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330782000000/2011-427382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 成文日期:

    2011-06-3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07-08-31 01: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十五时期是义乌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制定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市十五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编制我市十五计划纲要和分项计划的基本依据。

    一、发展背景、方向、目标

    ()“十五时期的发展背景。

    九五时期,是义乌经济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中共义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团结实干,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十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9%,删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亿元,人均1.78万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47.3%和47.6%。财政收入达到8.88亿元,五年间增长2.5倍。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0%,200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3.7亿元,比1995年增长64.9%,累计投入工业技改资金61点亿元,形成了服装、饰品、针织等优势行业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效益农业初见成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基地,2000年粮食面积和经济作物面积比例达到11.15,农业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积极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引进推广了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累计完成标准农田改造7万亩。商贸业持续繁荣,2000年,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成交额193亿元,连续10年位居全国集贸市场榜首,市场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小商品出口势头强劲,2000年实现出口额50亿元,初步确立了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全国知名展会的地位。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的11.346.742.0发展到2000年的5.950.643.5

    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九五期间,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构建了点轴式、组团式的新颖城镇体系,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累计投资60余亿元,建成和开工兴建了廿一世纪商贸中心、江滨绿廊、八都水库、会展体育中心、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工程、路网框架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新建改造公路595公里,基本形成了10分钟经济圈;新增城市干道66公里,新增城市供水能力7.5万吨,并出资2亿元,买断了横锦水库5000万方永久性水权;新增蓄水容量3875万立方米,基本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实现了电话市目标。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从1995年的14.4平方公里扩大到26.7平方公里,人口从不到20万增加到36万,城市化水平从18%提高到48%。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1998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卫生城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五年来,紧紧把握改革开放这一主题,逐步形成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经济运行体系。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实施现代化人才工程,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入口、人才集聚;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组建了工业经济发展局和市场发展局。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加强了财政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税收、金融、粮食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九五期间全社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9.9%,其中自营出口年均增长32.1%;5年来,实际利用外资2331万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40.5%。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科教强市战略,顺利通过省首批教育强市验收,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称号。双拥工作成绩显著,1996年、1999年分别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文化、卫生、广电、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大国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顺利实施了城区三禁和摈葬改革。三五普法成效显著,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8.8%,农民住房由35.9平方米增加到49.7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0年,恩格尔系数为36.3%。

    九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济发展的素质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经济外向度亟待提高,市场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批发市场业态变化的严峻挑战。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供给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人才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需要。社会风气、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等等。

    世纪之交,面临产业升级、外向拓展、城市化加快、改革深化的发展机遇,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不仅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有利因素。从国际看,日益强化的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趋势。从国内看,面临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和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构建,多种所有制结构已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攻坚阶段;扩大内需将成为长期的战略性举措;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沿江经济带龙头与中心的极化效应更加突出。从全省形势看,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给我市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如何把握好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市十五期间以至未来二十年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影响。

    ()“十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暗,坚定现代化商贸名城方向,以现代化总揽全局。致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到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心城区50万以上人口、建成区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为把义乌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生机盎然的现代化商贸名城奠定基础。

    十五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是:2000年现代化中等城市基本建成,大城市框架初步拉开。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达到或接近省定的现代化评价指标的下限值,少数指标接近或超过上限值,跨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门槛,同时,基本形成能容纳50万以上人口,由水、电、路、讯等构成的5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框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战略步骤,十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运行市场化。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00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2%以上;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以上;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小于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

    2.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强化小商品市场龙头地位,提高市场外向度,加快与国际接轨,使义乌成为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小商品都会。培育和建设一批新的专业市场,带动城市的拓展和产业的提升。进一步完善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要素市场为支撑,专业市场相配套,市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市场体系。

    3.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形成较为发达的交通、电力、供排水、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

    4.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企业制度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构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方便群众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经济外向度达到20%。

    5.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05年,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大学适龄青年入学率达到40%以上,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达到400人以上。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为提高,在2003年实现创建浙江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

