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07-205455
无
无
2007-09-29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7-09-29 15:2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01年3月13日在义乌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义乌市市长周启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它列席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一、“九五”工作回顾
从1996年到2000年的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全市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义乌市委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时期。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并向富裕迈进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五年;是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高,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的五年;是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五年。胜利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亿元,分别比1995年、1997年增长47.3%和18.1%;财政总收入达8.88亿元,分别比1995年、1997年增长2.5倍和1.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亿元,分别比1995年、1997年增长3.4倍和1.4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从1995年的11.3:46.7:42发展到2000年的5.9:50.6:43.5。五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市场为龙头的商贸业持续繁荣。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继续位居全国集贸市场榜首,初步确立了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全国知名展会的地位;连锁配送、商业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快速发展;市场外向度明显提高,2000年实现出口额50余亿元,约占成交额的25%;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贸城、木材市场等专业市场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运输、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不断得到规范和发展;购物旅游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二是效益农业初见成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与粮食面积比例不断扩大;农业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开始启动,引进推广了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累计完成标准农田改造7万亩,完成了52座小(二)型以上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通过了林业部“平原绿化达标”验收;顺利完成了土地延包和农村基金会清理整顿工作。三是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培育服装、拉链、毛纺、袜业针织、彩印包装等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积极推进工业集聚发展,经济开发区二期和五个工业园区已引进企业295家,总投资超过30亿元;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建立了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全市累计投入工业技改资金61.6亿元;积极推进质量立市,企业素质明显提高,“九五”时期,注册商标1883件,61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7件商标分别被评为金华市知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五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是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五年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8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2 .7倍。“九五”期间,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构建了点轴式、组团式发展的新颖城镇体系,并确立了向现代化商贸名城和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在城市扩张、人口集聚、品位提高上取得了积极成效。1999年,《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我市为浙江省二级经济区域中心城市。五年间,相继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二十一世纪商贸中心、八都水库、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工程、江滨绿廊、城市外环线、会展体育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五年间,新建改造公路595公里,基本形成了10分钟经济圈;新增城市干道66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7.5万吨,并出资2亿元,买断了东阳横锦水库5000万方永久性水权,解决了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新增变电容量20.3万千伏安、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8万门、蓄水容量3875万立方米。城市规模迅速拓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6.7平方公里,分别比1995年、1997年扩大了12.3和11.7平方公里,人口从1995年不足2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36万,2000年,城市化水平达48%,比199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卫生 城市创建工作,1998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卫生城市。认真制定实施卫星镇建设规划,卫星镇基础条件日趋改善,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不断加强和改进村镇建设管理,小城镇建设水平和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五年来,我市紧紧把握改革开放主旋律,逐步形成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经济运行体系。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改制面达98%,盘活存量资产18. 5亿元,安置职工14984人。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强化了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政府资源有偿使用,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彻底打破二元分离的户籍制度,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成立了工业经济发展局、市场发展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省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0年,612个单位43300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共有53394人参加了社会保险。税收、金融、粮食体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稳步推进。过去五年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9.9%,新增自营出口企业108家,自营出口年均增长32.1%,其中2000年自营出口超1亿美元;创办“三资”企业65家,实际利用外资2331万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40.5%。加强了与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联系,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范围不断扩大。
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浙江省教育强市。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2000年,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达到86.3%,大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33%,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36.3个和22.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健康发展。五年来全社会投入教育经费13.2亿元,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蓬勃兴起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化,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了博览会大型文艺晚会、焰火晚会、乡镇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1998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电视制作传播能力明显提高,《义乌日报》成功改版为大报,并开通了电子版。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进步。档案工作取得新成绩。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
境保护三大国策得到有效贯彻。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广泛开展邓小平理论、十五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再创业、再发展、再提高”解放思想大讨论,坚持在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顺利实施了城区“三禁”,全面推行了殡葬改革。推进依法治市,“三五”普法教育成效明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接待等工作,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加大了对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报告制度,及时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通报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和人民武装等工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改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1996年、1999年连续第三、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58元和5014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1997年增长33.1%和12.4%。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3 .4亿元,分别比1995年、1997年增长2.49倍和0.93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3亿元,分别比1995年、1997年增长1.91倍和0.62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亿元,分别比1995年、1997年增长40.38%和21.9%。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15.2平方米提高到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35.9平方米提高到49.7平方米。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用于教育、文化、保健、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明显提高,高档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继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之后,电话、电脑、汽车等又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电话普及率从每百人9.3部增加到34.7部,汽车总量的60%以上为居民所拥有,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已达7666户。2000年,恩格尔系数为36.3%。扶贫工作受到高度重视。五年共投入财政性扶贫资金1800万元。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特困残疾人生活困难补助与贫困救济制度,五年共发放保障、救济、抚恤资金3928万元,使低收入居民、特困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1997年,我市被命名为小康(县)市。
