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协义乌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案办理结果选登

发布时间:2016-09-06 10:1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编者按:为推进政协提案公开办理工作,6月9日在《bz》上选登了政协义乌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繁荣义乌市场,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等10件提案的主要内容和承办单位。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现将上述10件提案办理结果予以公布。
市府办对《繁荣义乌市场,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办理意见
市场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和龙头,是推动义乌走在前列的动力源。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握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围绕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目标,加快推进市场创新转型,巩固提升市场发展竞争力。
一、加大宣传力度方面。市政府一直紧密结合中心工作,通过邀请主流媒体、争取海外媒体合作、加强互联网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外交渠道等,大规模、综合性开展义乌城市、市场、展会、商品“四位一体”的宣传推介工作,大力打造义乌品牌。今年我市以义乌经验十周年为契机,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开展“10年巨变”为主题的系列成果展示、创作《鸡毛飞上天》、《义乌商帮》等文化精品,凝聚发展认同感、提振发展精气神。同时,商城集团计划三年内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的资金在国内外开展市场宣传推介。开展了“创新发展义乌经验、干在实处勇当标兵”主题活动,以“三大活动、六大攻坚、五大行动”为载体,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提振市场信心。
二、关于加强市场研究方面。对市场进行专业的跟踪研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多家单位也成立了市场发展研究机构,市委党校成立有义乌市场经济研究所,义乌工商学院也设有义乌市场发展研究所等,改革办挂牌了义乌市改革发展研究院,对全市重大改革发展课题进行研究。商务局对义乌市场发展的研究一直未曾间断,每年都会选择一些国内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对市场理论、发展趋势、市场提升、义乌指数、小商品编码和电子商务等各领域开展研究。今年,市政府明确要求开展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顶层设计研究,对新常态下,以市场发展为核心,就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开展顶层设计,就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市场转型内容、市场业态、实体市场的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系统的发展策略。目前,市政府已委托商城集团引进国内优秀研究机构,正开展市场发展顶层设计。
三、输出市场品牌方面。全力推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商标注册、驰名商标认定等工作,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成为全国首个专业市场驰名商标;“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商标完成注册。依托“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驰名商标,通过管理模式和标准输出等方式,探索构建“义乌系”市场体系,已与广东佛山、四川自贡等6家市场达成合作,今年3月在波兰华沙设立首家海外分市场。推行集中采购模式,鼓励市场“引进来”,在国际商贸城设立“大型企业采购中心”,引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外交部驻外机构采购中心、大润发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四、强化要素支撑方面。一是着力打造内外联通的现代物流新网络。以“义乌-马德里”中欧班列为基础,全力推动增点拓线扩面,现“义新欧”中欧班列已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行,首趟义乌至德黑兰班列正式开行。规划建设了国际陆港新区,作为国际陆港集聚和服务功能的主承载区,集中布局国内物流、智能仓储、快递物流、铁路物流,已引进普洛斯、“四通一达”、顺丰等一大批物流项目;开发建成义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跟踪服务、自助下单等多项功能,并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义乌运价指数平台完成对接。加快推进航空口岸平台建设,航空口岸获批开放,开通义乌至香港、泰国曼谷、韩国首尔、台湾等国际和地区航班。推进义乌铁路口岸建设,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批临时开放的铁路口岸。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做大做强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营一周年即实现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跃居全国第11位。二是深化金融专项改革试点,以发展贸易金融为主线,在区域人民币跨境业务、外汇管理、贸易融资、民间资本管理、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出台义乌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金融扶持政策,设立了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5亿元的政府产业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全力净化金融环境,组织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全市成立由18个单位组成的专项行动工作小组,共梳理恶意逃废债重点线索200多件,分三批确定公布了60家逃废债黑名单企业,公安部门对其中21件采取了刑拘、逮捕、网上追逃等手段。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提升义博会、电商博览会、旅博会、森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和专业性展会,实现与市场互促繁荣发展。去年,我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32个,展览面积74.5万平方米,贸易成交额360.73亿元。大力发展购物旅游、会展旅游等商务旅游,加快佛堂文化旅游区等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被授予首个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十佳优秀会展城市。四是完善人才政策。研究出台了“义乌英才”计划,对符合条件的海内外高层次、企业人才给予奖励资助和创业启动资金。出台了人才住房保障、人才子女入学等一系列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购房补贴并优先安排子女入学。
