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330782000000/2007-205458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 发文字号:

  • 成文日期:

    2007-09-29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一九九八年政府工作报告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07-09-29 15:1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1998年3月23日在义乌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义乌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周启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五年,全市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义乌市委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胜利地实现了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突破,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绩,人民生活得到了新提高,为义乌跨世纪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财政总收入达到3.79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4459元,年均增长26.8%;物价涨幅持续回落,1997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最高的1994年下降21.7个百分点。这五年,我市经济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市场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国小商品城先后新建了四代市场、宾王市场,市场容量大为拓展,经营环境明显改善,市场辐射面由广大农村向中小城市乃至国外延伸,经营者素质有较大提高,现代经营方式得到培育和发展,总代理、总经销、特约经销处、专卖店已达3000余家,初步确立了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物资现货市场、木材市场、农贸城、家电市场、室内用品市场等专业市场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辐射力。产权、运输、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得到较好发育,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一个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要素市场为支撑、专业市场相配套、市外分市场相呼应的独具特色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明显加强。粮食生产始终受到高度重视。1994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积极推进以商强农,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糖蔗、蔬菜、瘦肉型猪等十大“一优两高”农产品商品基地初具规模,现代农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共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75亿元。三是工业经济快速崛起,形成了工商联动,互促共荣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2年的60.7%提高到1997年的90%。工业企业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服装、针织、印刷、玩具、文具、五金、饰品、拉链、皮革、毛纺、红木家具、彩印包装等优势行业和产品,出现了蜜蜂集团、能达利集团、宏业集团、浪莎袜业、年年红家具、新光饰品、造纸总厂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义北的服装、稠城的针织、义东的小商品、义西的五金、义南的皮件加工等块状特色经济。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资项目业主化、政府行为合理化的投融资体制新格局,用活用好了大量社会资金,实现了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其中八都“五自”水库的做法和经验已在全国推广。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范围进一步拓宽,方式进一步规范。五年累计出让国有土地614万平方米,可收取出让金20.8亿元,为城镇建设和发展筹措了大量资金。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批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实行了终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各种形式产权改革,大部分乡镇集体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有效地促进了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创造了“留包转耕”的土地流转方式,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村建房用地创造了行政审批与有偿有期使用相结合的双轨制供地方式;开展了农村旧村改造试点,并取得一定的经验。小城镇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初步建立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制度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妥善解决了6468户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过去五年,还积极开展了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和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改善了经济的运行环境。1995年国家体改委批准我市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过去五年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市创办“三资”企业98家,协议利用外资4614万美元,实际用外资2708万美元。全社会出口交货值由1992年的5319万元增加到1997年14亿元,增长了24.9倍。浙江义乌经济开发区开发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引进企业214家,已投资25亿元;17个工业小区开发面积3139亩,进区企业1464家,已投资15.3亿元;成为重要的小商品生产基地和外向型经济基地。

