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老报人:见证《义乌商报》的成长

发布时间:2008-12-20 10:1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08年,《义乌商报》走过了17个春夏秋冬,历经了从《义乌报》到《义乌日报》、《小商品世界报》再到《义乌商报》的办报旅程。  目前,《义乌商报》发行量、广告总额及完成利润三项可比指标,均居全国县市区域报的前列。  镜头一:含辛茹苦创办《义乌报》,没过几年就停刊了,个中滋味,老报人感慨万千。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方文勋是《义乌报》的负责人。今天,谈起当年创办《义乌报》的情景,作为老报人的方文勋感慨万千。  1956年3月,义乌县委把方文勋从县委宣传部调出去负责创办《义乌报》,并给他调配了五六名干部。在当时位于湖清门文化馆内不到40平方米的3间房子内,他们办起了《义乌报》。办报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报纸委托义乌印刷厂印刷、邮电局发行。  1956年5月1日,作为中共义乌县委机关报的《义乌报》正式创刊。县委明确指出,《义乌报》是党的喉舌,是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武器。领导要求《义乌报》力求“通俗化”,做到初识字的农民看得懂、不识字的农民听得懂。   随着形势发展和办报质量提高,《义乌报》越来越受群众欢迎。1958年1月,县委决定将《义乌报》与义乌县广播站合并办公,两块牌子、来稿共享。同年4月,《义乌报》改三日刊为隔日刊。报纸的发行量从最初的1000多份增加到1万多份,最多时发行2万多份,发行范围遍及16个省、72个县。  1960年9月15日,辛辛苦苦创办起来的《义乌报》突然停刊了,在报社工作的每一位同志都很难过。但停刊是有原因的,他们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从那时起,方文勋天天都在企盼、梦想着《义乌报》复刊。  这一等,就是30多年。1992年,《义乌报》复刊了,方文勋激动不已。从那时起,方文勋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成长一样关心着《义乌报》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大方针指引下,短短10多年,从《义乌报》、《义乌日报》、《小商品世界报》到《义乌商报》,报社的软硬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方文勋做梦都想不到的。看着高高的报社大楼,看着现代化的报社印刷厂,看着不断壮大的新闻队伍,方文勋由衷地感到高兴。  今年11月下旬,方文勋阅读了《义乌商报》刊发的《温家宝总理来义乌考察》的照片和文章,倍感振奋。他坚信,义乌在前进,《义乌商报》会越办越好。  镜头二:从零开始,尘封30多年的党报复刊了;从小开始,《义乌报》不断成长。  “创业艰难百战多”,王萃樟、金杨弟对这句话的体会很深。筹办复刊后的《义乌报》,让尘封了30多年的党报重新发挥作用,那年那月,他们记忆犹新。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义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委顺应时代要求和群众呼声,向上级要求在《义乌科技报》的基础上复刊《义乌报》。1991年7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义乌科技报》更名为《义乌报》,由金华市委主管、义乌市委主办。市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王萃樟和金杨弟,要求他们全力筹办《义乌报》。  当时报社设在城中路122号市农技推广中心内,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原来6名《义乌科技报》的同仁全部转报,屈指可数的几位办报人员要办一份党报,其责任和困难可想而知。经过全体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当年10月1日《义乌报》顺利试刊。市委书记办公会议专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要求《义乌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增强喉舌意识、导向意识和特色意识;要有大报气魄、小报灵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把《义乌报》办成坚强的社会主义阵地。  在市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报社在当年年底从城中路搬迁到前大路69号办公,进一步改善了办报条件。经过3个月的试刊,《义乌报》于1992年元旦正式出刊。一份崭新的党报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义乌报》起步快,办报有特色,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省委宣传部领导先后来义检查指导办报,并提出了“围绕中心,立足市场,办出特色”、“办好党报,当好喉舌”的希望。  1992年底,报社人员增加到14人。1993年3月,报社创办印刷厂,告别了“刀与火”,走上了“光与电”。1994年元旦,《义乌报》由周二报改为周三报,期发行量达2.93万份。当年8月份,报社由前大路搬至仓后路6号(现机场路60号)办公。1995年起,《义乌报》增出月末版,当年期发行量突破3万份,1996年达3.55万份。  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变化日新月异。1996年,报社提出了“办日报、建大楼、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市委审时度势,向上级要求办日报,并把改善办报条件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新闻出版署根据义乌的实际,同意《义乌报》更改为《义乌日报》。1997年元旦,《义乌日报》闪亮登场。  金杨弟说,从当年的《义乌报》发展到今天的《义乌商报》,今非昔比。报社几易其址,从简陋的平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报纸几经变更,从周二报到日报,从四开四版小报到对开大版彩报;报纸印刷不断更新,从铅字排版平板印刷到激光照排彩色胶印。17年来,报纸内容日益丰富,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办报条件日臻完善,报社事业蒸蒸日上。