五、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方面。一是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新模式,全力搭建电商发展平台。整合闲置用房、旧厂房等资源,建成并开放了20个电子商务园区,总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集聚了1000余家规模电商企业。青岩刘、新后傅、四季社区等小规模网商集聚地不断涌现。阿里研究院发布称义乌已建成淘宝村37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二是构筑便捷的电商运行机制。以“当年获批、当年建设、当年验收、当年运营”的义乌速度,建成了国际邮件互换局,启动以来单日通关量从初期的每天7.3万票增长至目前20万票左右,单日峰值达24.9万票,出境目的国覆盖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为义乌跨境包裹平均提速了1.53天。充分发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优势,试行跨境电商“无票免税”和简化“有票退税”手续,积极探索设立17家海外仓,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8家获批开展省级公共海外仓建设试点,实现快速、低成本、安全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
为推动实体市场转型提升,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近期市政府正开展全方面调研,即将出台支持市场发展的政策意见,不断完善市场政策供给,多措并举,推进市场转型提升。一是优化市场经营主体结构,启动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扶强扶优,优胜劣汰。二是加强市场招商,积极招引采购商,完善采购商服务,建立采购商激励机制。大力招引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及代理商入驻市场。三是依托义乌市场领先优势,强化市场商标品牌工作,加快资本输出、管理输出、品牌输出,实施品牌连锁拓展,着力推进义乌市场转型升级,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力争在产业提升上取得突破,从“义乌制造”向“义乌质造”转变。四是支持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开展浙江省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市建设,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市场“走出去”步伐,鼓励义乌企业在境外设立小商品公共海外仓、分拨中心、展示中心、批发市场等国际营销服务体系。五是支持应用电子商务拓展营销渠道。完善市场互联网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发展垂直电商平台;积极开展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小商品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加快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六是创新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商城集团等国企的作用,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融资服务方式,探索开展“随用随贷随还”、“租金贷”等业务,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推动金融机构在贷款还款方式上的创新;建立市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七是完善市场仓储物流交通配套。鼓励发展短驳物流第三方服务;优化公交、停车等设施,优化市内物流规划,加强物流仓储等设施的建设。
民政局对《义乌市养老服务业“供需”矛盾与对策》办理意见
截至2015年底,我市户籍人口为771570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2664人,占总人口的18.49%。相比2011年,老年人口增加了2万人,占比提高了2.15%,老人人口持续不断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社会养老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问题。义乌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这一民生问题积极布局谋划,逐渐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我市目前养老事业发展概况
(一)出台养老服务政策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1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4〕1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2014年,我市出台了《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义政发〔2014〕75号),《意见》把居家养老、农村养老、养老机构建设、社会力量投入及促进医养结合作为未来养老业发展的重点,明确了养老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为全市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二)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建设
1.有序推进敬老院改造。积极推进敬老院改造,通过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将全市13家镇街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养老中心,为区域内特困人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及低收入、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供养、护理服务,各镇街敬老院共收住特困人员365人。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各镇街敬老院软硬件设施均有了较大提升。
2.完成怡乐新村公建民营项目。义乌市怡乐新村是2009年开工新建的一家养老服务机构,占地156亩,建筑面积152746.96平方米,设计总床位2622张,共分自理区、半自理区、护理区三个区域,环境优美,结构完善,由义乌市政府投资3.4亿,是浙江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养老服务机构。为提升怡乐新村管理和服务水平,经市政府批准,决定实行公建民营。2015年5月,通过项目报名、报名预审、项目初评、项目复评、招选审定、签订协议等工作程序,怡乐新村委托上海莱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顺利实现公建民营。目前,怡乐新村共入住老人551人,相较公建民营前新增164人。
3.鼓励民间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养老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在建设和运行上分别给予财政资助,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实施养老机构奖补制度。近年来,新增后宅康乐园养老服务中心(床位465张)和苏溪鸿佰洲养老服务中心(床位510张)两家民办养老机构,进一步优化养老机构组成构架。
