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1-05-04 15:1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06年2月15日在义乌市

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义乌市财政局局长 吴森民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和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拓宽思路,真抓实干,促进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5030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2%,比上年增加53163万元,增长17.9%。其中:上划中央“四税”154177万元,比上年增加24414万元,增长18.8%;市级财政收入196128万元,比上年增加28749万元,增长17.2%。其中市级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国内增值税32705万元,增长24.4%;地方工商税收122896万元,增长24.9%;农业二税24043万元,下降18.6%;行政性收费收入3299万元,增长20.2%;罚没收入11091万元,增长28.1%。

 财政总支出198916万元,为调整预算183000万元的108.7%,比上年决算数同口径增长7.2 %。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科技类支出7946万元,增长14 %,加上反映在其他科目中的科技兴农等支出1000余万元,实际支出达8946万元,占总支出的4.5%;支农类支出20435万元,增长11.1%;教育支出42341万元,增长14.3%;医疗卫生及抚恤社救支出19009万元,增长20.9%;行政管理费支出24604万元,增长24.8%(剔除镇街体制保障基数提高6552万元);公检法司及武警部队支出18719万元,增长15.6%。

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5年我市地方当年可用资金(含省补)为182000万元,上年结转可用资金28498万元,财政总支出198916万元,全年收支相抵并扣除结转下年支出的项目后净结余110万元。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市财政、国地税部门牢牢把握“做大蛋糕、优化结构、综合调控、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围绕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财政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三”的工作措施,即坚持“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优化税收收入结构、政府财力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等三个结构,财政支出做到‘控、压、保’三个字” 的理财新思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预算任务。

(一)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过去的一年,财政、国地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推动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做好各项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工作,促进经济和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一是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今年我市相继出台了《加快市场发展促进市场持续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我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加大了对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支持力度,增强了地方经济的活力。二是鼓励企业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在依法征收的前提下,国地税部门认真贯彻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尤其是加大了对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了地方税源。三是加大对外向型、科技型企业财政支持力度。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科技、技改、外贸等专项资金整合为财政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共拨付财政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904万元,其中科技产业化补助资金3174万元,外贸扶持资金3378万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2925万元,促进了经济和企业发展,涵养了财源。

(二)努力优化三个结构,增强政府调控能力。财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为此市财政、国地税部门切实做好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壮大地方财力。一是优化税收收入结构,确保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一方面强化了地方小税种的征管,着重加大了土地增值税征管,加大了车船使用税、资源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的委托代征工作,挖掘增收潜力。2005年土地增值税、城建税等小税种共入库25535万元,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比上年增加了2.9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对部分行业的税率构成进行调整,提高地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2005年地方税收入8.61亿元,占整个税收收入比重比上年增加了2.5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政府财力结构,增强地方财政实力。依法组织税收收入,通过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开展行业税收检查和整治活动,规范执法,应收尽收;加强各费的征收管理,进一步抓好社保扩面工作,积极推进了五费合征工作。2005年养老保险基金入库33937万元,增长42.12%;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升级换版“义乌市预算外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执收单位的收费行为;努力挖掘政府性公共资源,进一步做大收入“蛋糕”。三是实施“控、压、保”,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完善了预算编制方法,细化定额标准,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了对业务招待费的控制力度,并大力压缩会议费、差旅费等支出,严格控制消费性支出;加强临时用工管理,进一步做好镇街临时用工的定编及费用标准的控制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压缩政府采购和财政性投资项目成本。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2005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5.26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32亿元,节资率为20%。坚持量入而出,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并强化基建财务管理。2005年共审核1096个工程,核减资金1.9亿元,核减率为9.7%。

(三)保障重点支出,构建和谐义乌。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是保证农业、科技、教育等重点项目的支出需要,达到法定增长比例。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改进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无助病人医疗救治管理办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优抚金自然增长机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协调发展。强化“平安义乌”建设,加大了网格化巡逻防控系统、治安动态监控系统投入,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的投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机制,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过去的一年,市财政着力在深化财政改革上下苦功,加快制度创新,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扩大部门预算“一编到底”试点范围,2005年扩大至50家。制定了《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楼物业费预算安排办法》,规范了物业管理费支出范围和标准。完善教育部门预算管理办法,制定了生均公用经费综合预算安排标准,保证教育支出基本公平。二是加快镇街财政改革步伐。科学制定了第八轮镇街财政管理体制,完善了镇、街道财政体制。三是加强镇街政府性负债管理,化解镇街财政运行风险;四是实行镇街工资市财政统发制,规范财务核算。五是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初步拟定了《义乌市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并选择了三个财政性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六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义乌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及监督检查等行为。

各位代表,2005年财政收支形势良好,是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和广大财税干部齐心协力和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奋勇拼搏,艰苦创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看到财政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后财政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面临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巨大压力,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明显增强,财政风险开始显现,地方可用财力增势趋缓;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加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保发展各项公共支出和刚性支出需求日益增长,财政支出结构急需优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创新理念,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理财观,在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搞好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壮大财力,支持地方、社会经济更快、更优地发展。

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总体思路是:围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财税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继续认真落实“三个三”工作措施,致力在改革与发展,增收与节支,管理与监督中取得新的突破,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2006年财政总收入预算392342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2%。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1785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83%;市级财政收入213762万元,比上年增长8.99%。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年一般预算可用资金195000万元,拟如数安排支出,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6.56%。其中主要支出项目预算为:科技类支出8228万元,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41.3%;支农类支出19659万元,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36.9%;教育事业费支出40422万元,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6.7%;医疗卫生及抚恤社救支出19387万元,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11.2%;行政管理费支出20959万元,比上年调整预算下降4.4%;公检法司支出19728万元,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14.72%。

三、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圆满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关键的一年,也是财税部门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按照本次人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财力可持续增长”和“做大、切好蛋糕”的关系,确保全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加快推进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步伐。

(一)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为重点,大力培植可持续财源。一是继续贯彻落实稳健的财税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传统商贸业改造提升,扶持会展、物流等行业发展和仓储、流通、配送等有形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向节约和挖潜要效益。三是引导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拉长产业链;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四是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在发展空间、要素供给、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二)以依法治税和提高质量为重点,做大财政“蛋糕”。坚持“抓大不放小”原则,抓好主税种和小税种征管工作,并在依法治税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税收收入结构,确保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积极探索社保、医保、残保等各费征管方式,稳步推进“五费合征”工作,完善规费管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努力挖掘政府性公共资源,逐步把土地闲置费、特殊牌号竞投、营运权拍卖、公有住房出租等政府性资源纳入管理,做大做强财政 “蛋糕”。同时正确处理好经济与财政的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实现财政收入总量扩张中质和量并重转变,着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地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和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升地方财政运行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以优化支出结构和财政保障为重点,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按照公共财政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实现财政归位,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方向。一是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三农”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五保户集中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农民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机制。继续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推进教育改革,实行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布局,提高财政对教育投入资金的效益。三是继续加大“文化大市”、“平安义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的投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以深化改革和规范理财为重点,加快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在继续深化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制度和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各项改革的基础上,今年重中之重是继续抓好财政性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滚动项目库,完善预算编制方式方法;选取三个镇街试行 “乡财市管”,并择时在面上铺开,规范镇街财政管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将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做好新的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完善工作,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政财务管理,今年选择条件成熟的1—2个项目开展试点工作,提高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一体化”的政府财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各位代表,完成2006年的预算和财政目标任务压力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心系大局、真抓实干,为全面实现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为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注: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有关数据表见附件


附件

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有关数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