城乡面貌发生民重大变化,中等城市框架开始形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中型民航机场、杭大义乌分校、220KV宾王输变电工程、03省道义乌段改建工程、稠佛公路、自来水二厂及输水管道等一大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市政等重大基础项目。五年间,新建公路264公里,改造公路244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4.4万千伏安、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0.5万门、移动电话1.86万门、水库蓄水容积量3890万立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7.5万吨。基础设施从滞后型向适应型转变,投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城市规模迅速拓展,兴建了廿一世纪商贸中心和一批上档次的商业服务设施、住宅小区,建成区面积由1992年的7.6平方公里发展到1997年的15平方公里,为经济发展构筑了宽畅的运行空间。全方位开发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考核验收。认真制定和完善村镇建设规划,不断加强和改进村镇管理,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基本实现了通路、通电和通电话,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旅游业开始起步,双林风景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全市获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项目117个,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个,建立民办科研机构21个。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进一步趋向紧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去年11月,通过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验收。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基础教育不断加强,1995年顺利通过省“两基”验收,1997年基础教育综合水平居全省第二位。高中段入学率从1992年的31%提高到1997年的64.6%。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健康发展。五年来全社会投入教育经费5亿余元,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成功举办了五届乡镇文化艺术节和首届省婺剧节。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城区新增医疗床位616张,农村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初见成效,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全市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蓬勃发展。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条件不断改善,兴建了广播电视中心、图书馆、博物馆、义乌影都、妇幼保健院等一批社会事业设施。创办了《小商品世界报》,《义乌报》改版为《义乌日报》。档案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大基本国策得到有效贯彻。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制订、实施《义乌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要》,广泛深入地宣传邓小平理论,坚持在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在企业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制止非法建造寺观教堂、滥建坟墓、禁赌禁毒等专项治理。移风易俗,全面推选了殡葬改革。推进依法治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试点,依法行政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深化,加大了对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了城乡社会的稳定。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华和民主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及时向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通报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信访工作成效明显,成为沟通政府和群众的重要桥梁。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和人民武装等工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改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达到80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5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64.9%和92%。全市金融机构存款达95.1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3.76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51.2亿元,比1992年增长3.7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5亿元,比1992年增长3.7倍。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城镇人均生活用房达到20.5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9.6平方米;农村人均生活用房达到41.5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4.7平方米。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用予教育、文化、保健、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明显提高,高档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1997年底,全市摩托车拥有量27467辆,其中89.5%为居民拥有。汽车拥有量为8581辆,其中25.29%为居民拥有。扶贫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贫困山区的扶持力度,五年共投入扶贫资金4172万元,增强了贫困山区的造血功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临时生活困难救济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特困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补助等贫困救济制度,五年共发放保障、救济、抚恤资金2965万元。使低收入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政府职能有了较大转变。注重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管理。对运输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提高服务了水平;建立财政第二预算,实行财政包干制度,提高了资金整体使用效益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城区累计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房案4274宗;加强了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稽核管理和工程招投标管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五年中共查处各种违纪金额1.3亿元,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5043万元。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努力精简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为基层、为群众搞好报务。注重加强协调、督查,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注重加强廉政建设,积极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和“承诺制”,开展行风评议活动,认真治理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取消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保证金、押金82项,减轻群众和企业负担5000余万元。严肃查处了一批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违法纪的大案要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政府新形象。

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和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义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切关心、支持我市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回顾总结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过去五年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例如,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土地流转机制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滞后于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亟待提高;文化事业、旅游业发展较为滞后;社会治安方面问题还比较多,恶性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外来人口管理亟待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有一些农民还没有脱贫;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和差距,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的基本经验是:

1.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指导各方面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紧紧抓住九十年代发展的各种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正是邓小平理论在义乌具体运用结出的硕果。实践证明,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统一思想和指导工作,才能团结全市人民顺利实现义乌跨世纪的奋斗目标。

2.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兴商建市”是对义乌人民创造性实践的科学概括,是义乌的主体发展战略。过去十五年来,我市历届领导都一以贯之地坚持实施这一战略,并根据发展了的新情况、新形势对“兴商建市”的内涵不断进行丰富、完善、发展,使之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正是这一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实践证明,“兴商建市”是一条符合义乌实际的发展道路,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当毫不动援地实施下去,并不断地加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3.在大局把握上,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我市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促进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在国土改革方面、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在小城镇改革方面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极大地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推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积极推进改革,义乌才会更富有效率和活力。

4.在工作方法上,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个方针,在快速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丝毫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实施,一起检查落实。各项社会事业都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把义乌建设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初步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5.在工作作风上,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五年来,我们从义乌实际出发,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不争论,不刮风,重实践,勤总结,讲实效,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重大工作让群众知情、理解、参与、支持。坚持完善各级工作责任制,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坚持整体部署、阶段推进的工作方法,有部署,有检查,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空谈,力戒浮躁,才能把义乌跨世纪的宏伟大业扎扎实实地推向新世纪。

以上五条经验,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也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把握和遵循的。

 

二、今后五年的基本目标和战略重点

 

今后五年,是跨世纪的五年。世纪之交,从外部条件看,我们将面临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机遇。第一,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机遇。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机遇。第三,改革全面深化的机遇。第四,加快建设中等城市的机遇。第五,经济整体素质大提高的机遇。从内部条件看,兴商建市十五年,已为义乌跨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思想基础。绝大多数义乌干部、群众已形成与市场经济基本想适应的思想基础,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自我发展意识。二是经济基础。形成了以商品流通为龙头、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较为合理,经济运行机制灵活;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大部分地区民间已基本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三是人才基础。“兴商建市”十五年,既为义乌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具有一定素质的经商办厂人才队伍,还为义乌造就了各类懂经济、善管理、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四是改革基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而且改革的社会环境较好,群众有着较强的改革意识。五是硬件基础。基础产业和城镇的发展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投资环境良好。当然我们还应看到面临的挑战。比如我市原有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将逐步减弱;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等等。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充分发挥义乌优势,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把义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是义乌人民的共同希望,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