政府职能有了较大转变。认真开展政府班子和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注重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管理。强化财政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管理,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开展了以“门槛式开放”为主要内容的联托运市场整顿,保持了市场低成本运行、低价格竞争的优势;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累计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2566宗;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稽核管理,累计稽核项目1748个,节减资金2.5亿元;完善了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共查处各种违规违纪金额1.5亿元,增加财政收入6599万元;切实加大打假治劣力度,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声誉;加强税收征管,公平税负环境进一步形成。注重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加强协调、督查,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注重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全面开展政府审批制度改革,2000年取消审批事项230 项,取消审批、审核、核准、备案等事项394项,核减率分别达到68.4%和44.6%。注重加强廉政建设。深化“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监察,认真治理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取消和降低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408项,减轻群众和企业负担1.6亿元。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查处了一批大、要案。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经受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受了国内消费品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压力。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通过发展来凝聚全市人民的干劲和热情;始终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走具有义乌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以改革促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与社会文明程度;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从而推动了 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我市在新世纪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九五” 时期各项成就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团结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奋发努力的结果,是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义乌老乡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义部队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外地的义乌乡亲和一切关心、支持我市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分析过去五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素质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经济外向度亟待提高,市场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批发市场业态变化的严峻挑战。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供给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人才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需要。社会风气、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努力加以解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十五”时期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战略措施
各位代表,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市已进入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关键时期。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加速融合,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运行环境已经和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成为新世纪的两大主题,新一轮经济布局调整已经全面展开;全省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敞的运行空间。综观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在“十五”发展中我们面临着推进城市化、提升产业化、加快国际化等重大历史机遇,但也有着严峻的挑战,今后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冷静清醒,奋发图强,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办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全面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进程。
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中共义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制定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按照《建议》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指导义乌进入新世纪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明确了我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战略措施,为我市今后五年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纲要(草案)》提出,我市“十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坚定现代化商贸名城方向,以现代化总揽全局,致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到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心城区50万以上人口、建成区50 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为把义乌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生机盎然的现代化商贸名城奠定基础。
《纲要(草案)》提出,我市“十五”时期现代化建设战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到2002 年,中等城市基本建成,大城市框架初步拉开;第二步,到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基本形成可容纳50万以上人口,由水、电、路、讯等构成的5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框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战略步骤,“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高,竞争力大大增强。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00 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2%以上;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以上;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小于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经济外向度达到20%以上。
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强化小商品市场龙头地位,提高市场外向度,加快与国际接轨,使义乌成为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小商品都会。培育和建设一批新的专业市场,构建和发挥网上市场作用,带动城市的拓展和产业的提升。进一步完善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要素市场为支撑,专业市场相配套,市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市场体系。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形成较为发达的交通、电力、供排水、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外向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05年,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大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40%以上,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达到400人以上。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为提高,力争在2003年前实现创建浙江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居住条件等有较大改善。到200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争取达 到40%,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市环境综合评分90分以上,年人均生活用电量350千瓦时以上,电话普及率每百人40部,社会保险覆盖率90%,成为省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之一。
