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走进义乌 > 义乌概览 > 数说义乌
数字义乌——2008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11-03-10 13:41

信息来源:义乌市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数字义乌——2008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义乌概况:
  1.义乌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下辖6个镇7个街道。本地户籍人口72.4万人。常住义乌的外来建设者120多万,每天流动人口20余万。
  2.义乌地区生产总值:493.3亿元,比07年增长12.1%。
  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2亿元,其中地方预算收入37.8亿元,比07年增长17.1%。
  4.产业结构合理:2008年,义乌三次产业比重为3.1∶45.3∶51.6,服务业增加值254.6亿元。
  5.居民生活:2008年义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8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500亿元,人均储蓄83136元,居浙江省全省第一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4.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1.5辆,平均每6人拥有一辆汽车。
  6.旅游业发展:2008年义乌共接待购物旅游游客595.2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4.8万人次。接待旅游团队5698批26.8万人次,其中境外团队689批14213人次。
二、市场概况
  1.市场概况:义乌市场经营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拥有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种商品品。如在每个商位前停留三分钟,按一天八个小时计算,逛完全部商位需要一年多时间。从业人员20余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余家生产企业6000余个知名品牌在这里常年展示商品。饰品、玩具、工艺品、日用五金、袜子、拉链等优势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有30%以上的份额。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和世界商品走向中国的桥梁。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中有10%左右来自海外。2008年新开设5万㎡的国际商贸城国际馆,引进28个国家上万种商品入场经营。
  2.国际商贸城: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是国内最先进的专业市场之一,总建筑面积达272万平方米。2008年度义乌新建成了经营面积108余万平方米,商位1.6万多个的国际商贸城三期一阶段市场,标志着国际商贸城一、二、三期将共同组合成为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其面积相当于3个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面积。义乌国际商贸城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首个AAAA级购物旅游区荣誉称号。
  3.义乌市场信用指数:2008年1月23日,义乌率先在全国发布“市场信用指数”,开创了中国运用信用指数进行市场监测的先河,预示着市场监管真正进入“指数时代”。义乌市场信用指数季报首度采用“红绿灯”预警方式,更到位地显示市场监测指标特征,以便公众知情。2008年义乌市场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家“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称号。
  4.义乌小商品指数:2006年10月由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简称义乌指数)在“2006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宣布正式对外发布。义乌指数以义乌国际商贸城为背景,由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监测指标指数三部分23个分项指数构成,它不只关注市场价格态势,更关注市场整体的景气状态。经过两年多的运行,义乌指数不断成长壮大,不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也给商户们宏观、趋势性的参考信息,发挥更多预警作用。义乌指数被誉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义乌开始扮演全球小商品定价中心的角色。
  5.义乌小商品分类法:2008年11月1日,义乌编制实施了中国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这项标准不仅填补了国内贸易行业小商品领域分类标准的空白——“针头线脑”都将有分类,为指数推广和行业规范奠定基础。也将使义乌这个“世界超市”有条件成为小商品贸易规则制订与促进中心,最终实现由输出商品到输出标准和规则,让全球小商品有了"义乌分类法"。
  6.贸易成交额:2008年义乌市场总成交额492.3亿元,连续18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其中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381.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6%。2009年第一季度,义乌市场实现成交额113.06亿元,同比增长14.17%,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77.37亿元,同比增长7.56%。市场整体情况明显好转,中国小商品城单月成交额达27.81亿元,比2月增长14.40%,创下今年以来的新高。
  7.市场带动能力:市场商品已出口到全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65%以上。市场共吸引了6万多经营主体入场经营,全国有20多万家企业直接向市场供货,成为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通道。义乌市场输出来料加工业务货值300多亿元,支付加工业务费30多亿元,每年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16个省市区1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三、工业发展概况
  1.工业及优势行业概况: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65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