基于以上分析,和中共义乌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今后五年,我市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奋斗是:把义乌建设成为初步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具体目标是:

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登上新台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10%;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经济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巩固和发展中国小商品城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基本确立全国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的地位。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较好发育,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环境基本形成。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大幅度增强。城市发展实现由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为主转变,建成一大批高起点、高品位的公共设施,城市功能比较健全,到2002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基本形成以稠城为中心、以若干卫星镇相环绕、以快速通道网络相衔接的初步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建设大为加强,创建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力争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市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较为发达;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良好的商城形象基本确立。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获得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6%。农村、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贫困地区人口基本脱贫。

民主法制建设获得明显进步,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环境。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下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锐意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并丰富、完善、发展“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总揽全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科教强市,实现两个转变,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协调发展,致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城市品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再创业、再发展、再提高”的宏伟实践,以崭新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

为此,今后五年,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一)经济建设做到发展与提高并举,重在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以市场为核心,以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并逐步与义乌成为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功能定位相适应。第三产业方面,要围绕提高义乌在全国小商品流通领域地位的要求,继续加快发展商品流通、金融、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信息咨询、饮食娱乐等八个重点行业,着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继续毫不动摇地把市场作为义乌经济的龙头来抓,逐步把义乌建设成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实现小商品市场由量的扩大为主向质的提高为主的转变。加快开发利用义乌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购物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义乌逐步发展成为浙中购物旅游中心、浙江省重要的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今后五年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第二产业方面,要围绕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的要求,依托小商品市场,大力发展义乌本地工业。提高地产品尤其是名优特新地产品在义乌商品市场中的占有率,塑造市场新优势,推动义乌市场由集散地型向集散地和产地相结合型的市场形态转化。积极培育服装、针织、五金、食品、饰品、玩具、文具、毛纺、拉链、皮革、红木家具、彩印包装等优势行业和产品,努力形成具有义乌特色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工业中的比重。积极扶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通过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强的“小型巨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第一产业方面,要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要求,大力推进和发展集约化、产业化和科技化农业。进一步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郊型、山区型、丘陵型、平原型四种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进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种植业和开发农业的集约化水平,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加快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继续抓好农业经济开发区开发工作,力争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实行质量立市。质量是商品、服务的生命,是竞争力的第一要素。要通过实现质量振兴,确立义乌商品、服务良好的整体质量形象,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积极实施名牌工程。培育一批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信誉好、效益显著的名牌产品。实施国家质量振兴纲要,推行国家和国际产品标准,促进商品质量、档次的全面提高。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工作,整顿市场秩序,为高质量商品的成长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搞好义乌形象的整体策划和宣传,扩大义乌商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积极实施科教强市战略,进一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科技进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来抓。大力发展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为主的高科技、高投入型科技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提高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小商品的创新、开发能力。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对传统产业、优势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增强竞争能力。有重点地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五年内形成若干上规模、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各种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坚持教育为本,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跨世纪人才队伍。继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多元化办学的健康发展。积极 做好引进人才工作,努力建立集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实施科教强市中的特殊作用。

(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在创造体制和机制新优势。

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一是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实现国有、集体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调整。除国家垄断领域外,政府要从竞争性领域中逐步退出。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要求,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较为彻底的产权改革,从真正意义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限规模、不限范围、不限速度、不限比例,放手发展,使义乌的所有制结构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活力。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深入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分工,充分发挥市场对投资活动的调节作用,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今后政府重点投资基础性、公益性、垄断性领域,重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竞争性项目政府一般不再直接投资。推行项目法人投资责任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投资的科学化、市场化程度,减少投资浪费。积极培育资本市场,为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宽敞的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拓宽投融资改革的领域,鼓励各类竞争性项目和有前景、有效益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运用投融资改革向社会融资,实行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开发。