民主法制建设获得较大进步。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良好法治环境。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战略措施。
(一)致力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进产业集聚提升,是我市再创优势、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围绕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再创优势的目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市要巩固发展市场优势,强化工业支撑,夯实农业基础,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大力发展以商贸为特色的服务业。坚持调整、提高、创新、发展并举,繁荣提升商贸业,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小商品交易中心、信息中心、配送中心、展示中心。加强市场硬件建设,提升市场档次,在发展中扩大市场优势。牢牢把握商品批发市场业态变化,充分发挥运输网、销售网和信息网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市场经营户积极运用电子商 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确立会展经济的现代产业地位,积极发展以小商品博览会为龙头的会展产业,逐步把会展业培育成义乌的新兴产业。规范市场管理,优化市场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依托现有交通和商贸基础,建设全国性小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加快发展旅游业,争取把义乌建成浙中购物旅游中心和重要的旅游观光城市。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中介服务业。
加快工业集聚提升。紧紧围绕“发展、壮大、集聚、提升”八字方针,立足于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速产业集聚,强化技术创新,既要注重发挥“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优势,又要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力争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壮大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努力培育形成产值超5000万元的规模企业100家、高科技企业100家、名牌企业100家、税收超100万元企业100家、三资企业100家。全面推进质量立市、信誉兴市,提高义乌工业产品质量和区域经济整体形象。加快一区五园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工业集聚提升的载体,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基地,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推进科技创新,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这是加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实施科技兴农力度,全面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加速实现种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营销组织,积极培育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以农贸城为龙头的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切实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重视农业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信息产业。今后五年,要致力构建网络化市场、智能化小区、数字化义乌。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社会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市高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扩大通信市场的经营范围,积极扶持网络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义乌经济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的重要载体。《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要坚定现代化商贸名城发展方向,坚持非均衡、有重点、分阶段的发展建设策略,正确处理好求大与求强、求大与求佳的关系,重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佛堂、苏溪、上溪等副中心组团式布局、建制镇和中心村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
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和大城市为目标,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要求,高起点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留足城市发展空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采取适度举债等措施,加快城市基础重点项目和现代化交通网、电力网、信息网等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深化创建工作,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加强副中心、建制镇和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村镇环境质量。加快体制创新,以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为依托,带动和促进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集聚。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今后五年是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我市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提高义乌经济外向度。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在充分巩固、发挥小商品市场龙头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加快培育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专业和要素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产权流动方式,提高全社会资金运作水平。加快企业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产权交易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进程。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实施机构改革,加快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方便群众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大力培育和引进外贸主体,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和出口市场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外贸出口。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点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扩大市场对外拓展,大力推进“商品、商人、市场”三位一体的对外输出,扩大市场网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切实优化对外开放环境,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硬件环境。
(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必须加快推进依法治市,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新风尚。大力发展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05年普及高中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民教育和网上教育。加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档案馆、大剧院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全面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积极实施现代化人才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并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争创新世纪人才优势。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政府决策制度和程序,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决策机制。下大力气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加快政务公开化进程,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全面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积极支持驻义部队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扎扎实实抓好2001年工作
各位代表,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端,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认真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省委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大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致力推进体制和技术创新,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5%;全社会外贸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内。
为实现这些工作目标,除了按《纲要(草案)》的具体要求做好各方面工作外,今年,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扩展与提高并重,加快构筑大城市框架。
