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23 14:2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陈萍在义乌工业经济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位标杆性的人物。这位以80元人民币起家,三次创业都富有传奇色彩的上海东银集团董事长,以其睿智的眼光、过人的胆略以及孤身奋斗的创业精神,谱写了一曲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创业凯歌,至今掌控着企业几十亿资产,成了上海市知名的企业家。 八十元起步创业,树立义乌多项第一 1977年,安徽省农村开始出现生产责任制,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前奏。这一年,大陈邻村的苏溪杜村党支部书记请陈萍出山为村里办企业:“您好歹也是个大学生,我们村办企业正缺您这样的人才。” 陈萍起初没答应。这位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读于江西省工业劳动大学的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因三年自然灾害,学校停办而回到了大陈金山村,从此就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了十多年。如今,杜村人请自己办企业,却是无资金、无厂房、无设备、无技术、无供销渠道,仅凭一腔热情,这怎么行?但看到杜村党支部书记一次次找他,陈萍最终答应试试。 不料,陈萍迈出的这第一步却是极其成功的。由他带头创办的这家“曙光综合厂”,三年后变成了义乌最大的乡镇企业,厂名先后被改为“义乌县曙光服装厂”、“义乌县衬衫厂”。 当年,陈萍虽然答应出山帮杜村办企业,但到底能否把企业办成功?他心中也没有底。办企业先要出外找业务,出差就要花路费。知识分子的自尊使他决定自己垫路费出差。结果,陈萍出差回来,差旅费共花了200元,村里只有80元,其余120元给了张欠条,等企业赚了钱才付清。这就是陈萍以“80元人民币起家”的故事。 从1981年至1993年,“曙光服装厂”连续13年缴税占整个义乌财政收入的六十分之一,苏溪镇财政收入的50%以上。乡镇企业产值超千万、超二千万、超亿元,一个个神话都是他的企业在义乌实现的。陈萍因此先后获义乌市优秀企业家、优秀厂长,金华市最佳优秀企业家,浙江省优秀企业家的称号。 自信满怀闯深圳,从沸点降至冰点 正当陈萍的衬衫厂办得红红火火之时,命运给陈萍带来了新的机遇。1989年,浙江省服装进出口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准备在深圳合作开办一个对外贸易的服装销售窗口,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招聘一位总经理人才。最终,陈萍在7名候选人中胜出。 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特区——深圳,深圳市威达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因此诞生,由陈萍任总经理。其中,义乌市衬衫厂占30%股权,“浙服”占30%股权。陈萍虽是与国企合资,因固定上缴利润,因此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威达公司”在深圳很快打开了外销市场,订单如雪花一样接连不断。到深圳第二年,“威达公司”就创汇几千万美元,成为深圳市的出口创汇大户和财政支柱企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丝绸行业一片萧条,大批企业倒闭。以生产丝绸服装为主的“威达公司”,由此面临着巨大困难。 为此,对急于甩掉包袱的4个村,陈萍退清了投资款和员工集资款500万元,妥善安置了全部员工,由他承担一切债权债务。改制完成,企业债务高达7000多万元。 负债七千万元,重上跑道搏击长空 背负着7000多万元的债务,陈萍只身来到上海。 说实在的,当年深圳创业时所欠下的,本是集体企业的债务,完全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知识分子爱面子,既然企业亏在我手上,就要在我手上再赚回来,而不能一走了之。”为此,陈萍找银行商量:“企业面临困难,归还银行债务有两条:一是企业马上清盘走破产程序,有多少还多少;二是给我3年时间,由我个人担保还清债务。” 就这样,与银行签订了3年还清债务协议后,陈萍开始战略转移,移师上海。在上海,他创立了上海东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后,上海的房地产业开始回暖。为此,他经常坐着车到各个郊区县、镇转悠,了解当地的开发政策,寻求市场投资空间和有价值的地产投资项目。 当时在上海市虹口区有一块地,因为与部队有纠纷,谁都不敢接手这个烫手“山芋”。陈萍果敢地接手了这个盘子,并施展了一名商人在处理纠纷中的别样能力。经过多次协调,最终使有矛盾的双方都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他的调解。陈萍看准时机,最终将酝酿已久的高档住宅“曲阳豪庭”于2003年推向市场,并一炮打响。傲立于虹口区曲阳公园的270度景观特区——曲阳豪庭,通过巧妙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建筑韵律完全融入到公园里,如今已成为公园美景的一部分,也成了虹口品质最高、售价最高的知名住宅小区之一。2008年,“曲阳豪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小区”。 凭借着这个项目,陈萍还清了债务,并再次搏击长空。 年缴税收7.2亿,傲立上海潮头 2004年,东银集团受让了位于长宁区古北开发区的一块商业用地。陈萍将它用来建造“东银中心”。自2006年3月开始动工建设,凭着精心管理,仅用了20个月零11天,就使“东银中心”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其施工速度之快创造了上海之最。 “做一个好项目不容易。在上海比‘东银中心’高的房子会很多,但比这更好的房子却很少。”陈萍解释说,“中国人对建筑的设计费舍不得花。实际上,‘设计+市场=营利’。为了采购幕墙的玻璃,就让我跑遍了世界各地。”记者了解到,“东银中心”在建造时,共应用了十项建筑新技术中的5项。 因此,“东银中心”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去年,该工程与上海国际环球中心角逐当年度的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最终由“东银中心”胜出。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等多位领导在莅临参观指导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要做就做到极致,做出口碑。”陈萍说。如今,矗立在上海市市长宁区的这座办公大楼,已成为上海的视觉焦点,成了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目前‘东银中心’出租率高达100%,其中吸引了14家世界500强企业,3个外国领事馆、5家银行入驻,以及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有限公司、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跨国公司总部进驻。”陈萍介绍说。 如今,“东银中心”成为上海市市长宁区税收最多的大楼,也是长宁区租税联动的第一家试点办公楼宇。“整幢大楼可租面积为7.2万平方米,去年上交的税收达到7.2亿元。本大楼平均每年每平方米上缴的税收就达到1万元。”陈萍说,“而且,大楼每年的物业盈利也达到了1000万元。” “成功的甜美,总是寒酸带泪。事业顺达也有曲折迂回。不求丰碑高耸,但求问心无愧……”这首由陈萍自己作词的《东银之歌》,就生动讲述了他富有传奇的一生,记载了他的创业史和个人的成长轨迹。天时、地利、人和被他占尽了,岂有不赢之理?!(龚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