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11330782002609813X/2007-235056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政府网

  • 成文日期:

    2007-06-05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5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18-01-08 11:1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05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围绕贸工联动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通过增强发展后劲和区域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两轮互动,扎实推进平安义乌建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1亿元,增长15.1%。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38.65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52.62亿元,增长16.5%,三产比例调整为2.946.250.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43100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为5400美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全年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并呈稳中略降。12月份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3%,市场零售物价指数同比下降2.2%,下降最明显的是日用品类(下降10%),文化娱乐用品类(下降20%)、药及医疗用品类(下降10.6%);上涨明显的主要有食品类(4.3%),书报杂志类(9%),燃料类(6.2%);农资价格(3.1%)和服务项目价格(1.5%)略有上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资金和土地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粗放型企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国际化层次不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国际贸易磨擦考验生产企业,外贸风险问题突出;区域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稳定扶持政策的同时,提高补贴额,扩大补贴面,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9.1%,其中粮食总产值2.01亿元,增长17.7%,畜牧业总产值5.15亿元,增长10.1%,花卉苗木总产值1.21亿元,下降3.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117公顷,增长2.3%,花木由于价格回落,播种面积646公顷,下降18.7%

继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到年底全市有规模农业企业()2162家,增加198家。农业龙头企业168家,增加30家,龙头企业中有国家级1家,省级3家,金华市级28家。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0(新增32),其中省级61(新增29);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9(新增20),通过有机食品认证3(新增2),通过绿色食品认证4只。对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有14家农业企业在外地建立40余个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28.85万亩,生猪存栏49万头,肉鸡饲养量45万羽。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14.4亩,为计划数的122.5%,其中山地人工林面积2951亩,绿色长廊造林472.4亩,标准田林网工程造林191亩。全市森林覆盖率51.02%,提高0.22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93亿元,增长2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5亿元,增长32.5%,增幅较去年回落1.8个百分点,但仍处在30%以上的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31.5%)两项指标增幅从3月份起连续在全省十四个经济强县(市、区)中处于领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去年的37.9%提高到今年的42.4%。工业产销形势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45.7亿元,增长33.7%,其中出口交货值69亿元,增长28.7%,工业产销率97.7%,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从工业结构方面分析,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197.4亿元,增长34.8%,重工业产值54.1亿元,增长24.8%,轻重工业增长幅度比较协调。按经济性质分:三资企业增速快于内资企业,其中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36.8亿元,增长56.9%,外商投资企业产值25.3亿元,增长45.8%,私营企业产值147.6亿元,增长30.1%。按行业分: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化纤制造业,产值3.5亿元,比去年激增202%;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5亿元,增长57.6%;我市最大行业纺织业结构调整加快,已形成了全国无缝内衣生产基地,纺织业产值达到65.9亿元,增长36.3%;工艺品(饰品)及其他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实现产值40.7亿元,增长38.5%

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同时,企业效益也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亿元,增长50.8%,超过产值增幅18.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之高为近年来少有。全员劳动生产率48553/人,比上年提高2300/人,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指数从去年的167.1分提高到175.4分。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69亿元,增长15.4%。全市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19家,比上年增加7 家,完成建筑总产值56.1亿元,增长27.2%,实现利润总额22.3亿元,增长3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7.1万平方米,增长22.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29.8万平方米,增长28.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效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08亿元,增长15.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110.3亿元,增长16.1%,增幅回落12.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上半年达到近年最低,四季度后随着一批用地指标的落实而有所回升。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明显,投资额39.8亿元,增长3.8%,增幅回落78.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完成投资额28.8亿元,增长19.9%,增幅加快8.7个百分点;农业投资回落较大,投资额2914万元,下降50.3%

各项重点工程进展基本顺利。国际商贸城二期二阶段如期投入使用,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实施,铁路义乌新客站即将投入使用,甬金高速公路建成开通,500千伏丹溪变电竣工投运,北门街区块改造稳步推进,阳光大道、四海大道、五洲大道等一大批交通主干道路基本建成。

五、交通、邮政电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增长13.3%。完成公路客运量17100万人次,增长23.1%。完成公路货运量2451万吨,增长6.8%。义乌机场全年民航客运量20.9万人次,增长9.6%,民航货运量4069吨,增长7.1%。全年新建公路43.67公里,改建公路276.8公里,年末汽车拥有量6.78万辆,增加1.58万辆。

邮政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974万元,增长21.9%,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5398万元(仅包含电信公司),增长13.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5.87万户,增长17.4%,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1.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66.32/百人。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继续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5万户,增长24.5%,互联网固定用户7.37万户,增长52.8%

区域旅游品牌和城市旅游形象不断提升。全年共完成旅游接待约366.9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1.6万人次,分别增长18.7%18.1%。设在国际商贸城的购物旅游接待处,共接待来自414家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2786个,游客95636人次,分别增长78.4%42.4%,其中境外团队208个,游客4290人次,分别增长23.8%23.9%

