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上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08-05-13 11:2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亮点频现,消费品市场升级趋势明显,集贸市场持续繁荣,对外贸易继续一片红火。
  一、运行的特点
  (一)社会消费品市场升级趋势明显。
  今年上半年,我市消费品市场在往年较快的增长平台上,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1-6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3亿元,同比增长15.7%,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增速加快。目前,我市零售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型超市、专卖店、便利店成为零售业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市传统的百货商店正向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市区已形成了以绣湖广场为中心的零售业商圈。1—6月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总额19.8亿元,占全社会零售额比重达28.6%,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世纪联华、有加利、好又多、解百、天成实现零售额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
从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分类零售额看,拉动社会零售总额大幅上升的商品主要有,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6.8%;汽车类,增长22.8%;金银珠宝类,增长84.7%;五金类以及体育娱乐类,分别增长36.2%和53.1%。
  2.消费品市场升级趋势明显。1-6月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27元,同比增长 12.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从以家用电器消费为主的第二次消费逐步向到以汽车、住宅、旅游、信息通讯、化妆品类、金银珠宝和文体用品为代表的新型现代的消费转变。
  3.农村消费市场增长有所加快。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商家加入到农村市场的拓展队伍中。其中,义乌市零售龙头企业有加利连锁超市准备在年底发展加盟店280家。1-6月份,我市农村实现零售额21.1亿元,同比增长15.7% 。
  4.会展业、购物旅游、国际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拉动了消费增长。1-6月份,我市共举办各类会展14个,吸引中外客商211450人,成交额达33.15亿元。购物旅游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专程来义乌购物旅游的消费人群逐年增加,2005年达300多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20万人次。
  (二)餐饮消费持续增长,限额以下餐饮业活力焕发。
  今年1-6月份,我市限额以下住宿餐饮销售额为6.8亿元,同比增长14.9%,比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市住宿餐饮业呈现多元化经营格局。具体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连锁门店发展迅速,外资与内资共同推进义乌餐饮业发展。目前,全市餐饮连锁门店达40多家,形成外资连锁、国内知名连锁和市内连锁企业同场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进驻义乌的外资连锁餐饮企业包括海洋酒店、肯德基快餐店、麦当劳快餐店、至尊宝比萨店、两岸咖啡店等,国内知名的连锁餐饮企业有毛家饭店、广和缘酒店等,市内连锁餐饮企业有一帆餐饮企业、麦饺弯等。
  2.民族特色小吃遍地开花。据统计,目前有多达48个少数民族,22145人在义乌生活和工作,常驻义乌的外商也达到8000多人,义乌已成为全国县级市中少数民族、外商聚居最多的城市。随着各民族、各种肤色人口的急剧增多,各种民族及国外风味特色餐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又以化工路义乌风味小吃餐饮特色街和香山路韩国料理特色餐饮街最为出名。
  3.绿色餐饮成为消费时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绿色餐饮成为一种时尚。商家纷纷打“绿色牌”,以此来吸引顾客,如兴起的去“农庄”品农家菜等。这种新型的消费时尚为餐饮业注入了巨大活力。
 (三)亿元以上集贸市场持续繁荣。
  1-6月份,全市亿元以上集贸市场成交额达169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8.1%。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1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
  1.市场经营方式发生变革,呈以下两大趋势。
  趋势一:市场成为展示中心。随着福田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市场,篁园老市场改造工程的相继投入使用,部分经营户的市场摊位面积从1个平方跨越到9个平方,市场展示中心作用进一步加强。
  趋势二:传统的经营方式正受挑战。集贸市场原始的交易和结算方式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对一的谈判交易和现金交易。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市场内通过订单贸易成交的比例不断增加。支付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承兑汇票以及信用证逐步普及。
  2.市场外销呈现新特点。目前,许多外商来义乌采购时,不采购成品而直接采购原料或辅料,这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其中,针织市场的原材料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和成品市场的销售额持 平。
  3.小商品城拉动效应突显。中国小商品城是义乌最大的市场,1-6月份,成交额占全市亿元以上集贸市场成交总额的73%。小商品城活跃的外贸交易带动其它专业市场。家具市场和物资市场受益明显,外向度分别提高到60%和10%。
  4.义乌品牌基地初步形成。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义乌不仅成为了中国品牌商品走向海外市场的“跳板”,同时也成为了国外品牌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平台之一。义乌市场中,省级以上著名商标2600多只。全国501个名牌产品,其中有300多个加盟义乌市场。义乌已经与国外2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6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在义乌设立销售窗口。义乌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内市场品牌商品嫁接国外市场和知名品牌的“桥梁”。
  (四)对外贸易继续一片红火。