(三)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1.实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我市在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本市户籍的一些特殊群体开展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家庭中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补贴对象入住养老机构的,按每人每年13000元的标准支付给提供入住服务的养老机构;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按每人每年5400元的标准支付给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机构或个人。
2.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从2013年开始,在全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市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就餐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镇街对建设、运行进行配套补助。具体为:建设经费补助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给予一定补助:改扩建的给予5-8万元的资金补助,新建的给予10-15万元的资金补助。运行补助标准。经验收合格并正常运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用第二年起给予每家每年补助运行经费4-6万元,投用当年根据上述标准按实补助。就餐补助标准:符合条件的无偿服务对象免费就餐,伙食经费(按每餐5元的标准)由市财政保障;低偿服务对象由市财政每人每餐补助2元。
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381家照料中心,就餐服务惠及7700多人。随着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让更多居家老人可以在照料中心享受到方便、周到、快捷的“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的生活照料,基本实现了以小投入办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的养老形态。
二、下一步措施工作
1.调整养老机构发展规划。一是重新制定养老机构发展和布局规划,制定养老机构建设标准;二是按照四星级标准加快怡乐新村建设工作。年内建成全市首家二级标准的老年专科医院,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床位,打造成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和医养融合示范基地;三是引进优质的养老资源。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养老集团建设高档养老机构,带动全市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四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行业。落实省、市养老机构土地政策,允许社会力量利用工业用地和集体土地兴办养老机构,确保政策落地。
2.引入社会力量开展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程。稠城街道、福田街道、江东街道等主城区由怡乐新村实现机构养老服务覆盖(北苑街道已新建1所200张床位的养老服务中心,计划于2016年投用),其他镇街原则上通过改造、原地拆建和选址重建的方式,按照浙江省三星级养老机构标准建成1个以上规模适度超前的养老服务中心,床位设置按当地老人数的3%左右考虑。在满足托底的前提下,充分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各镇街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方式开展建设,建设所需费用由市财政予以全额保障。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
此次养老机构建设主要为镇街敬老院改造升级,2018年养老机构全面升级改造后,全市床位数达到6300张,其中养老床位5300张,残疾人安托养床位1000张。预测2018年我市中端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3.3%,基本满足我市养老需求。目前,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机构热情较高,已有3家养老服务中心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其中后宅养老服务中心(康乐园)、北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已由社会力量参与,大陈镇养老服务中心已与稠州医院基本达成意向,正在进一步洽谈中。
3.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规范化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根据《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14〕47号)文件精神,在全市开展居养中心星级评定,促进服务规范化,2016年,全市创建三星级以上居养中心55家,争创四星级、五星级,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规范化。
今年将引入浙江养安享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入驻义乌社区居家养老,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标准化的养老服务理念,引领义乌居家养老朝着规范、专业的方向发展。目前城区街道祠林、黄杨梅、童店等5个社区居养中心正在进行社会化运行试点的前期准备工作。
4.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进一步加大在职轮训,到2015年年底,全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实现所有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持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占比达到70%以上,逐步建立护理分级和护理鉴定机制。
二是实施入职奖补制度。从2013年起,进入市内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康复护理等工作的高校和中职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护理、康复治疗、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康复技术等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和方向的毕业生,按照类别,在省补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21000—40000元的入职补助。