大力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努力实现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的突破。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完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盘活存量土地,激活房地产市场,筹集建设资金。推行农村建房用地双轨制改革,积极开展农村旧村改造,节约土地资源,提高村镇发展质量。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强调剂和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理顺社会保险管理关系,逐步对保险事业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完善市、乡镇两极救助机构和市、乡镇、村(居)委会三级服务网络,把各类社会救助对象纳入统一管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安居工程,建立正常的住房商品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费医疗制度。

搞好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改革。建立层次简明、权责明确、运作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积极开展社会事业改革,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思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革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资、经营、管理体制,把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文化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真正当作产业来办。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格局,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事业。

继续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积极抓好各类要素市场的发展。着重加强运输、劳动力、技术、房地产、生产资料、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培育工作。

(三)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重在提高开放度。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义乌市场优势,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积极吸引外资投向面向小商品市场的工业、基础产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外商到义乌设摊、设店、设立办事处,直接参与市场经营。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出口效益。积极推动小商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扩大边境贸易,大力发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相互融合。积极而审慎地组织工商业主到国外经商。

积极寻求内联途径,增强我市的吸引力。广泛吸引国内资金、技术、人才来我市经商、办企业。特别是吸引商品市场的供货商直接来我市兴办企业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开展横向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特别要加强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

建设好义乌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以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为主,外商投资为主,利用小商品市场的招牌和吸引力,富有成效地向国内外开展招商引资,致力发展成为开放型经济的窗口和有较高科技含量、档次的工业基地。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完成义乌经济开发区二期开发任务。

(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管并举,重在提高城市品位。

突出城市形象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中等城市基本框架。加强市政设施建设,重点是城市形象工程,结合旧城改造,建成市政中心广场,建成江滨绿廊、鸡鸣山公园、机场路绿化带等工程,规划、建设一批菜市场、停车场,搬迁、改造铁路煤场,基本形成与中等城市相适应的城市配套体系和健全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交通建设,突出通往市外的高等级公路和市内快速公路网络建设,建成和基本建成杭金衢高速公路义乌段、城中西路立交桥、义大公路拓宽改造工程,着手规划、建设与杭金衢高速公路相衔接、横贯义西南的公路;完善铁路义乌站的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开通往北始发车,提高义乌站的吞吐能力;完善民航义乌机场设施,提高航空运输能力;基本形成公铁空立体交叉、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发挥金华东部的交通枢纽功能。加强水利建设,重点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和防洪抗旱工程的建设,建成东塘水库、巧溪水库、八都水库联网工程,部分完成东阳江治理工程,初步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防洪抗旱体系。加强电力建设,重点是新建前洪、佛堂、江东等3座110KV输变电工程,扩建220KV宾王输变电工程,基本完成城网改造工程和农村用标合村建设,形成初具规模的大容量现代化电网。加强邮电通信建设,以增强网络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为重点,基本建成覆盖到农村的电信综合数字网和信息高速传输网,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电话普及率,力争建成电话市。

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围绕“洁、畅、静、绿、亮、安、美”七大要求,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和创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职责。加强机关与区域共建工作,强化机关在创建工作中的责任和作用。加强小区物业管理,理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关系。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结合旧城改造,基本完成污水排放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搞好城区河道疏浚改造;按规划要求建好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搞好噪声、污水等环境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改善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结合新城区建设、旧城区改造,建设一批大型绿地,同时搞好小区绿化、街景绿化、单位和庭院绿化。加强市民教育,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建立创建工作的广泛社会基础。

构建具有商城特色的城镇体系,营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优势。逐步构建以市区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轴,以小城镇为点的点轴式城镇体系。重点抓好四方面。一是围绕“初步现代化中等城市”这一目标,大力强化市区的中心功能,切实增强市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着重加快江东新区、义乌经济开发区开发速度,增强对义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切实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强规划管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一批各具产业特色的“卫星镇”。选择若干小城镇,实行倾斜政策,加速要素集聚,通过五年努力,形成3-5个人口3-5万,国内生产总值5亿元以上,税收3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作用强劲的卫星镇。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帮助欠发达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按照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树、资源优势共享、经济社会共荣的思路,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沟通与协作。