高水平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抓紧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市场、工业、文教卫、旅游、居住等城市主要功能,编制出各大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抓紧修编中心城区的专项规划,如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绿化等城市子系统的专项规划;抓紧修编城镇体系规划;抓紧修编市域范围内的交通、电力、信息等网络规划,着力构筑大城市框架。切实加强规划的控制和管理,严肃查处违反规划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要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83亿元的68项市重点工程建设,今年计划投资33.6亿元,其中财政性投资7.3亿元。加强交通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环城公路路基工程和环城南路工程,基本建成八里桥头—楂林公路、佛堂—赤岸公路,开工建设佛堂—倍磊公路;认真实施杭金衢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宾王客运站、江东货运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小商品货物流转中心。加强市政基础建设。开工建设丹溪路延伸、下骆宅大道、城东路延伸、城中城大道、锦都大道、贝村路延伸等城市主干道路,启动城西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丹溪桥、丹溪路铁路下穿立交桥,开工建设环城公路跨江大桥、跨铁路立交桥、义金路互通立交桥;建成启用宗泽北路、宗泽大桥、宗泽南路、江东北路、南门路等市政工程;开工建设塔山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着手实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加强水治理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横锦水库引水管道工程及调节池、第二水厂二期、第三水厂一期等工程,开工建设宾王桥上游1.2公里城市防洪堤,建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7万吨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启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二期建设,扩展金融网、教育网、公安交警网等应用网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广播电视宽带网络中心建设,拓展网络多功能业务;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建设,提高网上交易水平。加强电力建设。启动220千伏大元变、110千伏市民广场地下变、江东变、杨村变建设;建成启用110千伏上溪变一期工程。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实施进度,基本完成改造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项目设计、资金筹措等工作,全面开工建设改造区内的规划项目;高度重视旧城改造安置区建设,基本完成安置区建设;加快建设江滨绿廊,启动鸡鸣山公园、北苑公园、机场路两侧、宾王商贸区广场等绿化工程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启用主体育场,会展中心力争5月底投入使用;完成中心医院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新义乌中学,力争部分校舍结顶,开工建设城东中学,全面完成新城北中学、新实验小学建设工程;完成工商学院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开发区大水畈菜市场。加强住宅建设。加快建设东洲花园经济适用房和锦都豪苑工程;规划启动外来人口安居工程,为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创造条件。
高品位加强城市管理。按照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要求,抓好义乌城市形象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落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责任制,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内涵,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以“拆违、治乱、绿化、亮丽”为重点,全面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狠抓城市违章建筑的整治,组织开展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拆违集中行动。狠抓城市脏、乱、差的整治,坚持疏与堵结合、整治与规范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加强旧城改造等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努力营造一个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狠抓城市绿化工作,在加快绿化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拆违建绿和零星、闲置土地的绿化力度,不断提高城区绿化率。狠抓城市亮丽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抓住重点,创出精品,今年着重抓好机场路、江滨路、宾王路、火车站广场等亮丽示范工程。强化出租车管理,树立城市出租车行业新形象。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以综合执法为主、统分结合的城市管理新路子。切实理顺物业公司与居委会的关系,提高小区管理水平。
努力提高村镇建设水平。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和区域特色要求,高标准修编副中心、中心镇发展规划,并以规划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制定完善旧村改造政策,强化组织与协调,简化审批程序,精简收费项目,因地制宜、多形式地推进农村旧村改造。合理调整村庄布局,加大“撤村建居”力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继续开展村庄整理工作,切实加强村内外道路、河沟、池塘的整理和环境卫生的整治,进一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二)集聚与提升并举,致力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核心,增强义乌商贸业的竞争力。继续花大力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切实强化市场规划和宏观调控。按照发展大市场、建设大城市的要求,抓好商品市场、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市场不同行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商品市场布局,抓好专业市场、专业街的行业布局规划,提高市场档次,改善经营环境,强化市场招商,促进整体繁荣。加快福田市场建设。把福田市场建设成为服务完备、功能齐全、能适应批发市场业态变化的市场群,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并完成一期主体工程。继续做好农贸城、浙中木材市场、物资市场、运输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专业和要素市场的培育工作。积极培育会展经济。办大办好第七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力争在外向性、经济性、实效性方面有新的突破。经常性地举办各类有特色的全国性、国际性的专业展会,使以小商品博览会为龙头的会展业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推进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市场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商城信息”站点、“中华商埠”电子商务平台功能,加快网络进市场、电脑进商位,建立网上配送中心、结算支付系统,充分发挥运输、邮政等物流配送作用,引导经营户开展网上交易,提高交易的效率和效益。积极扶持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小商品购物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培育发展购物旅游。推动和实施江东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力争启动双林风景区续建工程。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不断提高旅馆业和旅行社的服务水平。
以“一区五园”开发建设为重点,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加强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管理。原则上经济开发区按15平方公里以上规划控制,要按照城镇体系规划,副中心、功能区要求,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的规划控制,并适当规划布局若干特色工业小区,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开发建设档次,开发区和园区内的建筑密度必须控制在32%以内。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进度。强化园区招商引资,对外商独资企业和省级(含)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地价下浮20%的优惠,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家驰名商标企业实行地价下浮50%的优惠,也可采用租赁、分期付款等方式提供工业建设用地;强化进区项目管理,严禁圈地炒卖,严禁非法买卖,严禁变相改变用地性质,对已落实的企业要限定进区时间,今年进区企业力争100%进区建设,力争50%进区企业建成投产。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从今年起,在预算中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一区五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补助,努力改善园区开发建设基础条件。切实降低园区开发成本。工业用地实行最高限价,城区工业地价每亩控制在18万元以下,其他范围工业地价每亩控制在15万元以下;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必须实行独立建帐、专款专用,切实做到“自费开发、自求平衡”,并实行年度审计制度。加强园区环境保护。把好进区企业关,注重引进科技型、外向型、环保型企业,禁止污染企业进区,高标准配套建设好排污等地下管网设施,确保“一区五园”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聚。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加大对优势企业、外资企业、创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纳税大户的培育扶持力度。推进企业组织制度创新。引导私营企业跳出亲缘、血缘圈,采用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壮大资本实力,提高经营水平,增强抗风险和竞争能力。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化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尤其是设备投入的比重,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挂钩,举办各类形式的科技项目洽谈会,促进科企联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建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设立人才引进和培养专项资金,落实招引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多形式地举办人才招引和交流活动,加大对现有人才和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力争引进一批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明确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总结、推广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紧紧抓住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机遇,在确保23.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储备规模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经济规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外向型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积极培育观光农业,不断扩大这些产业在农业总量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农业适应自然和市场的能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贸城二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市场硬件设施,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浙中、浙西南地区主要的粮食集散地。规划实施畜禽产品市场建设。积极扶持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组建一批龙头带农户、协会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等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积极组织农民、农产品经销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提高农民的市场灵敏性,减少和避免市场风险。