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质量品牌信用是拉动市场“三驾马车”

发布时间:2012-12-30 14:0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从中国小商品城工商管理处到工商分局,13年来,市工商局副局长、市场分局局长陈如林既是市场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制定监管政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亲历了市场从注重质量、提升品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到建设信用市场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树质量形象从打“义乌牌”入手“荷叶塘”曾经比“义乌”还吃香 现在义乌市场和商品已被全球认可,世界各地都在大张旗鼓打“义乌牌”。但如果时光倒回15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义乌牌”成为很多企业不愿提及的隐痛。上世纪90年代,我市通过“引商转工”,个私企业大量涌现。让陈如林记忆深刻的是,在全国各地出差都能看到义乌商品的身影,但厂家在商品吊牌上“做了手脚”,如“浙赣线荷叶塘工业区”、“九联工业区”等等。企业宁愿标注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地名也不愿标榜自己的“义乌出身”,只能从电话号码上可以确认是义乌企业生产的产品。 质量并不比别人差,为何不敢打“义乌牌”?工商部门进行了市场调查,首先从针织市场开始。通过调查发现,义乌产的袜子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但真正挂“义乌”的企业非常少,就连当时比较知名的企业大多也是以合资企业的身份出现。 为此,工商部门对袜子市场经营户进行了动员,给每个摊位发放了整改通知书,对不规范的标志进行引导,提出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姓”,要求凡是义乌企业生产的袜子半年内必须在地址中打上“义乌”字样。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后,大量标注“义乌”产的袜子在市场上出现,并在全国引领风骚。现在不仅仅是袜子,其他商品也都堂堂正正地挂“义乌牌”走向全国、走向全球,成为物优价廉的代名词。质量是强者恒强的“生命线” 商品分类监管开创全国先河 “管好商品质量是保持市场强者恒强的生命线。”陈如林说,庞大的市场群体、170万种商品、有限的工商监管人员,传统的监管模式有杯水车薪之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工商部门结合“质量强市”战略,从2000年开始探索以商品的重要性、危害性、易失信等方面,对市场商品实行分级监管。对易产生政治性错误、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商品,包括食品、低压电器、地图产品、化妆品等被列入一级监管,实行严格的备案准入制;箱包、鞋帽、眼镜等有可能损害知名品牌质量形象、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的这类商品列入二级监管,实行商标备案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并不断开展专项整治;对于不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普通小商品、工艺品等,列入三级一般性监管,并引导厂家提升档次、创立品牌、提升包装水平,发现违法行为的严肃惩处。 为推进备案准入制,工商部门开发了商品准入与预警软件,对各类证件实行红黄预警,能及时反映证件的时效,起到了事前过滤、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效果。 义乌在全国最早开展市场商品分类监管,后来在全省推广商品准入备案制,开创了市场商品监管的先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手软” 完善立体式“打防管控”体系 随着市场国际化深入推进,义乌市场上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能在国际上反映出来。陈如林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市场的信誉。”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工商部门建立起立体式的“打防管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市里建立了顺畅的部门联合打假机制。 从2005年开始,建设全国首个用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商标品牌数据库。该系统对市场上拥有注册商标的商品实行商标备案制,对经营者提供的商标注册证等信息进行录入,该数据库与国家商标局的注册商标库实现链接,利用两库实现商标比对、验证、公示、查询等品牌监测功能,在侵权商品与流通市场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通过品牌比对,验证上市商品的来源渠道,并能迅速锁定侵权商品与商位。客商还可以通过市场上的触摸屏查询经营者的商标情况,对采购商起到指引作用。 工商部门除了对市场实行全日制监管外,还成立了全国首家保护名牌产品联合会,创立了全国首个商品交易市场个体工商户培训学校,建立了12315、12312举报投诉中心,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打防管控”体系。信用建设凝聚市场之“魂” 诚信“排雷”成全国“旗帜” 许多外地客商初来乍到市场进货,很难判断如此众多满面笑容的经营户究竟谁的信用好。“其实这担心都是多余的,只要通过查询市场内的任何一台触摸屏,就能对国际商贸城内商家的信用等级一目了然。”陈如林将这形象地称为“信用身份证”,这就是信用分类监管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 近年来,工商部门将信用监管作为新型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了一套能准确反映经营户信用现状并进行分类监管,集信用征集、综合评价、公示反馈、监督管理等主要内容的信用监管网络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 经营户的信用数据由信用基本分、信用积累分与信用流失分三部分构成。工商部门将所有经营主体登记设立的原生性信息、再生性信息以及发生性信息全部录入征信系统,建立了“经济户口”基础数据库,加上日常监管信息、有关部门的奖惩信息、经营户自行申报的信息为主要构成的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根据信用评价体系对经营户进行信用等级自动评价,结果将信用等级分成AAA、AA、A、B、C、D等6类,分别表示信用优良、良好、稳定、波动、低下、破产。信用结果成为工商部门对市场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管的重要依据。 信用积累实行优良资产累计加分制,信用流失实行不良资产累计扣分制。只要经营者合法经营,恪守诚信,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向高一级晋升,如果失信被处罚,高一级的经营者信用等级也可能会下降。在不同信用等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信用商位”评比活动,客商到市场一看商位信用星级就知道经营户的“诚信度”了。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也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国家工商总局先后两次在义乌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做法。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实施,实现了工商监管力量科学分配,增强了监管的有效性,也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竞争软实力,促进了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工商部门在原有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的基础上,还在继续创新和完善,使体系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社会化特色更加明显。(蒲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