总额18.8亿元,增长21.6%。二是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90.2亿元,增长15.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8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41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315亿元,同比增长9.2%。三是外贸形势良好,全年全市自营出口146569万美元,同比增长24.7%。1-12月出口退税累计117911万元,同比增长41.4%,出口退税地方实际承担额(超基数的7.5%)为6070万元。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2006年第三产业税收 240341万元,增长23.4 %。主要是充分利用财税杠杆作用,不断加大对购物旅游、物流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培育地方税源。这些特色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住宿餐饮、商务服务业等其它行业的发展。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入库20688万元,同比增长19.41%。
3.完善征管措施,促进收入稳步增长。一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实行企业所得税分行业预警管理,督促纳税人如实申报,有效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二是推进个体税收定额精细化管理,对个体定额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根据纳税户的从业人员、生产经营设备、消耗能源、地段及门店面积等经营指标,对个体定额户税收进行公平核定,全年增收个体税收1亿多元。三是不断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落实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申报管理,2006年有300多家企业纳入申报管理。2006年入库个人所得税43114万元,同比增长29.8%。四是坚持抓大不放小,挖掘小税种增收潜力,城建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等小税种共计增收8938万元。
4. 强化管理,非税收入较快增长。初步制定了《义乌市非税收入银行代收管理办法》,规范非税收入征管。抓好银行账户的开户审批和银行账户资金监控,进一步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加强财政票据稽查力度,对全市医疗系统和社会团体票据的保管、领用、填开等环节进行检查,强化“以票管费”。加强对收费行为和非税收入的监管,把全市120多所学校收费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全面清理整顿出租汽车行业收费行为,对社会抚养费、学校代办服务费、住房公积金和单位住房资金等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5.其他政策性调整影响。一是房地产业政策变化、土地紧缩等政策影响了耕地占用税、契税收入,2006年耕地占用税、契税分别入库1196万元、18184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0.1%、13.6%。二是2006年5月起教育费附加收入征收政策进行了调整,征收范围扩大至全部企业,全年入库教育费附加3759万元,同比增长138.8%。
四、财政支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006年,市财政部门以深化改革和规范理财为重点,加快制度创新,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继续推进部门预算“一编到底”改革,将试点范围扩大至79家;修订完善了《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办公设备配置原则和标准》等一系列制度,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开支;继续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控制工作,并大力压缩会议费、差旅费等支出,严格控制消费性支出。二是完善镇街财政管理改革。在全市13个镇街全面推行“镇财市管”,有力地促进了镇街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三是进一步加强债务监管,加强对镇街建设项目审批、负债规模控制、负债担保机制等方面审核,防范和化解镇街财政运行风险。四是进一步深化集中支付改革,扩大了授权支付范围。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制度,加强与银行、核算中心等部门联系,规范操作,稳中求进,全年共授权支付资金8460万元,直接支付资金74593万元。
过去的一年,市财政部门以优化结构和财政保障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在确保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将支出向以下重点方向倾斜,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是建立了稳定增长的财政“三农”投入机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全面推行农业用水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支农支出累计2369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二是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财政技改政策,对“原地升级”的技改项目,对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制造替代进口设备以及为我市主导行业提供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提升产业层次;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企业兴建环保设施、开展节能、节水生产或实施清洁生产并通过审核验收的,给予相应的贴息或奖励,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2006年科技类支出9775万元,比上年增长23.0%。三是保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通过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和实行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政策,保障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全年教育支出45302万元,同口径增长21.7%;教育费附加支出2300万元,增长14.7%;拨付卫生事业费9188万元,增长15.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4492万元,增长18.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520万元,增长98.7%,其中社会保险基金补助3715万元。四是继续加大“平安义乌”等投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全年公安支出19106万元,同比增长32.6%。五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24782万元,增长112%;城市维护费支出11900万元,增长28.9%。
2006年我市良好的财政收支形势,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镇(街道)、各部门和全市人民奋勇拼搏,艰苦创业,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经济层面看,宏观调控特别是土地供需矛盾仍制约着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影响投资稳定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投资适度稳定增长将面临考验;生产要素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劳动力工资、社保成本不断上升,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加,企业面临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也将影响出口效益。从财政税收层面看,2006年我市在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下,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继续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见效不明显,房地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企业所得税工资费用税前扣除标准的提高等将继续影响下一年度收入,同时由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及增值税转型等税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收入结构的优化难度不断加大;而支出方面,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保发展的各项公共支出和刚性支出需求日益增长,各方面对公共财政支出尤其是在增加政府财力、调整支出结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理念,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理财观,在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继续以改革求发展,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更加优良的服务,与时俱进,负重拼搏,聚好财,理好财,不断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