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着重提高一批经营素质好、产品适 销对路、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扶持一批原有一定基础但目前存在困难的企业,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鼓励发展一批新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发展加工型企业、经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充分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流通手段,加快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种子种苗工程,把种子种苗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一大新兴产业来办,要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科技推动、市场运作”的思路,着力抓好粮油、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五大类种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鼓励农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效益农业的发展,形成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内要完成2万亩以上建设任务。继续抓好龙门脚水库、半月湾水轮泵站、卫星水库等续建工程。开工建设塔下水轮泵站,并根据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改造一批水利工程,改善生产条件。高度重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稳步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和公路沿线绿色长廊建设。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稳制活田、三权分离”和“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租赁、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促使土地使用权灵活而有效地流转,提高单个务农者的生产资料占有率,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加 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本地劳动力,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切实抓好扶贫工作,继续安排500万元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对下山脱贫、科技扶贫和发展山区效益农业的扶持。
(三)改革与开放并进,不断增强义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优化组织结构,切实减轻财政和社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从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大城市 框架形成的前提出发,结合历史沿革、区域优势,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格局,高起点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行政区划设置。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扩大户籍制度改革范围,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加大户改政策宣传力度,增强人才引进、人口集聚的吸引力。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综合改革。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类型,分别制定相应的改革政策。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实行全员聘任制,逐步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模式,切实抓好一批可以由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的包装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城市建设。同时,要积极做好创业板的基础工作,为我市企业上二板市场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拓展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互济、抵御风险的能力。继续强化社保扩面工作,原则上企业骨干和本地劳动力都要参加社会保险,不断提高覆盖率,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社保基金征缴任务。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力度,多渠道投入,逐步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进一步健全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制度。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积极开展农村房产证发放试点工作。
扩大开放,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继续实施“借船出海”策略,积极吸引市外外贸企业、境外机构和外商来义乌设立商务代表处和采购点,大力发展自营进出口企业,引导企业用好自营进出口权,鼓励经营主体挂靠外贸公司从事外贸业务,千方百计增加外贸主体、扩大外贸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企业和经营户走出国门,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拓展国际市场,发展跨国生产和直接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一批有潜力、有特色、有效益的项目,经常性地组团参加国内外知名贸易洽谈会,充分发挥小商品博览会的影响力,宣传推介义乌,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努力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小商品加工业、高科技产业、基础产业、社会事业、效益农业、旅游业、会展业等领域,力争招商引资规模、领域、层次都有一个新的突破。积极鼓励个私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外经贸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简便手续,改善服务,加快建立吸引外经贸人才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条件,抓好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广大干部、市场经营户和企业家从事外经贸的水平和能力。注重塑造开放的城市形象。义乌是座没有“围墙”的城市,要进一步破除思想和政策障碍,逐步创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公平有序的开放环境。进一步做好中英文对照路牌、指示牌的设置工作。加强外运货物和采购点规范管理,加快完成海关机构筹建工作,为商品出口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义乌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四)规范与管理并行,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建立以零基预算、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强化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公共财政支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对500万以上财政性支出项目,实行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切实把好财政基建资金审核关;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建立票款分离、罚缴分离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体系,继续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机关、事业单位纳入机关财务核算中心,实行统一核算。健全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节减财政支出。加强税收征管。建立以自行申报、专业稽查与集中办税相结合的税收征管体系,依法治税、公平税负,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不断优化银企关系,切实加大信贷有效投入。国有商业银行要继续完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积极向上争取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环节,明确信贷重点,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积极开展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力争引进几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信贷方式创新,积极引进租赁贷款、流动资金签证贷款、出口退税证实贷款等金融产品和金融手段。坚决制止各种不良信用现象,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努力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改进政府审批方式,积极推行联合审批或定期会签制度,实行一般事项的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的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的联合审批制、上报事项的负责办理制。逐步实行“窗口式”办文,建立完善项目审批中心、企业注册中心、公安办证中心,切实按规范运作,精简审批环节。认真抓好农村费改税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场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市场经营户、企业和农民负担。
大力实施质量立市、信誉兴市,提高义乌区域经济的整体形象。全面推进质量管理。切实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定期公布结果,做好跟踪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业主质量法规培训和法制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继续强化企业质量基础管理,坚持开展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大力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论证,促使更多的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论证,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积极实施品牌工程。鼓励企业注册商标,认真组织开展第四届义乌工业名牌产品的认定工作,引导和帮助企业参与知名、著名、驰名商标评选活动,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商品档次。坚持不懈地开展打假治劣工作。牢固树立“大打大繁荣、小打小繁荣、不打不繁荣”的思想,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活动。完善打假治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商巡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及时查处假冒伪劣行为。