金融办对《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提案》办理意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机构、增强经济活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以服务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国际贸易金融发展环境为目标,积极推动金融专项改革,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金融机构日趋完善,全市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5家,初步构建了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金融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总量稳步增长,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557.4亿元、2061.6亿元。为进一步缓解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我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联合监管部门鼓励银行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在做好风险控制前提下,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5月份,我市下发《2016年义乌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其中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列入考核内容,引导银行信贷投向中小企业。同时充分利用省级资金,鼓励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15年争取到省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199万元,2016年争取到省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183万元。
二、加强中小企业增信机制建设
制定出台《义乌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工作,有利于破解中小微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题,化解互保圈,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银行和保险机构合作互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金融创新与社会信用良性互动。改组义乌市农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对义乌市内财务规范、能正常履行信贷关系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A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完成股改的拟上市企业、上市培育企业和新三板挂牌培育企业提供纳税额度1—5倍的担保。
三、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我市已出台《义乌市大力推进商标、专利质押贷款工作实施意见》,在原有贷款产品基础上,引导企业利用商标权、专利权、农房财产权等进行抵质押贷款,有效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鼓励银行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便利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建设银行开展小微企业“助保贷”业务,在“小微企业池”企业提供一定抵押(担保)的基础上,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资金和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建行义乌分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目前已开展19笔,总贷款金额为6330万元,其中政府信用担保3282万元。
四、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引导银行在贷款利率、期限上给予适当优惠,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成本;继续深化跨境金融创新,为地方企业引入低成本资金,在保持贷款融资这一传统融资渠道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代理理财业务,向企业推荐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二是推动我市转贷业务增量扩面。如目前实施的“转贷通”、“应急周转金”业务,能有效缓解企业转贷资金压力,实现企业转贷无缝对接,提振企业信心。三是免费为小微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工作,积极贯彻落实省级有关部门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签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引导银行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
义乌市电商办对《关于推进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提案》办理意见
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对推动我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培育进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一、义乌外贸、市场、电子商务的产业优势明显,为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对外贸易基础扎实。2015年,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外贸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共实现出口总额342.3亿美元,同比增长41.5%。
2.市场的辐射能力强。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基地,义乌经营有7.5万个商位,26大类、180多万种商品,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市场开放度和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市设立了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进口商品馆,汇聚来自90多个国家的5万余种特色商品,涵盖食品、工艺品、日用消费品、珠宝首饰等10余个大类,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进口商品集散地。
3.电子商务产业综合优势明显。全市在各类平台的电商账户超25万户,其中内贸网商账户数达14万、外贸网商账户数达11万。据阿里研究院统计,义乌内贸网商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二。义乌电子商务产业综合优势突出,国内快递日均190万票,跨境快递日均60万票,已形成覆盖跨境物流、仓储、金融、技术、培训、综合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4.功能配套日趋完善。义乌诸多贸易展示平台、产业发展平台、交通物流平台投入使用,海陆空商贸线全面打通,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正式落地、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正式启用、B型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义新欧”班列全线开通、航空口岸获批开放、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设立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功能配套体系日渐完善。