    6.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居住条件等有较大改善。到200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市环境综合评分90分以上,年人均生活用电量350千瓦时以上,固定电话普及率40部/百人,有线电视入户率80%以上,社会保险覆盖率90%,成为省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之一。

    7.民主法制建设获得较大进步,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良好法治环境。完善政府决策制度和程序,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决策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加快政务公开化进程。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十五时期的指导方针。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十五期间,必须始终注意把握以下指导方针:

    1.坚持以现代化总揽全局。现代化建设是统率我市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主线和总纲。在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全市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上来,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到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上来,突出加快发展主题,能快则快,加快发展,把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2.坚持以城市化为突破口。加速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的强大创造力和集聚、辐射功能,可以产生良好的综合效应,牵引我市走向现代化。要坚定现代化商贸名城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要坚持非均衡、有重点、分阶段的发展策略,同时要注意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3.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是我市的根本战略。过去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高度适合义乌市情,也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新世纪,要坚持、完善、提高这一战略,继续以商贸业为龙头,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坚持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创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完善以明晰产权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运行机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资源配置机制,高效廉洁的政府运行机制,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5.坚持开放带动。开放带动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市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提高义乌经济的外向度。

    6.坚持科教强市。科教和人才是影响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强市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7.坚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信息化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8.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坚持贯彻计划生育、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三大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的原则,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高度重视挖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潜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坚持依法治市。依治治市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只有坚持依法治市,才能确保政府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高效运行。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普法教育,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10.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是确保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在快速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致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提升产业化水平,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围绕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再创优势的目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以商贸为特色的服务业。

    商贸业是我市服务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的商贸业,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要坚持调整、提高,、创新、发展并举,繁荣提升商贸业,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小商品交易中心、信息中心、配送中心、展示中心。

    1.提升市场档次,改善经营环境。加快对现有市场的调整、改造、扩建和配套设施建设,盘活市场存量资源,避免低水平扩张,注重市场硬件质量的提高。加快专业市场内部结构向店面式、商场式发展,市场组织形态向专业性、集群化方向发展,市场类型向产地与集散相结合方向撰变。按照高档化、配套化、智能化的要求,把福田市场建设成为集仓储、居住、停车、商务、娱乐等服务设施于一体、功能齐全的市场园区,为进一步增强义乌市场的集聚辐射能力,提高义乌市场的影响力创造条件。

    2.大力推进市场功能创新。牢牢把握批发市场业态变化,致力实现经营业态创新。充分发挥运输网、销售网和信息网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市场经营户积极运用商业代理、连锁配送、仓储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重视加强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大力推进网络进市场、电脑进商位,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积极组织企业和经营户联手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商品的竞争力。

    3.积极发展会展业。确定会展经济的现代产业地位,积极发展以小商品博览会为龙头的会展业,推进小商品博览会向产业化展会、国际性展会转变,经常地举办各类特色专业性展会,打响义乌商贸名城的品牌。强化市场的商品交易、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代理推介等功能,逐步把会展业培育成义乌的新兴产业。

    4.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与服务。切实抓好市场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市场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联托运市场经营行为和市场收费,保持义乌市场低成本运行、低价格竞争的优势。规范中国小商品城外地分市场管理,严格命名条件和程序,建立新型的小商品对外销售网络,增强义乌市场集聚辐射能力。加强对市场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力引进经营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营队伍。强化市场商品的质量管理,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活动,提高市场商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义乌市场的美誉度。

    5.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业。依托现有交通和商贸基础,促进传统商贸业与运输仓储业的结合,完善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系统,培育物流企业集团,建设全国性小商品流通的主渠道,确立在国际流通同行间的竞争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中心、江东货运场二期及货物流转中心的建设。加强铁路场站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客货运输吞吐能力。积极开辟国际商贸城市间的货物运输航空专线,把义乌建设成为国际货运的重要航空口岸。