(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在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切实提高全民素质。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指导工作。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全社会树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弘扬义乌精神,倡导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时代风尚,形成济困扶贫、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激励全市人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改革开放和建设初步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宏伟大业。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小区、文明单位、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努力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全面发展和繁荣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坚持两为方针,积极开展文艺创作和交流。鼓励、扶持商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经济文化氛围。文化市场要加快培育、发展,同时要加大扫黄打非力度,保持健康发展。以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为重点,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探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统筹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卫生执法。加快发展新闻、广播电视事业,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提高《义乌日报》、《小商品世界报》办报质量。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切实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体育中心、报社新大楼、文化中心、中心医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继续发展档案事业。积极发展老龄、妇幼和残疾人事业,依法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权益。

全面落实三大基本国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更为严格的政策,依法加强环境保护,突出抓好水源保护、工业“三废”和城市噪声污染的治理,加强资源保护,使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加大改田造地力度,努力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农村和城镇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全面推行新家庭活动,实行控制人口增长和优生优育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加强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做到有效开发、合理开采和利用。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重在依法治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自觉接受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各项决议、决定,及时向人大汇报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和提案办理工作,健全办理制度,提高办理质量。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建议和意见。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拓宽社会各界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和要求的渠道。完善政府决策制度和程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全面推行殉葬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加快政务公开化进程。认真做好外事、对台、侨务等工作。

推进依法治市。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坚决纠正和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行为,保证执法公正,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三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进一步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活动,强化群防群治。切实加强出租房和流动人口管理。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刑侦破案能力。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国防意识。进一步关心支持驻义部队建设,重视民兵预备役等后备力量建设,搞好征兵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扎扎实实抓好1998年工作

 

实现我市跨世纪目标,首先必须做好1998年工作。199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九五”计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实现“九五”计划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我们计划,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粮食总产量25万吨;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3%;全社会外贸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6%;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8‰以内。

为实现这些目标,今年着重抓好十二个方面工作。

第一,努力办好十二件实事。为群众、为社会办实事是政府的天职。今年内要集中一定的精力,明确相应的责任,扎扎实实抓好以下群众比较关注,对义乌当前乃至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实事。

1.清理整顿联托运市场,巩固商品市场竞争优势。按照依法、有序、竞争的原则,打破垄断经营,引入市场机制,降低运输成本,保证货畅其流。

2.建成江滨绿体优育游憩园、花鸟世界园、四季花园3个区段,努力增加市民共享公共空间。

3.建好八都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实现年内向城区联网供水,改善城区用水条件。

4.加强信息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年内基本建成多媒体信息平台、全市乡镇级电视会议网、N-ISDN网、市话光缆接入网等工程,形成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同时积极开发义乌丰富的信息资源,建立商业数据库、乡镇企业数据库,实时启动信息化应用工程,加快与国际、国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

5.基本完成市区邮电线路清理整治,完成稠州路、江滨路供电线路清理整治,改善市容市貌。

6.完成城中北路入城口改造,基本建成福田交叉口圆盘工程,完成环城西路两侧整治。

7.完成稠城至廿三里公路路基工程、义大线荷叶塘至青口段路基工作、机场路二期工作,完成稠城至义亭公路拓宽改造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8.完成两个乡镇的村村公路硬面化和全市的村村通简易公路建设工作。

9.完成110KV义乌变扩建改造工程,进一步增强供电保障能力。

10.建成南门大桥,改善江东居民交通条件。

11.建立科技产业化发展资金,鼓励企业进行高科技投资。

12.完成义乌三中二期工程,进一步缓解城区读书难问题。

第二,继续花大力气抓好商品市场培育工作。适当调整市场定位,不断提高高档商品、名优商品比重,扩大市场覆盖面。巩固提高国内农村市场占有分额,积极拓展城市市场,努力开辟国际市场。保持市场的低成本竞争环境,在整顿联托运市场的同时,整顿规范市场收费行为,精简费种,禁止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经营户负担。发展总代理、总经销等现代经营方式,做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继续办好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加强宣传,逐步办成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商品交易会。发展小商品连锁配送,有选择地发展外地分市场,逐步建立全国性的小商品现代流通网络。进一步加强对物资现货交易市场、浙中生产资料市场、室内用品市场、烟草专卖市场、家电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培育。强化市场管理,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等不法行为,积极开展打假治劣活动,不断提高市场的信誉和声誉。

