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中共义乌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见

发布时间:2008-01-03 14:58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07年1月7日中国共产党义乌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省委第十一届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结合义乌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浙江省委第十一届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全面部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义乌发展实际,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     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统揽全局,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文明化和领导科学化,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市经济运行健康平稳,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保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事业持续繁荣,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得到较好协调,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剧,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干部和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我市的社会和谐程度。     2、我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按照发展固和谐、民主促和谐、文化育和谐、公正求和谐、管理谋和谐、稳定保和谐的总体思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实现各方面利益结合起来,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加强政府管理和推动社会自治结合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使我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3、我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全面落实中央的《决定》和省委的《意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社会关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提高党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使我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有序、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到2020年努力使义乌成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的先进地区,逐步形成全市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坚持民主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科学发展,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4、提高产业竞争力。坚持“兴商建市”战略不动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市场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强外贸,做精外资,做大外经,做优服务,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打造小商品创造中心。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牌,打造品牌大市。大力推进义博会、文博会等展会的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物流、购物、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义乌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生态农业。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倡导清洁生产,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构筑完善的创新平台,努力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扶持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促进市域一体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义乌市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拓宽协作范围,实现义乌与浙中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各大城市之间的交流,在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物流、旅游、人才、科技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7、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改造出精品、整理上档次、整治改面貌”的要求,推进节地型新社区建设和节约型村庄整治。深入实施城乡污水和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城乡饮用水一体化工程,力争到2010年全市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抓好道路、电力、通信、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全面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围绕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采取综合措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8、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良性分工协作与错位发展,努力打造精品城市。加快国际商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商贸城三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下空间资源控制和利用的研究。积极发展“立体交通”,缓解交通拥堵。加快建设“数字义乌”,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深化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城市管理,建设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     9、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努力使城乡社区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机关单位和驻区机构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完善城乡社区建设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支持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     10、优化美化生态环境。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抓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四大工程,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制订实施更严格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标准,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强化对大气污染、固体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监控和综合整治。认真抓好城市绿化工作,加强绿色生态社区建设。抓好居住小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努力创造清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的监管,保障城市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供给安全。     四、完善公共服务,发展和谐的社会事业     1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更普惠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女工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做实个人账户。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群众看得起病。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住房困难、残疾人救助、突发性救灾救助、就学困难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大力发展福利事业,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健全工商实体、民间团体反哺社会的机制。     12、推进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提高教师素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职工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大力培养多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建设学习型城市。     13、加快建设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城乡覆盖、项目管理”,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建设卫生强市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等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严格卫生监督执法,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和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和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五、增强思想道德力量,建设和谐文化     1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弘扬“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新时期义乌精神,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切实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文明礼仪教育,深入开展科学知识、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营造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和家庭和睦、邻里融洽、尊老爱幼、扶贫济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全社会“诚实守信、信誉立业”教育和青少年“五爱四有”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切实加强对新闻舆论的领导和管理。     15、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国际文化中心建设,抓好镇街“东海明珠工程”和村(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存和民间艺术传承,加强重点历史建筑和村镇的保护和开发。重视研究义乌商业文化,发扬“无信不立”、“义利并重”的经商理念,培育现代商业文明,建设现代商业道德伦理。重视不同民族、宗教和地域文化,发展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文博会”,巩固和发展图书、年画挂历以及书画等交易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互联网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体育基础设施,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和“小康健身工程”深入开展。充分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积极申办各类高标准体育赛事。     16、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把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和谐企业等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努力形成齐心追求和谐、众志维护和谐的良好局面。以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高度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预防干预,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培育和谐的社会关系     17、强化政府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切实做到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执行力。更加关注民生,兼顾公平与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18、增强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政策,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增强服务能力和自律能力。加强对申请登记社会组织的审核把关及其活动的依法监管,加大对非法社会组织和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     19、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在全市企业中广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劳动合同管理,实现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督促各类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规范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化依法维权经验,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劳动争议预防和调处能力,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0、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建立和完善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促进社会成员平等享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规范收入分配关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形成促进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格局。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排查、调处机制,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七、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2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各项制度,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守法经营的市场环境和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建立科学的市场监管模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继续抓好专项整治,坚决打击走私贩私、侵权假冒、传销和变相传销、商业欺诈、商业贿赂、偷逃骗税等各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健全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深化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三网”建设,实现“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的全覆盖。扎实推进信用义乌建设,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信用市场,加快形成政府信用、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相互衔接的信用体系。     22、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环境安全事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应急预案的宣传、演练和相关预防措施。加大对外来生物入侵、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及化学危害品的监督管理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严格安全执法。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2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管理、打击防控、群防群治和社会保障机制。加强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五联”机制。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推动综治工作覆盖农村、机关、学校、市场、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排查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做好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努力预防和减少犯罪。加强外来建设者管理服务,强化法制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外来建设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政法保障机制。     24、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方面的作用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加强人民武装工作和国防建设,巩固扩大“双拥”成果。完善村(居)民自治,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八、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25、健全领导制度。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到实处。市委建立构建和谐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各级党政领导要亲自抓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履行职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构建和谐社会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     26、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全市各单位要牢固树立构建和谐社会“一盘棋”的思想,增强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分工协作、合力推进。严格执行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个人。探索建立符合义乌实际的构建和谐社会测评体系,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2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建立具有义乌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章和党纪法规的学习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广泛开展“两个务必”思想教育,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坚持纠建并举、综合治理,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各镇街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加强督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义乌市委                                                          二○○七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