六、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9亿元,增长16.1%,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10.9亿元,增长15.5%;餐饮业零售额15.7亿元,增长21%。商贸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增幅达到43%,高出平均水平27.5百分点。消费热点继续向住房、汽车、化妆品、金银珠宝等高档消费品转变,据限额以上批零统计数据,全年汽车销售额增长58.1%,化妆品类销售额增长44.7%,金银珠宝类销售额增长65.2%,均大大高出一般消费品的增幅。

批发市场持续旺盛。2005年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交额81亿元,比上届增长10.7%。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388.9亿元,增长19.6%,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88.5亿元,增长8.1%,成交额继续蝉联全国集贸市场榜首。

外贸出口平稳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形势好转。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1.76亿美元,增长19%,其中进口0.84亿美元,下降30.9%;出口10.92亿美元,增长26.1%。尽管今年我国对外贸易风云多变,但我市出口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增幅保持在20—30%之间。出口结构继续优化,生产企业出口额6.5亿美元,增长38%,外贸公司出口额4.5亿美元,增长13.2%,生产企业比外贸公司快24.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主体日趋扩大,新增出口主体251家,新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0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额1.35亿美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增长8.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5.03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2%,增长17.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17.2%。财政收入结构中营业税增长较快,累计入库6.06亿元,增长21.8%,主要得益于围绕市场的租赁、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较快增长,入库3.3亿元,增长22.4%;由于土地紧缩政策和严格的审批制度,耕地占用税下降36%。全年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9.9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8.7%,增长18.5%,其中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是今年支出重点,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存贷款总量较快增长。到12月底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02.8亿元,增长2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5亿元,比年初增加79.4亿元,增长36.5%。各项贷款余额355.8亿元,比年初增加49.7亿元,增长16.2%。现金收支十分活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343.7亿元,现金支出3457.7亿元,分别增长21.3%21.1%,收支相抵,全年净投放现金114亿元,增长21.3%,银行现金收支量约占金华全市的4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两家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3364万元,增长6.1%,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5961万元,增长15.6%,人寿险保费收入47403万元,增长4.2%。全年支付各类赔付金额9677万元,增长16.8%,其中财产险赔付款8192万元,增长20.1%,人寿险赔付款1485万元,增长1.7%

八、科技教育

全面开展浙江省科技强市创建和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活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科技强市称号,也被列入全国83个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行列。至2005年底,全市已建立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9家,其中省级4家,金华市级10家。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企业)2家,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62亿元,增长110%。全年共获授权专利991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在金华位列第一。新上科技项目15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1项,金华市级26项,义乌市级75项。全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金华市科技进步奖16项,义乌市科技进步奖36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小学91所,在校学生68064人,初中26所,在校学生27910人,高中15所,在校学生26212人,高校1所,在校学生4248人。2005年共5754人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人数4807人,上线率83.5%。全年初中毕业生10653人,其中10318人被初中专、普高及职校录取,升学率96.9%,其中录取到普高为5118人,录取率49.6%。年末全市在校教师6135人,其中高中1572人,初中1827人,小学2467人。全年共投入教育经费9.36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安排4.23亿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两会宣传、创建宣传、禁毒宣传、税收宣传、消防安全宣传、普法宣传、廉政宣传等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在全市广场、社区、农村、企业等巡回宣传演出279场,送电影下乡近5000场,电影幻灯片放映25万片,送图书下乡3.1万册。共开展了全市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6次,书画展览13次,广场文化演出40场。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与提升,全市有各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7000余家,年销售额达200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我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医疗机构642(含个体诊所),核定医疗病床2226个张,开放病床187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185人。人均期望寿命74岁。孕产妇死亡率13.7/10万人,新生儿死亡率4.6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33‰。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357.2/10万人。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7%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4.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4.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组织参加金华市以上比赛42次,获金牌222枚,银牌261枚,铜牌369枚。2005年我市承办了中国-丹麦女子足球赛、绿化江河中国足球义赛浙江绿城-上海国际队比赛、全国青年女篮联赛1-8名决赛、2005年全国女足锦标赛、中国男篮职业联赛(浙江万马主场)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4个,投资1.6亿元的梅湖体育馆建成使用。

十、城市建设和环保事业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我市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2.2万人。城市道路面积988.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036公顷,绿化覆盖率40.2%。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工作,完成了机场路两侧绿化、江滨主题公园二期、城南河绿化、鸡鸣山公园续建等绿化工程,全年共完成绿化建设300公顷。

环境保护事业成效显著。年末拥有环境监测站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烟尘控制区面积103.5平方公里,增长107%,噪音达标区101.7平方公里,增长320%,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级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97368人,增加9041人。全年出生人口7534人,人口出生率为10.9‰;死亡人口4053人,人口死亡率为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0元,增长10.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3%,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16294)16.7%。农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增长1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6660)16.1%。农民收入全年增幅首超城镇居民,并创九年来新高,是97年以来首次以两位数增长。务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增长点,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3075元,增长16.3%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5160人,新增就业岗位12879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19人,失业率控制在2.89%。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大病医保人员461286人,净增71049人,占应参保人数的72.1%,村()参保率100%。被征地农民有114431人参加养老保障,净增38256人,有23605人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499人,净增11019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4980人,净增5110人。全市共有低保对象5051户,748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004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老口径计算;(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5)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