第三,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支柱产业的培育。重点抓好服装、针织、五金、化妆品、玩具、文具、毛纺、拉链、皮革、红木家具、彩印包装等目前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产品的培育。认真制定、实施支柱产业培育方案,扎扎实实地抓好一批依托企业和具体的项目,发挥高增长效应和关联拉动效应,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培育3-5个在义乌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支柱产业。以资本、科技、品牌、销路为纽带,推动产业、行业联合,做大行业、做大产品、做大特色、做大市场占有率,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格局。积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大对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在现有上规模企业中,选择一批实力较强、潜力较大的企业,实行扶优扶强政策,通过几年的扶持,使之确立在全国、全省同行业或同类产品中的优势地位。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培育一批名特优新产品。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抓好产品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精,不断更新换代。二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强化企业的科技进步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技改投入,采用先进技术、设施对传统产业、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选准项目,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的组织实施,加速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提高产业竞争力。努力拓宽技改资金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用好用活科技产业化发展资金;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作用,增加技改贷款比重。三是大力发展千家万户的个体私营工业。尤其是义西南等欠发达地区,要突出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以发动千家万户办家庭工业、办小企业为主要方向。四是抓好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开发区要在完善一期开发的基础上,着力搞好二期开发。新一轮工业小区的发展要与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建设卫星镇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划和发展,以充分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第四,努力保持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领导,坚决防止和纠正任何忽视和放松农业生产的倾向,立足抗灾夺丰收。一是按照“目标不动、工作不松、力度加强、措施到位”的要求抓好粮食产销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总产,大力推广优质品种,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和种粮效益。稳定粮食定购和按保护价收购议价粮等政策,搞好粮食购销,切实保护好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调整畜禽生产结构,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二是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真搞好第二轮土地的承包。按中央要求,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到后,必须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已经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地方,凡承包期不满30年的,都要延长到30年。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要按照“稳治活田、三权分离”、“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华经营。完善农业产业化规划,拓宽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围绕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建设高标准家产品基地。重点抓好糖蔗、优质米、蔬菜、水果、竹笋、畜禽等主导产业的培育,及其相应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家产品附加值。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实行倾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农贸城、木材市场等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工作,增强辐射能力,努力为农、林产品走向市场拓宽渠道。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经济林,继续做好城镇和平原绿化工作。四是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突出除险加固和水毁工程修复,兼顾渠系配套,切实贫困山区居民用水困难问题。

第五,大力发展旅游业,培植经济新增长点。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旅游总体规划,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建立市场华、产业华的旅游产业投资机制,在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搞好项目筛选、包装,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业主投资开发。以购物旅游为中心,合理配置浙中旅游资源,组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义乌旅游产品在全国特别是华东地区的影响。重点抓好又林风影区、丹溪陵园、华溪森林公园、宗泽故里风景区、儿童公园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和相应的品位,提高旅游吸引力和招商吸引力。

第六,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今年的改革工作,在综合配套、全面推进的同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打好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攻坚战。企业改革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破产、终止、拍卖、兼并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等不同形式,总体上实行买断企业职工身分,实现计划经济条件下分所有制成份职工向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不分所有制成份职工的转变;买断国有资产,由改制后的企业投资者把原来的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买断;买断土地使用权,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鼓励企业按当年基准地价的50%价格受让土地使用权。计经委、二轻、粮食、商业、物资、供销六大系统的企业改革,争取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部门企业改革今年全面启动,争取年底基本完成。完善国有、集体资产监管营运机制,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转变择业观念,拓宽就业门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社会稳定。二是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今年要筛选、包装、推出一批基础设施、社会公益设施和旅游开发项目,供社会投资者选择,争取取得明显成效。继续推进政府无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组建投资托管公司,为投资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三是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进一步深化大陈镇综合改革,争取在财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实现突破。扩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范围,着重抓好苏溪镇、廿三里镇两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工作。已取得成熟经验的若干改革措施,逐步在全市推开。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集聚,促进中等城市建设。

第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大招商力度改进招商办法,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争取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旅游业、城市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努力扩大边境贸易,培育出口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出口。强化出口商品的监督管理。积极、慎重地开展对外投资和劳务合作。