5.试点叠加优势凸显。义乌拥有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试点、国内贸易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改革等多项试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也积累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经验,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义乌市委市政府把开展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定位为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从平台建设、政策配套、氛围营造等各方面全力加以推动。
1.全力争取保税进口政策。从2013年开始,我市就通过各种渠道要求列入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城市,争取开展保税进口业务。2016年4月8日税收新政,为跨境电商的发展营造了统一的税收政策环境,使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业务可以从少数试点城市扩展至全国,为我市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政策基础。
2.加强对进口跨境电商的统筹谋划。多次到杭州综试区、福建(平潭)、上海自贸区等地考察进口试点业务,深入了解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的流程,学习杭州综试区“单一窗口”及便利化监管措施,提出了加快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的工作推进方案。
3.大力推进平台建设。B型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提升义乌国际陆港的港口服务功能,为保税业务开展提供平台。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实现了“当年审批、当年建设、当年验收、当年运营”,开辟了国际邮件进口新通道。
4.加强了与进口跨境电商的对接和联系。积极与知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如网易考拉、天猫国际、韩国SK、跨境通等企业和平台对接,推介义乌的产业链优势,引导其在义乌开展进口业务。
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营造进口跨境电商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做大做强。
1.强化政策支持。做好《促进进口贸易发展十项举措(试行)》的贯彻落实,支持进口跨境电商发展。
2.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做好浙江(义乌)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任务落实,加强统筹谋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监管中心,充分发挥国际邮件互换局口岸功能,开展个人物品进口和直邮进口业务,并结合“义新欧”班列优势开展铁路邮(快)件进口业务。复制杭州综试区便利化监管措施,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进口监管中心,积极开展保税进口业务。
3.加强与国内外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招引国内外知名的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落户义乌,积极引导义乌各类电商企业、市场经营户做好资源整合,利用自身优势开展进口跨境电商业务。积极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示范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4.积极举办进口商品博览会。充分发挥进口商品博览会的交流和平台作用,为国外中小企业二三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打开通道,着力推进进口贸易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努力将义乌市场打造成全球日用消费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行政执法局对《治理非法占用人行道迫在眉睫》办理意见
随着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保有量也在不断的攀升。相对于车辆的增加速度,我市的停车泊位建设无法与之相适应,停车问题成为困扰市民出行的一个难题,以至于少数驾驶员,无视法律,将车辆直接停在人行道上。另外,部分经营业主为图方便,占用人行道堆放物品、生产经营等,也影响了行人通行。
为有效治理违法占用人行道的乱象,我局围绕“执法为民”,积极落实以下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开展整治。今年年初,我局将涉及非法占用人行道的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违法停车,作为城市“顽疾”列入全市的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公安、市场监管、交通、镇街等多部门的联动,加大了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贯彻“严管重罚”的理念。我局结合“顽疾”治理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十大顽疾”类部分案件查处工作的意见(试行)》,对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顶格处罚。三是强化自我管理。积极构建“人性化”和“自主化”的执法环境,将“门前三包”、“星级商户”和诚信系统建设有机结合,创新非接触式执法方式,实现沿街商户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共管机制,在巩固主要道路严禁的基础上,按“统一标准、逐步萎缩”的原则,确定相对允许区间,逐步落实规范管理。四是组织夜市规范试点工作。将夜市整治列入十大城市“顽疾”治理工作,由我局牵头,与商务局、江东街道共同制定了夜市设置标准,率先在青口夜市开展试点。目前,青口夜市对摊位进行了重新划定和投标,设置了统一标准的摊棚,并配备了灭火器,专门建设了污水倾倒井和隔油池,还按摊位配备了垃圾桶,增加保洁人员,有效地规范了夜市的经营秩序。同时,街道、执法大队和公安交警,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保证了夜市周边环境和群众的正常生活。五是综合提升人行道承载能力。我局积极开展全面排查,清理人行道上的僵尸车、废弃岗亭、乱搭乱建;按照“应设尽设”的原则,在人行道及周边增设停车泊位,宣传引导规范停车;对破坏市政设施的行为,加强巡查监管和执法查处力度,为人行道减负、增容,保障人行道上的多样性设施“物尽其用”,综合提升了人行道的承载能力。
截至6月25日,我局会同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各镇街等相关单位,共查扣各类摊点1246个,查处无照经营和占道经营类案件311起;违法停车拍照取证5.3万辆次,施划停车泊位4600余个,通过集中整治,城区范围内主次干道及精品区块周边区域的非法占用人行道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容秩序显著改观。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非法占用人行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回潮情况突出。由于流动摊点的随机性、反复性明显,与执法人员的博弈情况突出;二是背街小巷尚未整治。受到力量的限制,目前整治的重点还未向背街小巷延伸,占用人行道问题仍旧普遍;三是疏堵结合没有落实到位。对于人行道非法占用问题,仍然以整治为主,在“疏”的方面着力较少。
( 下转第八版)
( 上接第七版)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局将结合十大城市“顽疾”治理工作为抓手,以严管重罚为手段,依托联合执法的模式,推进人行道整治工作。
