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走进义乌 > 义乌名片 > 义乌经验
义乌经验的本质内涵

发布时间:2010-06-23 09:43

信息来源:义乌市人民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通过赴义乌实地考察、听情况介绍、看有关材料,似可将义乌发展的成就归结如下五个“最”:一是义乌市走上了最适宜的致富路;二是义乌人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三是义乌小商品交易带出了当地最大的产业群(义乌原本没有什么工业,通过“商而优则工”,现在竟带出来了2.5万家工业企业及其组成的20多个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出占到全国同类商品的30%以上);四是义乌小摊位创造出了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辐射力。义乌人均GDP超出浙江人均水平1倍,超出全国人均水平6倍。义乌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心顺畅、民意凝聚、民行平安,发展前景广阔。难怪人们称“义乌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对于义乌奇迹的创造过程及其经验,义乌人、义乌政府以及浙江省和社会各界均做过很多总结与概括,归纳起来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积极继承传统,勇于开拓创新,坚持兴商建市,走好经济社会协调、城乡统筹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那么,如何理解义乌经验的本质内涵呢?
  义乌人创造的奇迹,不仅在于政府的科学有为,而且在于政府之为顺应了民意、适应了民心、实现了民想,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论述和强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这个角度看,义乌经验的本质内涵主要是如下三条:
  一、民生、民想、民为与兴商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义乌经验和义乌成功发展的内在基础
  义乌为什么能够实现如此快和好的发展?首要的一条是义乌精神,即义乌人的勤耕好学、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的精神。然而,光有这一条还不够。因为,实际上其他地方的人在勤耕好学、持之以恒、不懈奋斗方面并不比义乌人逊色多少。就是说,各地老百姓的民生、民想要求大体是相同的。那么,义乌人到底比别人强在哪儿了呢?
  强就强在了“民为”上。义乌人与其他地方人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义乌人市场意识根深蒂固且长期接受自宋代以来的兴商文化理念的影响。宋代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所提出的“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思想,在义乌人的头脑中植根深刻。当这种兴商理念与义乌地少人稠这样一种现实结合到一起时,产生倚农兴商行为就再自然、正常不过了。由此便产生了自清朝中叶以来的“鸡毛换糖”现象和越来越普遍化的“敲糖帮”。这是农本生产方式在义乌发生的早期异化和义乌倚农兴商文化与理念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政策对义乌人产生了不曾有的震撼,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为,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义乌人不仅不想受穷,而且更想快点儿致富。可是,怎样才能通过诚实劳动尽快富起来呢?办企业需要较多的启动资金,义乌人穷,手里没那么多资金;搞大物流需要有强大的物流基础,义乌人多地少和农本格局未变,本地没那么多物资可流通。出路在哪儿?
  “鸡毛换糖”。这就是义乌人的选择。对此,义乌早期“换糖人”冯某的发家史颇有代表性。1982年,由于冯某未经注册提着货篮在马路边偷偷做买卖,货篮被执法部门没收了。这意味着她的饭碗被砸了。现实迫使她冲进了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办公室,整整吵了一下午。吵来吵去就是一句话:不让做买卖就没有生活来源,活不下去。从此,县委县政府开始默认摆摊设点行为,更多的义乌老百姓选择了走经商致富之道。“敲糖帮”开始登上大雅之堂。义乌人的民生、民想、民为与兴商文化实现了有机结合,改变了义乌人的命运,构成了义乌经验的一个重要本质内涵。
  二、尊重民众首创精神和市场发展规律,加强党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是义乌经济社会成功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鸡毛换糖”到“义乌敲糖帮”均是对民间经商行为的描述与写照。然而,如果仅仅靠义乌民众分散地独自搞“鸡毛换糖”或“敲糖帮”,实际上不会有义乌的今天,至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义乌敲糖帮为什么能够发展到我们前面提及的五个之最?义乌经验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政府服务有为”。这里的服务,不仅是指政府服务于民众、企业和市场,而且是指在义乌他们真正做到了凡是市场能够有效调节和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主动参与,重在制定规则,加强管理。凡是市场不能有效调节和解决的事情,政府不仅主动参与,而且还要根据民众、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切实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刘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