第八,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工程建设。除12件实事中已提到的若干工程外,还要着力抓好以下工程。交通方面,新建、改建公路50公里,重点抓好蒋义线拓宽改造工程,确保年内竣工通车;积极筹建杭金衢高速公路义乌段;结合联托运市场整顿,合理调整城区停车场站布局,加快建设宾王客运站、江东客运站、江滨第二停车场、外来货源卸货点等场站建设,努力改善城区交通状况。供电方面,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年内建成用电标准合格化村30个。邮电方面,宾王通信发展大楼年内结顶;进一步提高通信能力,建成窄带通信网,年内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4万门,移动通信信道达到2400个,基本解决移动通信通话难问题。市政方面,确保完成城中西路入城口改造、宾王东路(宾王大桥到江东北路段)等重点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前期准备工作;新建、改造一批城市供水、污水干管和公厕。

第九,加快发展科技和教育。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落实已有的各项企业技术改造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努力提高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继续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攻关”等各项科技计划。办好技术市场,多形式、多层次、多行业地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展销、洽谈活动,加快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巩固发展基础教育成果,加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升学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革杭大分校办学体制,创办义乌商贸职业学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开展扶贫建校活动,重点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开展教育强镇(乡)活动,增强全市教育综合实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全面实施教职工聘任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新格局。努力增强教育投入,重点抓好城镇职校、中等农技校、综合职高的若干配套工程建设。 

第十,抓好财政、金融、物价工作。坚持依法治税,努力公平税负。巩固和完善集中办税、公开办税征管新模式。保持国税、地税机构分设后税收征管工作的协调性和连续性。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减少资金浪费。完善财政第二预算制度,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健全同级财政审计制度,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理财的督促检查,严格控制社会集团消费,狠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树立银企一家观念,用足用活信贷资金。发挥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着力扶植优势行业、拳头产品、优质品牌、农业综合开发、外向型经济、旅游业、高科技产业。加大对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信托投资公司、设备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证、承兑汇票等现代金融工具、金融手段,打通资金向资本转化的渠道。积极筹组地方合作银行。认真抓好物价管理,认真清理、整治各类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切实减轻企业、经商者和农民的负担。

第十一,抓好贫困山区扶贫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投入力度。从财政中拨出500万元,从各项政府专项资金中划出10%,专门用于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增强造血功能,创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二是积极开展结对帮联奔小康活动,市机关每一个局级单位联系1-2个贫困村,副局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1-2个贫困户,一般干部每人联系1个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三是选派年轻干部、大学生到贫困村挂职锻炼,拓宽贫困村与外界交流、联系的渠道。

第十二,抓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持之以恒地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提高文明卫生水平。以撤县建市十周年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宣传成果、总结经验,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再创业、再发展、再提高”宏伟实践的积极性。狠抓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大国策落实,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继续实施东海明珠工程,着手建设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发展城乡卫生事业,推行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全员聘任制试点,提高医疗机构工作效率和质量。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并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立以110报警为龙头的社会服务联合行动网络体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消除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各位代表,抓住世纪之交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初步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进程,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至关重要。政府的职能转变、工作效率、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极大。为此,新一届政府必须适应两个转变,下大力气抓好自身建设。

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实行精兵简政。调整和压缩经济主管部门,精简综合部门,强化执法监督部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切实把国有资产营运职能交给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把要素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转移给市场,把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还给企业,把应有社会承担的服务性事务推向中介组织。

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现代企业制度、国际贸易、领导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宗旨教育,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干部的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

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加强服务,狠抓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市情、民情,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指导工作。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改进服务,推行一站式、一条龙办公,努力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规范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标准,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坚决纠正和克服一些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工作不负责任、互相扯皮、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狠抓工作落实,坚决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止和纠正各种浮夸作风,精简会议、精简文件,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具体、抓落实。要在全市上下形成脚踏实地、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干事业的工作氛围。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与乡镇的衔接、沟通与协调,逐步理顺条快关系,增强工作合力,提高办事效率。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市的核心,为此要积极推选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建立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坚决纠正、制止和克服执法中因恩怨而偏、因权势而却、因内外有别和滥用职权的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完善财政包干制度,努力压缩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推行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监督,克服浪费,节约资金,集聚财力,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等有关规定,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领导干部及其权力使用的督查和约束。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继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坚持和完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推选“承诺制”,进一步规范和制约自由裁量权,切实提高办事透明度,减少利消除导致腐败发生的因素。

各位代表,展望世纪之交,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肩负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重任。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在中共义乌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乘势而上,努力夺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胜利,推动义乌以崭新的姿态迈入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