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002609813X/2007-235055
义乌政府网
2007-06-05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18-01-08 11:1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年初预期目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06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高于年初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64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62.25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80.17亿元,增长14.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0148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6300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9:46.2:50.9调整为2.7:46.1:51.2,呈现一产比重继续下降,二产比重平稳,三产比重上升的态势。
市场物价稳中略升。据市物价局价格监测显示,全年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9%,零售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4%,八大类消费品中与上年同期比上涨较快的品种有:食品类上涨8.6%;书报杂志类上涨15%;建筑材料类上涨11.2%;燃料类上涨6.2%。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10.9%。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慢;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增效难度加大;影响出口稳定快速增长的因素较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环境承载压力增大,面临发展方式的挑战。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7亿元,增长5.5%,其中粮食总产值2亿元,下降0.4%;畜牧业总产值4.8亿元,下降0.7%;花卉苗木总产值1.25亿元,增长3.8%;蔬菜总产值2.7亿元,增长15.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148公顷,粮食总产量10.5万吨,粮食亩产407.6公斤,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2%、0.6%、0.4%。
绿色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3个,其中省级88个,种植面积达12万亩。存栏家畜22.1万头,家禽167.9万羽。有53只农产品通过部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拥有有机绿色食品22只。
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已建成市级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40个(今年新增20个),示范面积3.9万亩。有华隆牌小银杏、洪太牌姜汤等9只农产品获得了浙江省名牌。华统牌猪肉获得了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殊荣。森山牌等5只商标获得了浙江省著名商标。稻花香牌等3只商标获得了金华市著名商标。
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全市有一定规模农业企业(户)达2300多家,同比增加20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18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7家,其中金华市级28家,省级4家,国家级1家。带动农户23.9万户,联结基地40万多亩(其中外埠基地29万亩)。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6家,新增51家,联结农户4万多户。
绿色生态造林建设平稳推进。全年完成绿化造林6647亩,其中基地造林1215亩,完成任务数的243%;迹地人工更新造林1101亩,完成任务数的110%;迹地人工促进更新1783亩,退耕还林2548亩。完成低产林改造4760亩;新育花卉苗木1371亩;建成绿化示范村40个。全市参加义务植树35.4万人次,植树54.2万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07.4亿元,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8亿元,增长28.8%,增幅在全省十四个经济强县中继续领先。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由去年的42.4%提高到今年的47.5%,产值超亿元企业从去年的45家增至今年的64家。轻重工业均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265.7亿元,增长29.3%,重工业产值70.2亿元,增长26.8%。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7.4亿元,同比增长28.3%,产销率97.5%,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分行业工业产值增长情况看,纺织业、服装制造业、印刷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主要行业增幅达到30%以上,文体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纤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行业增幅在20%以上。全年工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工业用电量2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9%。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8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8.9亿元,增长12.9%,其中实现利润总额18.8亿元,增长21.6%。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得分179.8分,比去年同期提高2.2分。全员劳动生产率从去年的48553元/人提高至今年的58983元/人。
企业创牌成效显著。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1个,中国免检产品13个,浙江名牌10个,成功申报浙江省著名商标和金华市知名商标62件。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0.6%。全市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23家,比上年增加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8亿元,增长20.8%,实现利润总额2.43亿元,增长8.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5.8万平方米,增长2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6.3万平方米,增长26.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受国家严控用地指标影响,近两年我市投资增长相对艰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33.2亿元,增长10.9%,其中限额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19.3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比去年分别回落4.3和3.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1亿元,下降27.9%;第二产业投资39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投资80.2亿元,增长9.6%。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额26亿元,增长5.5%。
房地产投资适度增长,销售趋缓。全年房地产投资46.7亿元,同比增长17.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7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面积5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土地购置面积1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3%,商品房空置面积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9%。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新增省重点工程项目15项,实施市重点工程41项,完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和义乌新站搬迁,商城大道、四海大道、凌云互通等8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金义东南线二期、铁路新客货站配套工程等6个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五、交通、邮政电信、旅游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8901万人,增长10.5%,完成公路货运量3087万吨,增长25.9%。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11亿元,改建公路120公里,新增客运线路11条,新增客运班车69辆。义乌国际物流中心完成作业量35万个标准集装箱。义乌机场全年班机起降3466架次,增长49.3%,完成民航客运量32.8万人,增长57.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9.21万辆,比上年增加1.9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7.92万辆,比上年增加1.82万辆。
邮政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9913万元,增长42.1%,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39592万元,增长30.1%。年末全市本地电话用户数63.2万户,增长26%,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2.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90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7.2万户,增长16.9%。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2.2万户,增长28.3%。
旅游事业较快发展。2006年国际商贸城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首个AAAA级购物旅游区荣誉称号,义乌被游客评为浙江省十大休闲旅游城市,到义乌购物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认为是一种时尚旅游。全年旅游接待437.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6万人次,分别增长19.2%和20.4%。设在国际商贸城的购物旅游接待处,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近3300个,游客1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8.4%和36%;其中国外团队331个,游客6019人次,分别增长59.1和40.3%。
六、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90.2亿元,增长15.3%,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48.8亿元,增长15.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8.4亿元,增长15.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8亿元,增长13.9%。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26元,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6400元,增长11.8%。市场商品消费热点明显,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统计,全年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五金类、家电及音像类、石油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3.2%、53%、34%、37.7%、53.7%、40.3%,汽车类增长19.4%。点多面广的农村市场趋于活跃,有效推动了我市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健康增长,全年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5亿元,增长16.2%。
