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002609813X/2007-235057
义乌政府网
2007-06-05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18-01-08 11:1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努力化解要素制约,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全市社会经济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再创新高。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增幅比去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33.52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39.24亿元,增长18.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3:47.3:49.4。按户籍人口算,人均GDP突破4万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接近5000美元,标志着我市经济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突破,综合实力由此迈上一个新的平台。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同口径比增长36.6%。其中市级财政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同口径比增长43.3%。财政收入明显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人均财政收入达到4300元(2000年为1300元)。
二、农业
粮食生产大幅增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17.7%。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动下,我市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全市夏粮播种面积由去年的3.1万亩增至4.9万亩,增长57%;秋粮播种面积由去年的18.6万亩增至23.4万亩,增长25.8%。全市粮食总产值达到17089万元,比上年增长33%。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较大幅度增加,花卉园艺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32.2%。全年畜牧业产值达4.68亿元,同比增长35.1%,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由2003年的30.9%提高到35.5%。
农业企业化稳步推进。全市规模农业企业(户)达到1900多家,同比增加80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13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5家。龙头企业中,有国家级1家,省级3家,金华市级20家。建成了一批特色种植基地,如上溪3万亩马铃薯基地,佛堂万亩优质米基地,城郊6万亩蔬菜基地等。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8个,其中省级32个(新增17个)。绿神小萝卜、道人峰有机茶等17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新增13只)。目前拥有市级以上优质农产品120个,其中金华市级以上优质农产品79个。在建或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个。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461亩,为计划数的123.1%,其中:山地人工林面积2263亩,平原绿化198亩。完成绿色长廊120亩,为计划数的105%,完成标准田林网工程造林78亩,为计划数的1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我市坚持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化解土地、电力、水、资金等要素制约,工业经济继续高位运行。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2.53亿元,同比增长20.1%,基本保持去年的增长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86.67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轻工业产值147.76亿元,同比增长33.7%,重工业产值38.92亿元,同比增长31.8%,轻重工业均衡协调发展。从全年增长走势看,一至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累计增幅分别为41.1%、37.1%、37.7%、33.3%,基本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在逐步得到显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至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9%,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和1亿元以上企业分别为79家和35家,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6家和16家。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6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亿元,实现利润8.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8.4%和45%,分别高出产值增幅15.1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已建立企业研发中心73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金华市级5家。通过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4家,义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浪莎针织、中高动力、大德制药、华义制药等4家企业被选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第二批入园骨干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市经认定的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达到83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金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9.4亿元,增幅为22.5%。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新获得国家级名牌2只,省级名牌及著名商标13只,金华市级名牌及著名商标28只,创牌数量居金华各县(市、区)之首。
建筑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02亿元,同比增长20.2%。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利润总额1.54亿元,同比增长11.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增速回落,结构更趋合理。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减缓趋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9亿元,同比增长20.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95亿元,同比增长29%。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幅分别为42.1%、38.5%、31.1%、29%,呈现逐季下降态势。在增幅趋缓的同时,投资结构调整加快:一是民间投资比重迅速上升,来自民间资金的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达57.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中房地产投资和交通运输业投资加大,其中房地产投资38.3亿元,同比增长81.9%,交通道路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146.3%,而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改变了近年来较快的增长态势,投资额同比分别下降了12%和32%;三是工业企业投资重点由原来的厂房等基建投资转向更新设备、技改方面投资,全年企业购置工业生产设备投资13.7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5.7%。
房地产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限额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8.37亿元,同比增长81.9%。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3.6%,商品房销售面积38.6平方米,同比增长23.8%,销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48.5%。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市场繁荣,消费活跃。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断扩大。200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5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2.4亿元,同比增长12.1%;餐饮业5.65亿元,同比增长34.1%。
交易市场继续平稳发展。全年各大交易市场总成交额324.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66.9亿元,同比增长7.49%,成交额连续14年蝉联全国各大集贸市场首位。国际商贸城二期一阶段市场于义博会开幕之际顺利开业,市场档次进一步提升。国际商贸城、宾王市场、篁园市场共有商位3.2万余个,市场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延伸扩大。义乌汽车城全年汽车销售额逾11亿元。
物价指数回升明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年物价指数回升态势较明显,但到年末物价涨势已得到有效控制,并呈下降趋势。至12月底,我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111.7%(以2000年同期100%指数为基数),即比2000年同期上涨11.7%,比上年同期上涨4.1%;零售物价指数111.2%,即比2000年同上涨11.2%,比上年同期上涨4.5%。
