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002609813X/2007-235059
义乌政府网
2007-06-05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18-01-08 11:1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目标,牢牢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好转和加入世贸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促进出口和扩大内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顺利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9.71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73亿元,增长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148元,比上年增加2856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3%、50.8%和43.9%调整为4.9%、51.1%和44.0%。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1.2%,服务项目价格上升9.7%。分类看,食品类上升3.1%,衣着类下降3.7%,书报杂志类与上年持平,药及医疗用品类上升4.7%。集市贸易价格比上年上升4.5%。
二、农业
2002年,我市农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服务商贸城建设、发展义乌特点的都市型农业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312公顷,比上年减少4397公顷,下降20.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15612公顷,增长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由上年的59.2:40.8调整为52.6:47.4。主要农作物产量中,粮食产量11.35万吨,比上年减少2.2万吨,减产16.2%;油料产量4688吨,减产22.1%;甘蔗产量6.15万吨,增长7.5%;蔬菜产量18.03万吨,增长20.8%。花卉苗木面积394公顷,比上年增长3.8倍。
林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140 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5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 1966 公顷。
畜牧业生产强势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9.05万头,比上年增长16.9%;家禽出栏284.8万只,增长14.7%。全年肉类产量2.36万吨,比上年增长15.5%;禽蛋产量3814吨,增长26.1%;牛奶产量953吨,增长2.5倍。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共发展水产养殖面积4.1万亩,全年淡水产品产量6600吨,比上年增长1.5%。在淡水产品中,其中甲鱼产量1050吨,增长5.0%;淡水珍珠产量90000公斤,增长63.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5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全年农村用电量45025万千瓦时,增长7.0%。全市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7座;新建、扩建山塘水库8座,新增蓄水545万方,加高加固江溪堤5.1公里,新开和砼渠道防渗衬砌75公里,新建或改造机电排灌工程6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产销率为95.3%。工业品出口交货值29.9亿元,增长39.0%。全市工业用电量166544万千瓦时,增长32.2%。实现工业增加值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工业企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1年的168家猛增到2002年的49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2.6亿元,比上年增长35.4%,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4.0%提升到2002年的24.9%。2002年我市已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2家,5000万至1亿元企业13家。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全市475家规模以上企业上报效益资料,全年实现工业利税6.7亿元,比上年增长60.5%;产品销售收入86.7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利润总额3.7亿元,增长91.4%;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9.2%,资产总计增长34.0%。列入金华市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50.61分,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5分。十一项评价考核指标得分大多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亏损率等项目得分提高较多。
企业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有14只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列入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2项,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项,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新技术改造先进单位3家,获省级技术创新优秀企业1家。“浪莎”获中国驰名商标,“真爱”、“华鸿”等7件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目前,全市已有省著名商标13件,金华著名商标27件。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全市拥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6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实现利润总额8747万元,增长31.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6.8万平方米,增长37.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5.8万平方米,增长41.3%。2002年我市共有10项工程获“双龙杯”优质工程,4项工程获“钱江杯”优质工程。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0.88亿元,增长39.4%;城镇集体以上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01亿元,增长2.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20亿元,下降11.3%;农村私人完成投资23.46亿元,增长54.6%。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民间投资日趋活跃,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9.7%提高到今年的35.1%。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8%,第二产业投资1.93亿元,增长36.88%,第三产业投资31.73亿元,增长22.13%。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30.88亿元,比上年增长37.7%. 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6.92亿元,增长31.3%,城市建设投资11.65亿元,增长28.9%。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度确定的72项重点工程基本按计划相继开工、竣工或交付使用。市民关注的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建设工程今年已完成投资2.1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17.7%。福田市场一期工程、宗泽路横跨铁路立交桥已投入使用,杭金衢高速公路已于年底正式通车,义乌中学已基本建成并在秋季投入使用。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又有新发展。全年新建公路37.65公里,改建公路64.29公里。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808.15公里,比上年增长1.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8632辆,比上年增长46.4%,其中载客汽车9207辆。全年公路完成货物运输量1248万吨,比上年增长10.0%;完成客运量9313万人,增长45.1%。全年保障民航航班1830架次,比上年增长15.1%;进出港人员129394人,增长22.8%;货邮2546.8吨,增长44.6%。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0929万元,增长18.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2.38万户,增长11.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1.75万户。城市电话和乡村电话普及率分别由上年的88.1部/百人和27.8部/百人调整为72.9部/百人和40.7部/百人。移动电话、互联网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0万户,比上年增长37.4%;互联网用户45978户,增长11.7%。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32.64亿元,增长11.0%;农村零售额13.63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46亿元,增长8.3%;餐饮业3.79亿元,增长47.3%;其他行业4.01亿元,增长24.1%。以住房、汽车、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65.0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29.98亿元,增长8.5%。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百大有加利、好又多量贩、家友超市先后进驻义乌。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454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8%;其中出口交易额40717万美元,增长95.2%;进口总额4707万美元,增长60.2%。全年新批三资企业57家,合同利用外资7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5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4.8%和105.5%。新批准自营进出口权企业67家,累计已达139家;新批境外企业5家。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2亿元,增长39.5%。在市级财政收入中,各种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呈现快速增长,分别达到了35.2%、55.3%、30.6%。全年财政支出8.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0.72亿元,增长83.2%;教育事业费支出2.48亿元,增长36.35,行政管理费支出0.81亿元,增长12.2%。