市场持续繁荣,会展业蓬勃发展。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突破400亿元,达到415亿元,增长7.6%,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315亿元,增长9.2%。成交额连续16年位居全国日用品批发市场之首。会展业增势迅猛,全年共举办各类专业展会32个,展览成交额达130.4亿元,增长30%,其中2006年义博会交易额94.5亿元,比上届增长16.7%。为确立中国小商品市场在全球小商品批发行业的龙头和信息中心地位,强化市场知名度,提升国际形象和竞争力,由商务部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正式对全球发布。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外贸结构更趋合理。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46569万美元,增长24.7%,其中自营出口134067万美元,增长22.8%,加工贸易较快发展,完成出口额7872万美元,增长32.7%。积极调整进出口结构,完成自营进口12502万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口226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6%和196.6%。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型企业完成自营出口81809万美元,占总出口量的61%,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主体日趋扩大,今年新获权企业290家,累计达916家,其中开展进出口业务企业597家,比同期增加了142家。新增境外机构驻义办事处306家,累计达到921家。出口千万美元以上企业达26家,比上年增加4家,其出口额占总出口总额的47.3%。出口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达到178个国家和地区,同比增加了18个。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领域有所突破。新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04家,比上年增长166.7%,合同利用外资29950万美元,增长125.6%,实际利用外资13927万美元,增长13.9%。增资扩股成为利用外资的增长点,26家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新增合同利用外资6293万美元,同比增长17%。服务业利用外资势头良好,新批服务业外资项目73个,比去年增长4倍,合同外资额1767万美元,比去年增长9倍多。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8.1%,为年度预算收入的10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为年度预算收入的107.2%。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较快,国内增值税增长36.3%,企业所得税增长29.8%;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营业税收入达到23.2%的增幅。由于外贸出口的较快增长,出口退税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出口退税11.8亿元,同比增长41.4%,出口退税地方财政实际承担0.6亿元。财政支出较快增长,全年累计总支出2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
存贷款余额同步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700亿元,达到720.7亿元,增长22.9%,全年新增存款134.5亿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375.3亿元,增长26.2%,全年新增储蓄存款60亿元;贷款余额465.4亿元,增长30.8%,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14.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109.6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686亿元,现金支出3795亿元,分别增长10.2%,货币净投放109.8亿元,增长8%。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两家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6355万元,增长4.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6880万元,增长5.8%,人寿险保费收入49475万元;增长4.4%。全年支付各类赔付金额9511万元,负增长1.7%,其中财产险赔付款8442万元,增长3.1%,人寿险赔付款1069万元,负增长8.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小学91所,在校学生67423人;普通中学37所,在校学生43107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12058人;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5645人;幼儿园301所,在园幼儿37428人。2006年共有6009人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率为77%,高中毕业生升学率69.1%。全年初中毕业生1007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9%。各全日制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150人,其中高校255人,中等职校647人,普通中学2713人,小学2535人。全年共投入教育经费9.47亿元。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共上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40项。制造业信息化、现代纺织、纳米技术、服务业电子化、社会发展等领域的一批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各1家,新增金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增义乌市级科技型企业9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7项。新组建了12家义乌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截至目前,义乌具有企业研发中心91家,其中省级4家,金华市级13家。拥有各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31家,其中金华市级23家。全年共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金华市级31项,义乌市级44项。全年专利授权量1759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双双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活动广泛普及,据统计,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50场次,其中文化活动(包括送戏下乡)294次,各类书画、艺术展览51次,观众35万人次。组织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共计放映电影3689场次,幻灯宣传83362片次,观众达250万人次。首届文博会取得圆满成功,本届文博会参展企业700余家,展位1500个,到会专业观众5万多名,总成交额13.6亿元。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2068户,其中,城区3784户,农村18284户。目前,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23万多户。数字电视用户快速拓展,到年底我市数字电视用户达到8300户,比去年的3300户增加5000户,用户总数位居全省县级市第1位。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今年我市成为全省第一批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县(市、区)。全市已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40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点(村卫生室)353家,覆盖面达100%,基本完成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建设。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院、卫生院29个,核定医疗病床230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314,其中医生2125人,卫生防疫人员数123人。5岁以上儿童死亡率为9.4‰,婴儿死亡率为6.9‰,本地孕妇死亡率为0,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100%。全市新生儿疾病检查率96%,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3.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0%。
体育强市建设稳步推进。新建成社区农村标准篮球场217个,健身路径112条,室内活动室235处。全年共组队参加二十几项金华市级以上赛事,均获团体总分前几名,多次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其中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9枚,银牌8枚,铜牌18枚。2006年由我市承办了全国女排大奖赛、CBA男篮浙江万马主场赛事、全国女足锦标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和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提高了义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年体育彩票销售突破6500万元,同比增长19%。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保事业
城市品质继续提升。年末我市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4.14万人。城市道路面积109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209公顷。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7.8亿元。
环保事业成绩突出。继续全面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宁静、清洁”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创模”考核验收,同时通过了国家生态市的技术核查。年末拥有环境监测站1个,对100余家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监视或监控设施,在城区3个制高点安装烟尘 望系统,城区12个路口安装了噪声监测和环境信息显示屏。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9%,烟尘控制区面积103.5平方公里,噪音达标区101.7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06684人,比上年增加9316人。全年出生人口7037人、人口出生率为10‰;死亡人口3608人,人口死亡率为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6元,增长13.5%,增幅比去年提高2.7个百分点,各项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0.2%,经营收入增长37.8%,财产性收入增长11.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10元,增长13.9%,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务工收入仍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点,全年人均务工收入3559元,增长24.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1%,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2.4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6和3.9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为28.3辆。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7.35万、15.12万和50.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8万、3.7万和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3%。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15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529张。目前全市有低保户5212户7812人依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125万元,低保对象全部由财政负担参加城乡大病医疗保险。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由260元/月人和140元/月人调整为270元/月人和170元/月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工业部分使用12月快报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