    6.培育壮大旅游业。重点发展购物旅游,积极开发和建设人文、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项目的产业化经营,加快双林风景区、历史长河、江南生态园等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利用周边县市的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构建旅游网络,争取把义乌建设成为浙中购物旅游中心和重要的旅游观光城市。加强旅游市场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星级宾馆、旅行社服务水平。

    7.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规范物业管理,促进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加快工业集聚提升,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

    工业经济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我市正处于迫切要求提高工业化程度、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要紧紧围绕发展、壮大、集聚、提升八字方针,立足于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速产业集聚,强化技术创新,既要注重发挥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优势,又要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企业集团。力争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

    1.围绕市场发展特色工业。继续推进以商促工、以工强商、工商联动发展战略,依托小商品市场,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日用工业品为主的小商品加工业,形成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同时,要超越小商品市场的经营领域,积极创办高新技术园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经济后劲,争创发展新优势。

    2.大力扶持培育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大对服装、针织、饰品、拉链、彩印等优势行业的培育力度,做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确定一批龙头型、科技型、苗子型企业,重点加以扶持,使之成为市场占有率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小型巨人企业。大力推进质量立市,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做大一批名优产品,争创全省或全国名牌,提高义乌工业产品质量和区域经济整体质量形象。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培育成产值超5000万元的规模企业100家、税收超百万企业1OO家、高科技企业100家、外商投资企业100家、名牌企业100家。

    3.加快一区五园建设,加速工业集聚。高标准、高档次地开发建设好义乌经济开发区和北苑、义东、义南、义西、义北五个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成为工业企业集聚提升的载体,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基地,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加强一区五园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严格控制临街店面房和厂内宿舍的建设,确保区内绿化覆盖率,有条件的园区要考虑建设集中供热、供气等配套工程,提高园区开发建设品位。有规划、有重点地开发一批特色工业小区,促进产业内部社会化、专业化,拉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继续鼓励千家万户发展家庭特色工业,继续培育扶持专业村、专业镇等块状经济发展。

    4.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工业产业层次和素质。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的主要推动力,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化产业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比重。积极扶持我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规模,增强实力。鼓励有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外地企业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构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法人三个层次紧密联系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科、工、贸的有机结合。加强科技市场培育,举办科技项目洽谈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

    5.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市场营销、品牌、质量、成本等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市场运行机制接轨,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减少审批手续,降低工业区地价。密切企银关系,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对工业经济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组织,设立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融资租赁等方法,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家培养、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实现现代化,农业是难点,关键在农村。要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1.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禽业、水产、林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重点发展效益农业,与此同时积极发展与现代化商贸名城相适应的绿色型、设施型、休闲观光型的城郊农业。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义乌特色的农产品,走效益型、外向型的农业发展路子。

    2.加大实施科教兴农力度。切实抓好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按照政府扶持、科技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促使种子种苗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速实现种业现代化。以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机制。加强对农民农业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抓好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两支队伍建设。到2005年,每万人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0人以上,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统一供种率80%以上,机耕率、机收率分别达到85%和55%以上。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灵活而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业人口生产资料占有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企业化的效益农业市场主体和产业农民,鼓励和引导工商业主投资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扶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做强做大义乌农贸城,逐步把它培育成辐射华东乃至全国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营销组织,切实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继续加大农业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建设,打响义乌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力争每年建设标准农田不少于2万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半月湾和塔下水轮泵站及龙门脚水库、巧溪水库增容、枫坑水库、卫星水库等一批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渠系配套建设,搞好义乌江和主要小流域综合治理。

    ()大力培育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优化产业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竞争能力和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社会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提高政府信息的共享程度,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利用网络拓广业务,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变革,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加快金融、财税、贸易、保险和交通监控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市场交易的电子化程度。致力构建网络化市场、智能化小区、数字化义乌。以数字义乌为载体,推动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构建数字义乌的基础框架,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信息资源共享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在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快全市高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着手建设能够提供综合通信业务的网络平台,初步具备向社会用户提供综合通信服务的能力。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与恢复能力。