进一步发挥保护名牌产品联合会作用,提高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参与打假维权行动的积极性,保护名优产品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两手抓、两手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全面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切实把宣传教育工作与弘扬义乌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宣传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活动形式,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更加深入人心,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全社会树立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进一步坚定全市人民推进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推进大城市建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育改革,改进教育评价机制,加快实现由灌输式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规划好大城市框架下的教育结构和布局,继续做好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抓好北苑初中、江东初中、稠江初中、佛堂镇小等一批新建续建教育工程建设。继续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力争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加快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树立大文化观念,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继续承办好一至二次全国性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提高义乌知名度、美誉度。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社区、农村文化活动。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层次清晰、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疫情监测,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强化个体医疗管理。加强新闻事业建设,努力提高广播电视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义乌日报》要以“名栏、名稿、名记”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充分发挥体育中心作用,积极申办国内外重要体育赛事,加快体育事业社会化、产业化步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坚决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三大国策。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分阶段开展计划生育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挤干统计水分,力争今年的计生符合率达到90%以上。强化环境保护工作,深化、巩固环保“一控双达标”工作成果,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做好环保中长期规划。切实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控治理,为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继续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快农保区调整。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切实保护矿产、森林资源,做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报告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有关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办理质量。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认真抓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做好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
坚持依法治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乡镇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评议考核制,确保严格执法。依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积极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坚决纠正各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的行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坚决取缔邪教。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积极探索产业化保安服务新路子,加强出租房屋和外来人口管理,加大小区创安工作力度。注重打防结合,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经济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坚决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空气。坚持“从严治警”、“科技强警”,严格公正执法,加强政法队伍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司法环境。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重视人防工作,开工建设国防教育训练中心。进一步关心支持驻义部队建设,搞好征兵工作,妥善安置军转干部及其随军家属的工作和生活,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六)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实现“十五”计划,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努力建设“开拓、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使我们更好地担负起团结和组织全市人民,推进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的历史重任。
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新路子,使政府职能更快地转到制定和实施发展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依法维护秩序、提供优良服务等方面上来,把精力放在关系全局的大事上,放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问题上,放在为经济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放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上。进一步突出发展主题。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坚持从义乌实际出发,抢抓机遇,能快则快,加快发展。但是,面对建设大城市和现代化商贸名城的重任,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障碍,而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办法可以借鉴,都需要有一个实践、学习、完善、提高的过程。要紧紧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思想,积极探索和运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手段,突破常规,大胆实践,努力开创新世纪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要从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落实着手,多研究如何把问题解决好、把措施落实好的方法,勇于实践,不搞争论,让实践来检验成败,让实践来说明问题,做到边实施、边总结、边完善,努力为攻克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一个务实、宽松的环境。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倡导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进一步提高全体政府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加快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的能力。牢固树立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观念,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生活,多办实事,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牢固树立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工作责任感,正确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精简会议,精简文件,精简各类应酬,坚决反对表面文章等形式主义,坚决取消各种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形成集中精力抓大事、一门心事谋发展、只争朝夕求作为的工作氛围。
狠抓工作落实。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切实强化督查工作,围绕中心抓重点、抓难点,出实招、求实效,在落实上狠下功夫。要层层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提高考核透明度,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增强“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全局观念,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使有限的人、财、物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大的效益。切实加强公务员使用工作,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和不干事、只混事的公务员,要予以严肃查处,为确保政令畅通提供组织保证。加快建立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坚持不懈地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增强政府工作人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切实把加强教育、严肃制度、严惩重罚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不想犯、不能犯、不敢犯”的廉政氛围。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强化源头管理,规范防范制度,形成反腐败整体合力。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坚持和完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严格执行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坚持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努力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继续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努力节约行政成本,集聚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推进大城市建设。
各位代表,2001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肩负着开创新局面的历史重任。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中共义乌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坚定、清醒、有作为,把义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十五”计划的实现,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为我市21世纪的更好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