  2.工业总产值: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2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82亿元,分别增长8.2%和13%。
  3.产业基地:义乌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无缝针织服装、工艺礼品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
  4.知识产权:全市累计专利授权量7822件,注册商标18143件,中国驰名商标70件,国家免检产品13只,中国名牌产品7件,国家标准5个。
  5.创新升级: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其中省级以上34家;研发中心118家,省级以上9家。有4家企业上市,新确定拟上市企业4家和上市培育对象14家。
四、会展业发展概况
  1.会展概况:全年共举办各类专业会展42个,累计展览面积45.7万平方米,展览成交额达171.2亿元,参会观众65.9万人次。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国际展览联盟UFI会员资格”,“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会员资格”,“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等多项荣誉。义博会获“2008年度中国十大政府主导型展会”奖;文博会获“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五大品牌展会”奖;中国国际五金电器博览会获“2008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奖;中国小商品城展览公司获“2008年度中国十佳会展公司”称号;中国小商品城会展中心获“2008年中国最佳会展中心”称号。2009年义乌在做大做强义博会和文博会的同时,将继续举办第四届义乌消费品出口交易会、第四届汽车用品零配件博览会、第四届义乌框业与装饰画展览会、第六届中国国际五金电器博览会、2009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37个展会。
  2.义博会成果丰硕: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已成为全国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商品类展会,2008年义博会成交额103.6亿元,有10.5万专业观众参会,其中外商1.6万人。
  3.文博会拉动效益明显:2008文博会,展会成交额18.6亿元,参会专业观众61950人。至2008年有各类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企业1万多家,文化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成为国内文化商品的重要销售和生产基地。
  4.新兴展会:2009年,义乌将举办首届观赏石展览会。同时,由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政府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简称“旅博会”)将于2009年下半年举办并永久落户义乌。
  5.展会推介:中国国际五金电器博览会:该展会是全国行业十佳展位、全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展会之一。其始终以展示行业产品技术发展潮流,提升展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己任,促进义乌及周边地区的五金电器市场的发展。并借助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的外向度,进一步把中国五金电器行业从内贸转向国际市场,为我国五金家电行业拓展国际市场搭建一个良好的贸易交流平台。
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简称森博会):森博会是全国最大的林业博览会之一。它以培育林产品流通为主要内容,进而带动林业一、二产业的发展,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森林产品的全面转型升级,同时为广大林业企业和森林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一个新的平台。2008年首届森博会共实现总成交额10.95亿元,成功展示了林产品的丰富多彩和林业的潜在价值。
  6.展会建设:2008年正在兴建的义乌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达18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多展位。将在今年义博会期间投入使用,届时义乌室内展位将扩大到7000个。义乌的展馆规模届时将超过我省杭州、宁波等地,一跃成为浙江第一、华东第二。
五、物流、金融发展概况
  1.物流概况:义乌物流可直达国内250多个大中城市,引进了17家全球知名货代、船运公司。目前,全市拥有700多家公路为主的物流企业,公路托运经营单位450多家。
  2.场站新建设:义乌民航机场为4C级飞行区,在全国目前148个使用的机场中,排名第55位。2008年新建航站楼15000平方米,民航旅客吞吐量达51.6万人次,境外旅客比例达40%以上。占地1000多亩、投资28.6亿元的内陆口岸场站一期工程已全面展开。
  3.金融概况:目前,全市共有金融机构52家,其中银行17家(2008年新增邮政储蓄、招商、交通、中信、浦发5家银行),证券营业部7个,保险公司28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047.6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新增贷款103亿元;存、贷款规模均列全省第二位。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存款143.76亿元,贷款68.48亿元。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总体规划面积0.7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开发地块单元44个。
六、外向型经济概况
  1.出口平稳增长:全年自营出口20.8亿美元,增长14%,其中出口总额19.1亿美元,增长13.9%。
  2.出口结构调整:全年义乌对欧盟出口4.1亿美元,增长22.3%,对美国出口2.9亿美元,增长13.8%,成功拓展欧盟、东盟、俄罗斯等国际新市场。阿联酋已取代美国成为义乌小商品的最大出口国。
  3.外商及驻义机构:至2008年,入境境外人员总人次已突破24万,2009年1—3月,境外人员入境义乌人数达57766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5%。有1万多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85个国家的2124家境外企业(2008年新增699家)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全省二分之一强。2009年1——3月新增152家,目前已有2276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联合国难民署以及家乐福等10多家国际零售集团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