一是以严管重罚增加违法成本。继续坚持对违法行为处罚的高压态势,将违法行为纳入诚信体系,增加当事人的违法成本,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是以联合执法提升工作效能。固化执法、公安、城管委、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三是以宣传教育浓厚整治氛围。通过典型案例的集中报道,浓厚严整氛围,对车辆乱停放、占道卸货、占道堆物等违法行为产生威慑劝止作用。
四是以社会参与实现群管群治。在夯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市容环境监督团、执法志愿者等社会参与形式,共同参与占道、违停等违法行为的纠正工作。
规划局对《加快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几点意见》办理意见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开发强度过高、硬质铺装过多等问题,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降雨形成径流被排放,陷入了“大雨必涝、雨后即旱”的魔咒,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有序运行。因此,单纯依靠地下管网把雨水排走的方式来解决内涝问题是不可持续的,提案中提到的“海绵城市”理念,实质上正是通过合理控制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
一、坚持规划先行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2014年我局先后开展了《义乌市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专题研究》、《义乌市城市水系统优化提升方案》的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市建设现状,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及涉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最新雨洪利用及管理理念,通过“生态海绵”对雨水的渗透及滞留作用,实现水资源保护、水景观及水污染控制的综合效益。
2.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重要讲话精神,住建部会同财政部、水利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厦门、嘉兴等16个城市入围首批试点城市,我市也积极开展了争创工作。2015年我局开展了《义乌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利用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等设施手段,初步拟定了58个近期建设项目库。
3.近几年,我市也先后组织编制了《义乌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白沙河景观概念方案设计》和《义乌福田湿地公园概念规划设计》等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规划,但都是从单个项目入手,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市拟开展《义乌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全盘统筹、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的建设。
二、打通现状瓶颈
1.根据编制完成的《义乌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防洪标准,我们系统梳理了义乌江两侧不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要求的8个地块,以及城区范围内48个容易产生暴雨积水的敏感点,通过科学分析、精准施策,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针对绣湖住宅区和义乌民航机场等老百姓比较关注老大难问题,我们实现一事一策:绣湖住宅区宜结合老城区有机更新,彻底解决因为地势低导致的大雨必涝问题;义乌民航机场,在富港大道北侧新建一条排水渠,将富港大道北侧的汇水东区块,集中排至机场下游的洪巡溪内,避免再次对机场内部排水产生影响。
三、建立长效机制
今后,我局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工程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的审查重点,在规划方案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另外,我局将在总结借鉴其他城市相关技术导则、实施办法等基础上,着手编制《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用于指导新建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项目规划方案的设计。
教育局对《关于加强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监管的提案》办理意见
我局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学校食堂管理工作。
1.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食堂管理的通知》(义教计〔2014〕9号)精神,进一步明确食堂安全管理主体,“食堂工作实行学校法人负责制,校长、园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负总责。学校成立相应的膳管小组,校级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工会、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膳管小组对学校食堂进行日常监管”。同时,要求“落实师生共餐制度,鼓励学校积极推行家长代表进校参加食堂体验活动”,努力构建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
2.依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精神,我局于2015年7月13日出台了《义乌市公办学校食堂大宗物品配送操作办法(试行)》,确立了“管、办、评”的食堂管理模式,根据食品安全法精神对配送物品质量、价格、检测提出了明确要求,以保证菜品配送的源头安全。
3.近年来,我市学校食堂积极参与“阳光食堂、透明厨房”的创建,目前公办中小学创建率为93.45%,并积极创建等级食堂,AB级食堂已达到93%,极大提升了学校食堂的标准化建设。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场监管局密切配合,安排市级联合、镇街联合检查,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在教育系统内分别成立局、中心校、学校三个层面的检查机制,加大不定期抽查和整改督查力度,尤其对日常检查发现安全隐患较多的学校予以特别关注,持续跟踪,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城管委对《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的建议》办理意见
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直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领域的指导性原则,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方法的发展、处理设施的建设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我市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一直努力朝“三化”发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我市的垃圾分类尚处于调研、探索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垃圾分类工作:
一是我市城市道路两侧的果壳箱目前均采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箱位,为垃圾分类收集提供了环卫基础设施方面的保证,同时,部分小区也设置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另外,我委也对农林局牵头进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2015年,已完成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合格村374个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52.38%)。其中太阳能垃圾房267座,服务于323个村;机械处理5座,服务于51个村。二是我市市民及单位在处置生活垃圾时,已将可回收的有价垃圾,如塑料瓶、金属、纸张、塑料以及废旧电器进行了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厂在垃圾进炉焚烧时,也要对垃圾中的可回收成分进行分拣。但由于目前废品收购价格较低,可回收的有价垃圾进入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的数量较以往增多。三是医疗垃圾等有毒有害垃圾,实行由相关部门落实专业公司负责集中回收,做到定向无害化处置。四是建筑垃圾由专门的清运公司进行收集、运输,运往建筑垃圾消纳场,或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五是我市已于2013年4月出台了《义乌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为我市餐厨垃圾专门收集、处理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我委正在对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选址推进。六是我委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已于2015年年底,制作了一批垃圾分类宣传折页和宣传展板,在稠城街道、江东街道等地进行了巡回宣传活动。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以下几方面条件的共同保证:一是广泛宣传,市民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二是政府出台垃圾分类的指导性文件;三是设置分类垃圾容器,并保证垃圾投放准确率;四是安排专门车辆对分类垃圾桶内垃圾进行收集运输;五是有各类垃圾的处理终端。
下一步,我委将通过以下方面加强垃圾分类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我委已制定了相应的宣传计划,计划与教育局联合,印制一批垃圾分类的读本和宣传手册,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垃圾分类的教育,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二是出台政策。我委在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大类粗分、化繁为简、方便推行、长效稳定的原则,并结合我市实际,草拟了《义乌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义乌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已向相关单位、各镇街征求意见),下一步将呈报市政府。三是学习借鉴。我委前期已赴宁波、苏州、长沙等地学习了餐厨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先进经验。同时,邀请金华市垃圾分类办主任来我市为全市各镇街、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并已前往江苏及我省等地学习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处理的经验。我委将根据上述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尽快转化为实践。四是完善规划。我委环卫处已完成《义乌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我委将结合垃圾分类,对相应设施的建设等进行完善。五是推行试点。探索在一些物业管理规范的小区、城区学校、城区行政事业单位试点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餐厨垃圾四类收集,一般道路和公共场所按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二类收集。各类垃圾按不同颜色标识的垃圾桶分类收集。居民家中因危险垃圾产生量较少,可回收物本身较为清洁,所以在居民家中只需放置两种垃圾桶,一种为餐厨垃圾,一种为其他垃圾,以此简化垃圾分类的难度,提高分类正确率。自今年7月11日开始,行政3号楼已正式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六是重点关注餐厨垃圾分类及处理。我市目前垃圾含水量高的主要原因就是餐厨垃圾被混杂在生活垃圾中,由此造成了垃圾运输过程中污水滴漏较难治理,也造成垃圾焚烧时需要添加较多的煤炭才能保证燃烧温度。将餐厨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既能解决污水滴漏问题,又能提供优质的垃圾进行焚烧,节约能源,还能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可谓一举三得。我委目前正在全力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厂的项目推进。
人力社保局对《关于加强“马路劳务市场”规范管理的建议》办理意见
临时性务工人员集聚地(马路劳务市场)是在市场化用工情况下,由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自发形成的,主要以“零工”为主。一方面部分企业因“订单生产、季节性用工”而需要找零工,另一方面一些求职人员喜欢“工作时间短、工资结算快、可以兼顾家庭”的打零工方式,也可以说是基于双方各自利益的产物。
临时性务工人员集聚地的求职招聘行为,对我市用工秩序、社会治安、市容市貌等造成了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我局也作为牵头单位多次对此进行了清理整治。结合提案的建议及工作实际,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打造义乌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产业园的建成,可以建立覆盖从招聘、猎头、咨询等环节的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集聚平台,使人力资源服务业结构、服务主体更加合理、多元化,并能为入驻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目前,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搬迁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于2016年完成香山路人力资源市场整体搬迁工作。届时,人力社保局将协同公安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场监管局、稠江街道、经济开发区等市场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搬迁秩序、市场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依法取缔整治新旧市场及周边所有沿街摆卖的流动摊担和占道经营现象,杜绝马路市场回潮、搬迁户回流。
二、合理引导分流,充分利用好镇街人力资源市场
