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17 15:1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义乌市秉持“只进一个门、只对一个窗、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的理念,全面消除群众办事的各种堵点、痛点,决定率先向烦扰群众的各类证明“开刀”。截至7月底,我们已分四批公布取消市内270项证明材料,经过半个月的检查和监测,现正式宣布,义乌真正实现市域内无证明。“无证明城市”是指:义乌市域范围内政府机关、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含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不得要求群众和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证明材料。为方便群众,需要向市外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仍然保留。
前段时间,某铁路局要求群众开具“本人还活着证明”,用于发退休工资,保险公司理赔要求村民开具“被车撞伤证明”等等,这些引发热议的“奇葩证明”就在我们身边。义乌市本地人口80万,在册外来建设者144万,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万人次,常驻外商2万多名,各类经济主体超过38万,2017年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交证明材料44.5万件。这么大的办件量一开始我们也有顾虑能否全部取消到位,但这也意味着群众对改革有更迫切的要求、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必须下决心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让群众和企业不再为开证明“跑断腿”。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义乌打造“无证明城市”的整体情况。
一、明确清理范围的基础上全面摸清底数
我们对证明材料进行了界定:群众(或市场主体)未持有、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开具、针对特定事项具有举证意义的盖章类材料。不包括:(1)各类证照,如身份证、学生证、营业执照等;(2)审核材料,如申请补助审批表、施工审批表等;(3)公证书,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书;(4)诉讼证据,当事人在诉讼中为了举证主动提供的证据材料。为了做到证明源头全覆盖,我们对照分析需要证明的一方和提供证明的一方,开展“3+3”的拉网式清理,横向包括政府机关、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银行、保险),纵向分市级机关、镇街和村(社区)3个层级。共梳理出证明材料270项,2017年办件量44.5万件,其中,政府机关和公共民生服务机构244项(办件量26.9万件),金融系统26项(办件量17.6万件)。
二、做好风险评估后大胆“一律取消”
改革要有决心,也要有方式方法。市内所有证明材料通过六个“一律取消”原则清理,包括:(1)凡是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2)凡是开具证明的部门、镇街或村(社区)无权查证、无法开具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3)凡是能够通过申请人现有证件、凭证办理的,一律取消;(4)凡是能通过申请人书面承诺等信用管理手段解决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5)凡是能通过部门间会商核查或实地调查核实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6)凡是能通过“义网通办”等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
为了避免证明取消后群众办事更不便利或者出现服务、监管跟不上,每批证明材料清单公布前,相关单位都要完成风险评估和试单确认工作。如金融系统减证明过程中,金融办、数管中心、银行保险机构等多次会商,讨论数据开放、数据安全等问题,推动数据共享平台向68家银行保险机构延伸,在第四批公布取消26项金融系统证明。
三、先易后难分批公布取消证明材料清单
根据“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我们提交改革专题会议集体研究审议后,分批对外公布证明清单。4月28日公布实施第一批取消证明材料清单70项,5月31日公布实施第二批取消证明材料清单57项,6月22日公布实施第三批取消证明材料清单59项,7月17日公布实施第四批取消证明材料清单84项。我们通过直接取消的方式最先“砍”掉的是很多“鸡肋”、“奇葩”类证明材料,然后用签署个人承诺书的方式取消“个人承诺”类证明,数管中心开发证明材料核查功能后取消“部门核查”类证明,最后一批取消清单中重点“啃”下的是金融系统证明。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砍砍砍”提供有力支撑
取消证明不意味着政府“少作为”,我们通过大力推行个人承诺、加强信用监管、打通信息孤岛等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处理“放”和“管”的关系。
义乌是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立了较完善的信用评价、奖惩等机制,为我们更大力度的“减”奠定了基础。如市场监管局取消商事登记住所证明,改革前,商事登记没有不动产权证的全部要到村(社区)开一份房产证明,改革后,除专业市场外,全面推行住所申报承诺制,市场监管局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对每年新登记和变更过住所的主体按比例随机检查,如不如实申报住所,将实行信用惩戒,纳入“信用义乌”评价体系,情节严重的,撤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
重复开具证明的堵点在于各系统数据信息未打通。我市成立数管中心,目前已归集全市288个信息项数据,总计约3亿多条,实现了营业执照登记信息、人口基本信息、婚姻登记信息、不动产登记信息等数据共享,累计查询约11万次,相当于让群众少跑了11万次。
五、督查较真碰硬推动减证明真正落地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行政服务中心设立“跑一次办不成”专窗,受理群众投诉和举报,今年我市通报的第一期“不担当、不作为”的典型案例就是镇街工作人员要办事群众开一份已纳入取消范围的证明;建立全市减证明工作群,在全市14个镇(街道)各选取1个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设立监测点,随时掌握证明开具情况;开展“减证明”专项检查,对出现未及时优化办事流程等情况要求部门及时整改;“两代表一委员”开展体验暗访,整理形成调研意见,督促政府部门限期改进提升,倒逼改革进一步深化。
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把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下一步,将继续巩固改革成果,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无证明的理念长期贯彻下去。
一是要加大宣传和检查力度。针对群众出于办事习惯仍去村(社区)开具证明的情况,前一阶段,市场监管局、教育局、公安局、执法局、公证处等单位到村(社区)发放告知单,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发布减证明信息,效果非常好。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全市范围内特别是基层村(社区)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同时,建立长效巡查和报告机制,避免出现“一阵风”现象,更好地发挥监测点作用,从源头防止新证明的出现。
二是加快政策清理和开展改革评估。证明材料表现形式多样、种类繁冗复杂。下一步,我们的法制办牵头,清理取消现有市镇两级相关文件、操作流程中关于使用证明的规定,组织第三方团队开展综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以评促改。另外,针对目前国家层面证明界定不清晰(一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将证明与一般办事材料、审批材料等混淆)、取消证明后可能对第三方利益造成损害等问题,建议全国开展清理工作时进行更规范的界定和明确,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更大范围的改革,避免地方改革走“回头路”。
三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削减一纸证明的背后是流程再造和行政管理方式的革新。下一步,我们要彻底消除奇葩思维和奇葩作风,再造线上线下服务流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夯实事中事后监管责任,从根本上铲除“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滋生的土壤。同时,规范村(社区)的印章使用管理制度,让村(社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为老百姓做好服务上。
最后,祝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监督我们的改革工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