  4.出口创新高:全年累计受理小商品出口报送单27.7万份。监管小商品出口集装箱52.1万箱。2009年1月义乌小商品出口报关单18902份,日均出口集装箱1920个标箱,创历史最高纪录。2009年3月,义乌小商品当月报关单、集装箱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5%和6.8%,创下今年出口新高。
  5.境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并举:有四家义乌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公司,并实现对外投资1159万美元,较07年增长281%。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2852万美元,同比增长41.2%,实际利用外资13771万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七、城市建设概况
  1.交通运输:2008年义乌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11亿元。新增客运线路20条。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213万人次、公路货运量3535万吨、义乌机场完成民航各客运量50.5万人。
  2.绿色城市:至2008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8平方公里(原县城面积不足2.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73%。建有浙江省投资规模最大、规划档次最高的旧城改造建设项目之一——绣湖广场(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2008年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08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9.7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9.5%,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3.涉外服务:至2008年,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多名外籍儿童在义乌就学,义乌工商学院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有来自29个国家的157名留学生就读。
八、城乡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1.建设概况:市财政全年拨付建设资金超1亿元,已有538个村完成村庄整治,233个村完成绿色村庄工程建设任务,105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治。
  2.土地流转:大力推动土地、林权流转,实现农村土地、林地流转面积25.3万亩。粮食增产增收,粮食种植米埃及达25.8万亩,粮食总量10.68万吨。各类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共联结基地13万亩,带动农户20多万户。
  3.民生投入:2008年我市地方财政持续加大对保障民生事业的投入,全年民生预算支出47.7亿元。
  4.教育:财政投资教育基础建设资金2亿元,着力推进市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市建设;实现符合条件的外来建设者子女100%在公办小学就读。至2008年有30个省市39902名外来建设者子女在我市就学。
  5.文化: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008年累计为群众免费送戏337场,电影6086场。全市实现100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创建任务。开展“彩虹行动”向全市低保户免费赠送彩电1868台,保证全市5800多户低保户收看有线电视。
  6.卫生:深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9个,规范农村卫生室389家,实现城乡社区卫生覆盖面达100%。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全市总人口87%以上,村居参保率100%;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人均供养标准达5500元年。
  7.社会治安:建立公安、武警、保安和村居平安护卫队“四位一体”的全天候“网格化”巡逻体系,建成数千个电子探头和108个岗亭为主的动静结合“全城实时监控”系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2%。
十、其他
  1.企业扶持:2008年扶持企业发展和减负的资金达20亿元。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03亿元,开展个人商务贷款5亿元和市场商位使用权质押贷款14亿元。2008年10月成立义乌市风险企业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帮扶办),政府专门筹措资金1亿元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帮助义乌企业走出资金周转困境。至2009年3月底,帮扶办已为50家企业转贷应急资金96笔共9.7亿元。
  2.国有资产改革:2008年义乌根据国有企业资产数量、资产质量、运营特点等实际情况,重组成立了义乌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小商品城恒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交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公用事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市属国有企业。四家市属国有企业的重组成立,不仅加快推进义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优化,把国有经济集中在关系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关系国计民生、基础资源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同时也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推动国有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3.新征程:2009年义乌政府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馆,大力开展“市场开拓年”、“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和“综合改革年”活动,着力优化环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着力创新提升,加速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着力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信心、增活力、上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