  1—5月份,义乌外贸在国家稳健的宏观调控措施引导下,稳步推进,对外贸易高位运行,义乌市场商品的外向度已达60%以上,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般贸易总额扩大,加工贸易增幅加速。今年1-5月,一般贸易出口额为45163万美元,同比增长26.5%。加工贸易出口额为2822万美元,同比增长100.9%。
  2.外贸出口商品结构继续调整。各企业和市场经营户积极调整战略格局,花大力气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半年,在各类出口行业中,饰品、玩具、工艺品等传统强势行业持续向好,文体用品、五金厨具、服装辅料等行业外贸比重也越来越大。
  3.生产型外贸企业成新的亮点,流通型外贸企业业务萎缩。全市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近700家,1-5月份,累计出口达28917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60.3%。流通型外贸企业由于受出口退税以及其他相关政策调整的影响,出口额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
  4.外贸采购商主体更加丰富。随着义乌市场国际化平台功能的日益体现,义乌也成为了常驻中国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商们的重要基地,越来越多的高端商务资源集聚义乌市场,并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外的沃尔玛、欧尚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华联、华润等30多家国内知名连锁超市常年在义乌采购商品。义乌外商的增长速度正以每年超过45%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消费增长滞后,开拓农村市场任重道远。虽然近年农村消费增长有所加快,但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仍然较大。目前,城乡消费的比例大约为7:3。一方面是因为农村难以支撑较大的现代商业设施,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传统的“省吃俭用”消费观念很难改变。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少。义乌目前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小商品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小商品出口较少。出口商品同质化严重,互相压价现象普遍。
  (三)小商品出口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受政策影响,大部分货运出口代理公司选择不在义乌本地申报出口,而是通过外省市的贸易公司出口,扰乱了小商品出口秩序。
  (四)集贸市场调整未到位。由于福田市场的投入使用,如化妆品市场、文具市场、小五金市场等分市场进行了整体搬迁。搬迁后,一些经营户普遍感到生意难做。原本在老市场可以炒到60多万元的小五金摊位,搬迁到福田新市场后竟沦落至无人问津。虽然市场的“无形的手”仍在发挥作用,但是目前市场仍处于调整未到位阶段。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消费,促进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扩大内需”是我国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措施。为扩大内需,我们必须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即期消费,开发潜在消费,引导未来消费。
  1.以适应消费升级为方向,大力拓展商业零售业。目前,我市原有的商业设施已难以满足富起来的义乌人对高品位、高层次商业中心的需要。其中,以绣湖广场为中心的绣湖商业圈已呈消费层次不高、周围设施超饱和等特点,对进一步推动我市商业发展已呈“心有余而力不足”状态。我市急需建立一个立足于满足义乌市民对生活高品质需求的大型商业中心。
另外,大型超市分布过于集中。我市三个大型超市都集中分布于绣湖商业圈,江东、北苑等各大居民集中区却只分布如“有加利”、“众联发”等连锁便利店。随着郊区大型楼盘的不断增多,在郊区兴建大型超市也日益迫切。
  2.加强商贸、旅游、会展业的协同运作,提升整个城市服务水平。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品牌展会;大力促进商旅结合,积极发展购物旅游,精心打造小商品购物旅游黄金线;兴建高档次的五星级商务酒店,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休闲服务体系,使我市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购物天堂”。
  (二)抓统筹,进一步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大力推进城乡市场统筹发展。一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己任,以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建设,加快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二是大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实施“以工哺农,以商强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和完善以大病统筹和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合理可行的新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转变,实现城乡融合,共享现代文明。
   (三)引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品出口结构。要引导义乌不仅仅成为世界小商品的集散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更要成为世界小商品的创新中心、设计中心。坚定不移走产贸结合道路。努力提高小商品的质量,提升出口小商品的技术含量。
  (四)扶持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首先,要努力培养现代市场经营主体,创新市场投资新环境。从义乌的发展经验看,市场的发展最根本得益于义乌人浓郁的经商文化和经商才能。要确保义乌市场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市场经营主体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经营观念,转变经营作风,创新经营方式。
   其次,完善市场配套设施。配套设施是整个市场的“软件”,直接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市场管理部门必须提前规划、适时推进。配套设施包括:商城的网络建设、配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信用体系建设等。
   最后,义乌市场要有新视野。义乌市场发展到今天,要有更宽阔的视野,要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方向发展。不仅要把中国的商品销往国外,同时也要把各种外国商品引入义乌市场,从而使义乌市场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性批发市场。


课题总负责:王基昌
课题组组长:金允进
课题组成员:王基昌、金允进、应子义、骆晓斌、陈利亚
执笔:应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