金融存贷两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9.24亿元,比年初增加62.9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05.58亿元,比年初增加18.52亿元;储蓄存款余额129.12亿元,比年初增加26.0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9151元,比上年增长25.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64.95亿元,比年初增长45.1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31.04亿元,比年初增加32.5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1.83亿元,比年初增加11.7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629.52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652.62亿元,收支轧差累计现金净投放23.09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1169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379万元,寿险保费收入9790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额6392万元,增长16.5%。其中,财产险赔付款1380万元,增长30.8%;人身险赔付额5012万元,增长4.77倍。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积极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2002年我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401项,其中新上科技计划172项,结转实施科技计划229项;新上科技计划中,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级项目25项,金华市级项目28项。全市共有32项科技成果申报了义乌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有21项获得了金华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义金农庄大花蕙兰项目被评为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内有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金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有2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目前,我市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金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市新增授权专利206项,新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2项,新认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金华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调处菲利浦专利侵权纠纷等各类案件23件。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2所,在校学生42681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9076人;小学104所,在校学生60181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段入学率100%,巩固率99.9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高中段入学率达95.5%,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比例在49.9:50.1,提前三年达到普及高中段教育的目标。2002年被各类高校录取人数高达4703人,录取人数占大学学龄人口的37.8%。义乌工商学院顺利通过摘“筹”,成为全省首所县办大学。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学校建设项目33个,其中新建、搬迁学校9所。基本建设总投资3.24亿元,全年共完成新建校舍17.99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已拥有计算机8500台。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市婺剧团送戏下乡158场次;电影放映机构全年共放映电影3334场次;观众达61.4万人次。市图书馆藏书16.81万册,图书外借5.5万册次,阅览4.7万人次。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举办了“金盾之夜”文艺晚会、“商城之春”春节文艺晚会、“江滨之夜”广场文化活动、市民广场文化周、农村文化节、义博会开幕式广场表演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广场舞蹈《义乌商鼓》荣获省广场文化活动展演金奖,获全国性比赛最高奖以及组织奖、编导奖。
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八面厅、古月桥的总体保护和维修方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经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审定,已批准通过。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明崇祯《义乌县志》于4月回归故里,并由市博物馆收藏。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斐然。2002年,全市新架光缆干线272公里,开通光节点166个、光缆通村率达50.6%。新安装有线电视终端13579个,全市有线电视终端累计达157722个。新增野外型调频广播音箱223只,使野外型调频广播音箱累计达3248只。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势头良好。广播稿在省台播出410篇,中央台播出15篇;电视在省台播出新闻稿351篇,中央台播出21篇。节目创优捷报频传。广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情动拨浪鼓》获省节目技术质量二等奖,《7名外来务工者当上大陈镇人大代表》获省三等奖;电视节目《隔不断的亲情》获省一等奖,《大陈镇7名外来民工当选镇人大代表》、《政府买单、义乌农民学习忙》获省二等奖、《朝阳民乐》获省三等奖。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85个,卫生技术人员2629人,其中医师(士)2122,护士(师)792人;医疗床位1916张。另外有社会办诊所,农村卫生室584个,卫生技术人员47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地举办了义乌市第四届全动会、承办了中国“足协杯”义乌赛区足球赛、“商城杯”中奥足球对抗赛、“北苑杯”亚欧足球对抗赛、“通汇杯”中韩拳击对抗赛。还承办了三场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级联赛。义乌诚信乒乓球俱乐部参加全国甲A联赛,夺得首站冠军;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武术锦标赛中,获得少年男子组规定拳第一名;在省第十二届全运会中,勇夺2枚金牌、55枚银牌、4枚铜牌;在省体育传统学校乒乓球赛中,获甲单第一名,团体第二名;在“双鹿杯”浙江国际交流武术竞技大会中,获13枚金牌、13枚银牌、5枚铜牌。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676399人,比上年增加4282人,比上年增长6.37‰。其中,男性人口347160人,女性人口32923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2%和48.7%。全年出生人口6625人,人口出生率为9.77‰;死亡人口4002人,死亡率为5.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1元,比上年增加1251元,增长10.9%;其中来自在职职工工薪收入6125元,增长21.8%,来自以房租为主的财产性收入3904元,增长28.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445元,增长0.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0.4%,衣着支出增长19.7%,交通与通讯支出增长5.3%,居住支出增长58.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比上年增加340元,增长6.4%;其中工资性收入2060元,增长9.3%;家庭经营纯收入2941元,增长1.6%;非经营性收入687元,增长2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03元,比上年增加89元,增长2.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34元,增长2.4%;衣着消费支出213元,增长3.9%;居住支出649元,增长1.2%;交通、通讯支出355元,增长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23平方米,增加4.12平方米。职工平均工资20768元,比上年增长4.9%。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保单位达到3274家,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721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15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868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5.6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7854万元,失业保险金65.71万元,医保统筹费3368万元。全市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51%,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2个,床位438张,收养304人。全市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7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1个。
低保工作成绩显著。全年新增低保对象2213户2796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市4672户6247名低保对象得到了救助,特困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依法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对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实行全额保,五保供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1148名五保户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注: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附表:2002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2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长(%) |
一、农业产品产量粮食 其中:谷物 棉花 油料 其中:油菜籽 蔬菜 水果 甘蔗 肉类 其中:猪牛羊肉 牛奶 禽蛋 蚕茧 淡水产品 |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 113510 100648 82 4688 3781 180324 73254 61511 23590 20131 953 3814 68 6600 | -16.25 -18.42 -9.89 -22.09 -27.41 20.83 -1.35 7.47 15.52 21.44 247.81 26.08 -45.16 1.54 |
二、工业产品产量配混合饲料 味精 服装 家具 机制纸板 塑料制品 供电量 自来水产量 |
吨 吨 万件 件 吨 吨 万千瓦时 万吨 |
32660 31697 6604 48019 125723 14143 154206 3256 |
15.0 3.9 28.3 19.1 15.7 5.4 22.0 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