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普通市民演绎“搬家连续剧”

发布时间:2008-12-26 11:2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30年,弹指一挥间。义乌城市面积从1984年的2.8平方公里,扩张到2008年的78平方公里;原来的49个乡镇撤并调整为6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城市人口从3万增长到70多万;城市化率从原先的8%提高到如今的73%……  徜徉在义乌城区,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的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江滨路、宗泽路、经发大道边一幢幢美轮美奂的建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的绣湖公园广场……30年来,义乌城市化的脚步就这样扎扎实实地映入我们的眼帘。9年前来义乌的印度商人默黑感慨地说:“义乌的发展令人有点眼花,许多当年杂草丛生、荒凉僻静的地块,如今盖起了一幢幢高楼和现代化的场馆,连我刚来时租住过的房子,现在也无影无踪了。”  有的人不禁要问:30年前,“一支烟,走半城”的义乌,何以变成如今的商贸都市呢?那我们就从普通市民演绎的“搬家连续剧”中,探寻这座城市壮大的轨迹。  第一集 城门今始为君开  在义乌人把衬衣、袜子、纽扣等小商品销往四面八方时,也把人流、物流、资金流集中了起来。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紧紧抓住商城的特点,推出了《义乌县稠城镇总体规划》,辅以灵活的户籍政策,敞开了城市大门。  1986年7月的一个清晨,一个眉目清秀的小伙子走出了兽医站,匆匆赶往城里,投奔开办托运站的表哥。这个小伙子就是“搬家连续剧”的主角,姓何,名建平,如今的北苑街道塘坦村人。  勤快的小何凭借认真和细致,很快掌管了托运处的所有账目。工作步入正轨后,他开始筹划第一次搬家。经人介绍,酷酷的小何和一位美丽的出租车司机谈起了恋爱。一段时间后,两人正式确立关系,小何从老家搬出,在学生路租了一间房子,筑起了第一个爱巢。何建平说,当时的城区还很小,但是县前街、北门街,还有新马路人气已经比较旺了,乡下的年轻人总喜欢往城里钻。  随着入城人口的不断增多,“到1990年用地4.24平方公里”这一目标提前两年多就实现了,一个镇的规划已经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于是,《义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呼之欲出。  第二集 从寄宿西门到安家贝村  1990年,《义乌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推出,规划期限1990年—2010年。199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5.0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到2010年用地17.13平方公里。当全国其他一些地区还停留在城镇化阶段时,我们的家乡已经开始大胆地探索城市化之路了。  当爱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结晶就会出现。1994年,美丽的妻子为何建平实现了当老爸的愿望。为了让儿子和妻子能有个好的生活环境,何建平搬到了表哥设在西门的家。儿子的降生,在平添乐趣的同时,也给初为人父的他加重了压力。此时,市场经济氛围已较浓厚的义乌,给了他们无数的商机。在涌动的商潮中,物流业迅速成长,曾经荒芜的江滨有了一个“北方联”。就在这里,何建平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腰包鼓了,就不能再麻烦人家。小两口一合计,决定买套新房,让儿子更好地成长。  就在这时,义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出了“农村人口城市化,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一时间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将大量的人口吸纳进来。但农民从农村走进城里,也不是那么简单。它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就业,即农民由农村就业转移到城市就业;二是居住,即农民从农村居住转移到城市居住。就这样,义乌城区西南面的贝村一带,成为了开发对象,何建平就把家搬到了这片新开发的土地。  第三集 身随“市”转落户赵宅  社会学家曾经说过:城市化的核心是一个“市”字。聚人为市,化市为城,城是外形,市是本质。市有吸引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有集聚人气和市气的魅力。为利而市,市而生利,为利趋市,市久成城。  伴随着规划的调整,小商品市场逐渐北移,城区偏北的赵宅村,变成了商贾云集之地,房价陡然上涨。远在广东经商的何建平匆匆回家,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快。原先都是菜地的赵宅,居然高楼林立、人来人往。“逛了两天后,我觉得那里的房子升值空间还比较大,看完几套房子后就下手买了。”何建平笑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许多在外经商的义乌人都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纷纷回家办厂。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吸引了百万外来务工者,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了。  为此,市委市政府从1998年开始,数次修编城市规划。并于2003年率先制定并实施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计划将全市现有的800个村,花7至15年的时间,全部整合改造为290个社区,以集中布局实现统筹集约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你们报纸上不是说要统筹城乡嘛,那我们村肯定得旧村改造,等改好了,我还得搬一次家。”何建平说,10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才刚刚拉开,我的“搬家连续剧”肯定未完待续。(沈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