各相关镇街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因地制宜,开辟临时性零工求职场所,规范用工市场管理,使广大求职招聘人员有地可去。充分发挥各镇街已建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调配作用,畅通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渠道,不断优化服务。规范引导临时性零工求职场所,对条件成熟的,及时建立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完善配套设施,落实管理责任人,常抓不懈,促进镇街人力资源市场有序化、规范化发展。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招工、务工人员到各镇街规范市场内发布信息和招工求职,杜绝自发形成交易集聚地的产生。
三、加强部门联动,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整合公安、工商、行政执法、街道等部门力量,认真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着重规范管理自发形成的临时性务工人员集聚地,挤压临时性务工人员集聚地的形成空间,根除滋生土壤。严厉打击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侵害劳动者人身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取缔“黑中介”。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不定期开展文明劝导活动,严格人行道车辆乱停放执法,加大流动摊点打击力度,加强环卫保洁,对易形成临时性务工人员集聚地的地段,实行定人、定时、定岗管理。
四、强化舆论宣传,增强企业和求职人员的法律意识
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以提高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促进规范用人单位的招用工行为。一方面,营造良好氛围,争取广大求职务工人员的支持和理解,减少临时性务工人员集聚地的清理整治阻力;另一方面,以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引导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到政府统一规划的人力资源市场内招工和求职。
旅展委对《培育发展民宿经济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升级版》办理意见
民宿是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的升级版,是深度旅游的标志性产物。发展民宿产业,能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居住,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有利于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我市民宿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现状
我市民宿产业经济还尚在起步阶段,在赤岸镇大树下、大陈镇马畈北山、城西街道何斯路等村有部分农家乐和民宿,以当地村民利用自有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后经营为主,提供旅客以住宿吃饭为基础的乡野生活体验。部分民宿会结合周边自然风光和乡村美景,开发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生态运动等活动项目。但由于是村民自有用房改造,大部分民宿比较散小、低端。以民宿较多的赤岸大树下村为例,全村现有13家农户经营民宿,共有85间客房,238个床位,较大型民宿也只拥有房间十余间,床位二十多个。该村依托赤岸西海美丽乡村景点,周末用餐游客较多,住宿客源以上海团队游为主,基本通过旅行社组织。由于赤岸大树下村已形成一定规模民宿产业,为方便管理,村集体制定了一系列服务标准,例如人均收费标准、用餐安排标准等。当地政府部门也对民宿经营者进行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助。去年,为推进我市民宿产业发展,市旅展委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义乌市旅游业财政扶持办法》,鼓励发展民宿,规定农家客栈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经营户达20-25户、26-30户、30户以上或床位数达100-150张、151-200张、200张以上,经相关单位验收合格并运营一年以上的,对农家客栈所在村的村委会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奖励,用于村里民宿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
二、工作计划
在我委去年编制的《义乌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旅融合,促进旅游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打造一批特色民宿。在加大乡村旅游度假发展力度的同时,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和特有资源及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特色农家乐、乡村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乡村民宿发展。积极贯彻浙江省《民宿引导与规范》标准,引导民宿健康有序发展,全力引进品牌化、专业化连锁经营民宿,重点支持赤岸大树下、大陈北村民宿等项目建设提升。
(一)继续开展全域旅游环境整治工作,结合“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活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为民宿创造良好乡村环境。我委从2015年起,就把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了年度全域旅游考核,并对各镇街旅游环境进行定期督查和排名,对发现问题的单位进行扣分,提高各镇街对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视,力争“美丽乡村”不打折扣。
(二)继续配合市农林局积极引导赤岸镇大树下、大陈镇马畈、城西街道何斯路等村农民利用自有房屋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结合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和精品线路的打造,鼓励农家乐经营户提升项目档次,丰富旅游内涵,增加文化品位。指导开展民俗活动、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形式丰富民宿旅游内容。
(三)加强人才培训,一方面,借助省农民大学、金华农民学院等农民培训平台,推荐重点农家乐特色村负责人、农家乐经营户赴杭州等地集中开展民宿经营、庭院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利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省补资金组织本地优秀师资送教上门开展培训,免费帮助当地正在经营或着手开办农家乐、民宿的农户提升经营技能。
(四)定期组织各镇街集中开展农家乐、民宿经营安全检查,要求镇街、农家乐发展村、经营点认真落实安全责任,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并进一步完善农家乐村、点负责人联络方式等信息,建立农家乐安全联络网。
民宿实际上属于旅馆性质,但我市民宿基本以农民用房为主,不具备旅馆经营条件,存在先天隐患,特别是消防安全隐患,目前大多数民宿软硬件无法达到要求,很难拿到经营许可证,无法通过公安消防部门验收。现阶段民宿在法律法规和现实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规范的空白点,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沟通、联合行动。我委将继续在现有环境下边发展边摸索边完善,参考上级部门管理措施和周边县市政策,推进我市民宿产业的规范和发展,为民宿旅游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