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凝聚着报社同仁的智慧和汗水,更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大读者的呵护。  镜头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他见证了《义乌商报》的发展过程。   一提起报纸,张年忠感慨良多。他于1992年3月从义乌市委报道组组长的岗位上调任义乌报社担任副总编。1995年9月起,他先后担任《义乌日报》、《小商品世界报》、《义乌商报》总编,直到2007年7月退居二线。他是《义乌商报》成长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  “《义乌商报》的成长壮大,实际上是义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是《义乌报》、《义乌日报》还是《小商品世界报》、《义乌商报》,她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义乌经济社会大发展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张年忠深有感触地说。  曾记得,1992年1月《义乌报》复刊时,的确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市里每年还给20万元的人头经费,报纸广告一年下来也不过几十万元。报纸还是国营义乌印刷厂铅字排版,平板印刷,年发行量不超过2万份。然而,就是这一点点星火,在义乌改革开放的熊熊烈火中,同样升腾起令人惊叹的巨变。  《义乌报》吃公饭的日子仅仅过了两年,便迈入自收自支、断奶求发展的新路子。1998年,投资3000多万元的义乌日报社新闻大楼破土动工,2000年3月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义乌日报》由报业中的“小字辈”,一跃成为全省综合实力、发行总量、年广告总量最强的县市报,并跻身全国县市报前列。2005年,由《义乌日报》和《小商品世界报》合并而成的《小商品世界报》的年广告总额,跃居全国县市报第一。  市场是义乌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市人民高举这一“龙头”的同时,报社始终把市场的宣传作为重中之重的内容,精心策划,全方位地开展宣传。张年忠举例说——1994年底,报社领导应邀参加商城集团召开的一个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在会上提出建议:要依托义乌市场举办小商品博览会,像广交会一样,一年办一届,一届比一届好。这一建议后来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决定。1995年,义乌决定举办首届中国名特优新小商品博览会。展会在筹备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误解和质疑,筹备工作面临困难。此时,报社及时推出一组“记者述评”,进行解疑释惑,有力地推动了博览会的筹备工作。之后,报社每年都把小商品博览会作为宣传的一大重点,全力以赴开展相关报道。  从《义乌报》的2-3万份,到《义乌日报》的3-4万份,再到《小商品世界报》的5-6万份,最后到《义乌商报》的8-10万份,这一组发行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全市人民对报纸的厚望和认可,也充分表明了报纸只有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才有自己发展壮大的良好基础。  镜头四:70多岁的他,仍然笔耕不止。他说,《义乌商报》真正成长了。  丁英林已经70多岁了。他说,在义乌报社工作的三四年,是自己人生道路中最艰苦的岁月,现在回忆起来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56年《义乌报》创办时,丁英林是第三、四版的编辑,其中第四版是时事版。现在报纸上的时事内容,大多由新华社供稿,可以轻松地下载。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事内容全靠收音机。编辑在每天凌晨,收听新华社对地方报纸的记录新闻广播。收音机里的播音员将文章里的每句话读3遍,丁英林边听边记,很辛苦,也容易出差错。约稿、编稿、校对,只有一个人干,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义乌报》因故停刊时,他为之而伤心,但他坚信,有朝一日《义乌报》一定会复刊。  后来不在报社工作了,丁英林仍笔耕不止。1992年《义乌报》复刊,当时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这位老报人如鱼得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每天总要安排一定时间撰写稿件,积极向《义乌报》投稿。退休后,丁英林还经常深入基层,采写好人好事,反映群众的酸甜苦乐。丁英林每次都把发表的文章剪下来,整理成册。如今丁英林已有10本剪报、1500多篇文章,这是他个人生命中的一笔财富。  怀着对《义乌报》的特殊感情,丁英林多年来十分关心《义乌报》的成长,更能体会从《义乌报》、《义乌日报》、《小商品世界报》到《义乌商报》历程的艰辛。丁英林说,《义乌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来之不易,是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义乌报业的发展;《义乌商报》在报业格局变化中独树一帜,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品的呵护;《义乌商报》在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是报社党委发扬了政治家办报的精神。  丁英林欣喜地看到,报社每一次转折,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报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更让丁英林欣慰的是,如今的报社,已拥有一支业务素质比较高的新闻队伍;在北京,在香港,在我国发达的地区,都能看到《义乌商报》。这对一个县级市来说,真的太不简单了。  《义乌商报》长大了!报社在探索新闻业务、培育报业文化、营造报纸品牌、打造报业影响力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义乌商报》再提升、再发展,老报人充满着信心。(金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