    3.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紧紧依托本地市场,发展应用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业。把握未来通信业发展的趋势,将通信市场的经营范围从单纯的语音通信产品,拓展到能够满足综合传输要求的信息产品,并为其最终成为区域性的信息产品交易中心奠定基础。加快发展一批专业从事信息服务的市场主体,大力扶持网络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义乌经济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的重要载体。要坚定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方向,以建成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提高城市整体水平,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佛堂、苏溪、上溪等副中心组团式布局、集镇和中心村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

    ()高起点规划城市。以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和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为目标,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要求,高起点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把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扩大到300平方公里左右,留足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市场、工业、文教卫、旅游、居住等城市主要功能,编制出城市各大功能区的规划;抓紧修编中心城区的专项规划,如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绿化、旅游等专项规划;抓紧修编市域范围内的交通、电力、信息等网络规划,着力构筑大城市的框架。要切实加强规划的控制和管理,严肃查处违反规划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高品位建设城市。深化投融资体制度改革,采取适度举债等措施,筹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加快g日城改造暨市民广场、会展体育中心、中心医院、东阳至义乌引水工程、自来水三厂、电力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现代水平,体现商城特色的标志性工程和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城市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公、铁、空协同运作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建设以杭金、金甭高速公路和省道于线为主骨架,形成以环城公路为内环、中心城区至副中心十分钟交通圈、中心城区至各乡镇半小时交通圈的快速公路网系统,同时要加快农村道路硬面化步伐;加强铁路场站建设,提高场站级别;民航积极开辟国内商贸城市间航线,逐步形成全国空中运输网络。强化电网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以220kv为中心、110kv为骨架、35kv为辅助、10kv为基点的电力网架结构,实行城乡同网同价,保障电力供给。加快信息化十大工程建设,重视电信和移动通信事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

    ()高水平管理城市。按照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要求,抓好义乌城市形象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落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责任制,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内涵,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进一步强化乡镇创建工作。坚持以拆违、治乱、绿化、亮丽为重点,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狠抓城市违章建筑的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狠抓城市脏、乱、差的整治,加强户外广告、社会摊点管理,努力营造一个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狠抓城市绿化工作,加大拆违建绿、拆围透绿、零星和闲置土地的绿化力度,不断提高城区绿化率。狠抓城市亮丽工程,抓重点、创精品,切实把拆违、治乱、绿化与亮丽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管综合执法新路子,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管执法的权威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行城市社区物业管理,走居委会工作社区化和社区工作社会化新路子,建设一批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管理规范、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社区。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建设大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强化对廿三里功能区和佛堂、苏溪、上溪副中心及其它建制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开展新农村规划。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加大农村改田、改村、改环境力度,多形式地开展[日村改造和村庄整理,重视农村污染的治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改进扶贫方法,采用科技扶贫、开发扶贫,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合理撤并规模小、地处偏僻的自然村和行政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动力。要进一步发挥我市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用足、用活推进城市化、建设现代化中的政策资源,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在充分巩固、发挥小商品市场龙头地位和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义乌农贸城、物资市场、家电市场、通信市场、木材市场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建设畜禽产品市场,扶持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加快培育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要素市场,重点建设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在城市新区、副中心、中心镇规划建设一批不同层次、布局合理的农副产市场和商业网点,完善服务网络和功能。加快发展会计、审计、设计、评估、律师、咨询、翻译和商贸代理等中介服务业,提升中介服务组织的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2.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化经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机制运行市场化的投资格局。推进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产权流动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全社会资金运作水平。

    3.进一步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按照《公司法》要求,对已改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进行规范改造,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上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逐步从家族制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公司法》改组改造、规范运作,争取包装上市。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产权交易方式,盘活已托管的国有、集体资产,促进企业产权合理流动。

    4.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村有、乡()存、民管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坦。

    5.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建设移民城市的要求,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降低人口进城的门槛,加速外来人口本地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步伐。