六、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4年全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98784万美元,同比增长25.33%,其中自营出口86624万美元,进口1216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03%和124.02%。在出口总额提高的同时,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是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出口比例趋于合理,生产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3.6%,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本地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本地产品出口比例达到80%以上;三是出口主体数量继续增加,2004年新增有效出口主体166家;四是出口对象国进一步增多,我市商品出口到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取得新成效。全年累计批准外资项目62个,投资总额2.0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71.6%,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外资项目中通讯、电子、机电、化纤等技术含量较高行业均为首次引进外资行业。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同比增长18.9%。完成公路客运量13886万人次,同比增长18.9%,完成公路货运量2294.8万吨,同比增长8%。民航客运量19万人次,同比增长46.5%,民航货运量3798吨,同比增长27.5%。全年新建公路63.5公里,改建公路95公里。年末汽车拥有量5.4万余辆,比上年增加1.7万余辆。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698万元,同比增长10.5%,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0212万元,同比增长11.0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39万户,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1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56.4部/百人。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6.3万户,比上年增长47.9%,互联网固定用户6.94万余户,比上年增长8.9%。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我市紧紧抓住购物旅游这一载体,把义乌购物旅游品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据统计,全年共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其中境外游客突破18万人次,同比增加64%。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的旅游接待处,自2003年12月1日至2004年11月30日,共接待符合奖励政策的纯旅游购物团队(含专到)1562个,游客61163人次,其中境外团队168个,入境人数3464人次。有本省及上海、江苏等地近400家旅行社组团来义购物旅游。
八、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21亿元,同比增长16.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82.77亿元,贷款余额30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和18%。银行现金收支表现继续活跃,净投放增势迅猛,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量为97.73亿元,同比增长29%。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两家机构实现保费收入59743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813万元,增长10%;寿险保费收入45930万元,增长13.5%。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金额8282万元,下降2.9%,其中财产险赔付款6822万元,增长4%,人身险赔付额1460万元,下降25.7%。
九、科技教育
科技成果显著。全年共获授权专利812件,其中发明专利39件,位居金华市首位。新上各类科技项目16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级36项,义乌市级78项。同时申报2005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6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9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个,推荐申报2004年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个。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共有小学90所,在校学生67334人;初中26所,在校学生29902人;普通高中11所,在校学生14182人。2004年共有4912人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人数4502人,上线率92%。在没有扩招的情况下,与去年相比增幅达5%。全市初中毕业生共9909人,其中9499人被各类初中专、普高及职校录取,升学率为95.86%。全年共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14837人,其中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子女11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努力营造都市文化氛围。全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42次,其中市级以上活动23次,联办部门大型活动112次,引进承办高层次活动3次。坚持文化常下乡,组织送戏到基层416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组织送电影下乡447场次。目前全市上规模的文艺宣传表演队伍近100支。
普及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732个行政村,新建室内外文化活动场所15万平方米,室内活动室900多个,黑板报、宣传窗600余块,篮球场457个,图书室330个,基本改变了文化阵地破旧简陋、量少分散的状况。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通过添置新设备,调整发射率,无线广播信号可覆盖到周边县市。农村继续开展多种形式发展调频广播,新装野外公共音箱1449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6万户,全市用户总数达到18.7万户。数字电视建设顺利进行,发展数字电视家庭用户1137个,宾馆用户32家。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650个(含个体诊所)。核定医疗病床2702张,开放病床1902张,卫生技术人员2502人。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考核验收。苏溪、廿三里、后宅、义亭等镇(街)正积极争创“金华市公共卫生示范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我市承办了中国-马其顿男足对抗赛、全国女足超级联赛、全国女足锦标赛、中国女足南北明星对抗赛等数十场国际国内重大足球赛事。全年体育竞技捷报频传,组队参加金华市以上比赛10余次,获金牌209枚。银牌185枚,铜牌101枚。其中在省第六届田径运动会上,我市获得6个第一、2个第二、综合团体第一,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发行体育电脑彩票近4000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年末,我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2.13万人,城市道路面积905.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46公顷。省重点工程铁路移线及相关工程进展顺利,因铁路移线而开展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通过有关部门论证。铁路新客站、新货站、城市中心区总体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机场路改造工程、西城路延伸工程实现主车道通车;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丹溪大桥正式通车;义东路延伸工程竣工通车;宾王东路延伸工程进展顺利;江滨主题公园工程完工并正式开园。全年共计新增城市道路75公里,新增城市绿地630万平方米。完成创园专项绿化建设618公顷,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完成江滨公园第1、2期、胜利公园、孝子祠公园、机场路、北城路、宗泽路等绿化项目11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88327人,比上年增加7881人。全年出生人口8267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4303人,人口死亡率为6.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
全年由政府出资举办了两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共培训9007人。各镇(街)举办了两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荐招聘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6200人。城市净增就业岗位12637个,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428人,失业率控制在2.74%。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7915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328人,中级职称324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87人。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01亿元,同比增长24.2%,人均储蓄额31800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3元,同比增长15.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69元,比上年增长13.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94%。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制度,全市39万人参保,筹集大病医疗保险基金3674万元。低保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有低保对象4861户,6959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低保资金771.75万元,社会化发放率100%。慈善工作列全省前茅,全市募集慈善资金1.14亿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最终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布数据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经济普查中掌握的数据,以前年度GDP数据将进行相应调整.为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趋势,2004年GDP增幅仍为与去年同口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