    6.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积极实施机构改革,加快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方便群众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资源和环境、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明确和规范政府职责,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积极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规范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7.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是建设大城市和现代化商贸名城的必然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要以更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争取经济外向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1.努力扩大小商品外贸出口。充分发挥小商品价廉物美的优势,千方百计扩大小商品出口贸易。大力培育外贸主体,扶持现有外贸企业做大规模,增强实力,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继续实施借船出海的战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贸企业和外商到义乌设立贸易机构或办事处,发挥好边贸市场的作用,拓展商路,组织小商品出口。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提高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招商项目,建立健全对外招商的项目库,完善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发挥小商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的优势和小商品博览会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义乌投资兴业。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培育外商投资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和经营户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管理经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新经济优势的形成。

    3.扩大市场对外拓展。发挥我市专业市场和小商品加工业的优势,大力推进商品、商人、市场三位一体的对外输出,扩大市场网络,提高义乌商人、商品的市场覆盖率。鼓励企业家、经营户经常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展会,考察国外市场,寻找商机,积累经验。鼓励和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经营户到国外、境外设点办厂,带动商品、技术、设备、劳务的输出。按照突出重点,慎重稳妥的原则,加快市场对外拓展,选择购买力强、市场辐射面广、政策宽松的非洲、中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作为市场对外拓展的重点。认真总结我市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增强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4.不断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主动接受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和产业转移。积极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拓展义乌市场在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范围。探索建立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各种资源共享的分工协作体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进一步做好对外对口帮扶工作。

    5.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的环境。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硬环境。按照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要求,设立中英文对照的路牌、街牌,高标准搞好城市形象设计和建设,塑造开放的城市形象。争取尽快设立海关、边检等口岸机构,建立对外开放的便捷通道。进一步优化投资的软环境。按照国际惯例,清理、修订和完善政策规定,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简化对三资企业的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驻义外商和驻义机构的管理,规划建设境外驻义机构和驻义外商办事场所,建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切实做好服务工作。认真开展WTO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能力。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义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五、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加快推进依法治市,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巩固和扩大三讲两思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三个代表教育,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努力在全社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继续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弘扬义乌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共同理想,形成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社会风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切实落实《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到2005年要普及高中段教育。办好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网上教育,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提高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比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按照城市化的要求集聚教育资源,逐步使高中段教育向城区和三个副中心集中。初中教育向中心镇集中,小学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步达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名教师、名校长队伍。

    ()积极实施现代化人才工程。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并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争创新世纪人才优势。加强我市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营造聚才、用才的良好机制。选送中青年拔尖人才、企业厂长经理和优秀经营管理人员深造进修,加强乡土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放宽政策,简化手续,改善服务,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多渠道、全方位吸纳人才,特别是科技型、管理型、经营型和复合型人才。规划建设外来人口安居工程,妥善解决引进的人才在住房、社会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

    ()加快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增加对科普性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加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档案馆、大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青少年宫与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加强社区、村镇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体系。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弘扬民间文化艺术,充分挖掘传统地方文化精髓,努力创作一批展示时代风貌、反映商城特色的优秀作品,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文化的流动与普及。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充分发挥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改善新闻宣传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按照大城市的要求,抓好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调整。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与卫生监督相结合的卫生体系,巩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大力推广多湖模式。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开发培育体育市场,发展竞技体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深化双拥共建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争取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解决老龄人口社会服务、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农村尤其是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逐步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利益导向机制,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与矿产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在城市新区推行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双管供水。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控制和综合整治环境污染。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做好废弃物、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大力推广新型材料。切实防治固体废弃物、大气和噪声污染。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城市处理污水、垃圾的能力。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实施封山育林,加强水土保持。积极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继续开展高标准平原绿化。到2005年,饮用水水源保持一类水体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二级标准,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区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为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造条件。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作用。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切实发挥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制度,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公务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认真研究新时期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强化群防群治,以社区建设和管理为重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推进社会保安产业化,加强出租房和流动人口管理,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经济和黑社会组织犯罪活动,坚决取缔查禁邪教和利用宗教的违法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国家安全和国防意识。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要在中共义乌市委的领导下,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义乌建设成为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和现代商贸名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