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市场主体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

发布时间:2018-09-28 08:3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义乌市场主体突破43万,占全国千分之四 

  “义乌经验千万条,主体培育第一条。”改革开放四十年,义乌始终牢牢把握住主体培育这个核心,不断放宽主体准入门槛、拓宽主体准入领域、丰富主体结构形式,全力打造一个“宽进、高效、严管”的主体培育示范区、一方不设围墙的创业创新热土。截至目前,义乌市市场主体总数突破43万,占全国千分之四。其中,有四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主体总数与新设数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主体增长呈现“义乌加速度”。 

  2018年义乌新设市场主体76649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4%,最高峰时一天新增520户,这意味着义乌每天诞生老板的速度领先全国。截至9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3万户,占金华的一半,浙江省的十五分之一,全国的千分之四,比省内县域主体数排名第二的诸暨整整多了1.5倍,超过湖州、衢州,丽水,舟山等地级市,超过青海、西藏两个省份,是海南的60%,天津的40%。以全市200万常住人口来计算,义乌平均每5人就有一位老板,而全国平均每13人才有一位老板,可见大众创业在义乌已经深入人心。义乌43万市场主体的成长史,折射的是义乌这个“世界商都”的发展史。2011年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在政策红利加速集聚、市场创新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义乌市场主体的增长也开启了加速模式。据统计,第一个10万市场主体培育用时30多年,第二个10万用时2年3个月,第三个10万用时1年8个月,第四个10万用时1年2个月,这就是改革牵引下的“义乌加速度”。义乌以全国万分之一的陆域面积,万分之五的人口,培育了占全国万分之四十的市场主体,是全国县域范围内主体数量最多、结构最宽、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县域个私经济的样板和缩影。 

  (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每两名新增“老板”中就有一名是网商“店小二” 

  从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的行商,到马路市场、钢棚市场、国际商贸城几代摆摊经营的坐商,再到线上展示、网络交易、物流配送的电商,义乌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及浙江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2001年,义乌诞生了首家电子商务企业;2014年,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正式运营;2016年,首个综合性电商园区—义乌市陆港小镇开业;2018年,国务院批复义乌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短短17年“电商换市”就成为了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拥有“中国网店第一村”,全市电子商务主体总数高达11.7万户,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从2007年开始,电商主体新增迅猛,在之后的十年内一直保持了高达87%的年均增长率;2018年新设电商主体3万多户,每两名新增的“老板”中就有一名是网商“店小二”;内贸网商密度居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居全国第二,连续四年位列“中国电商百佳县”榜首,是唯一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县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的县级市。2017年,全市实现电商交易额2220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增长率14个百分点,邮政和快递业务量 19亿件,同比增长72%;2018年全市实现电商交易额1276亿元,同比增长20%,内贸网络零售交易额和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均位列全省各县市第一。义乌打造了又一个“永不打烊”的五星级航母市场。 

  (三)公司制企业三年翻番,成为义乌创业者首选。 

  改革开放之初,义乌的市场主体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义乌“兴商建市”政策的推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为公司制企业的诞生孕育了土壤。1993年底《公司法》颁布后,次年新设的有限公司达到180户。到1995年底,全市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比例已经占到了企业总数的43%。但由于注册资本实缴制、先证后照等条件,开办公司的门槛还比较高,市场准入并不方便。直到2013年义乌率先在全省启动了两轮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先照后证、筹建登记”“放宽住所、集群注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注册资本认缴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等8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举措先后落地,重点是加大对公司制企业的培育。随后义乌又借助小微企业成长计划、“个转企”、“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一揽子帮扶政策,全力助推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全市累计完成“个转企”1.6万家,数量全省第一;近三年新设公司7.25万户,比2015年底翻了一番,累计超过10万户,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新设同比增长47%,个体户新设同比增长41%,可见公司制企业已经成为义乌创业者首选。企业类型占比优化的同时,企业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注册资本(金)500万以上的公司1.2万户,比2015年增长82%。代表企业最高水平的股份公司125户,其中7户在主板、中小板,12户在新三板,105户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 

  (四)外商投资来源多元化,外资主体培育走在全国前列。 

  义乌经济外向度高,各国外商云集,产品远销全球。截至目前,义乌共有外资主体7263户,占全省16%,金华85%(配一张外资主体分布图。外资合伙企业2339,外资公司2582,代表机构2240,港澳台个体工商户100,外国(地区)企业在华从事经营活动2户)。义乌的外资主体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0年以前,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是主流,占到了83%。同时,义乌先行先试,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发放了全国首张香港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全省首张澳门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并成为全国仅次于福建省的第二个允许台湾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的地区。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到2015年,国务院出台新政后,义乌颁发了全省首本外资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在“代表机构和外资经营主体双轨制”的导向助推下,外资合伙企业增势强劲,于2015年赶超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成为外商在义投资的首选,最高峰时占全省90%,全国67%。第三个阶段是2015年后,商事登记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外资公司的崛起赶超提供了新的动能。2018年7月底,外资公司数量首次超过外资合伙企业,成为义乌体量最大的外资主体,近三年同比增长了300%,是全省增速30%的10倍。今年5月份,义乌率先推行外贸企业营业执照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证照通办”,一次性赋予内外贸主体资格和对外贸易经营资格,助推义乌成为大众化贸易最便利的城市。相信随着义乌“一带一路”效应的不断放大,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交流也会日益频繁,贸易类主体毫无疑问将成为“桥接世界联通全球”的生力军。 

  从上述四大亮点可以看出义乌市场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内到外”的成长轨迹。近年来,义乌围绕“放管服”改革,特别是2014年完成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进一步整合职能,凝聚优势,降门槛,优服务,促转型,让市场主体既要“进得来”、也要“活得好”,更要“管得住”。 

  关键词一:宽度 

  宽度衡量的是市场准入的便捷和高效。从商事登记改革打破“玻璃门”到“最多跑一次”跑出“加速度”,义乌始终围绕“减、简、加”做文章,不断降低准入门槛、推动审批便利化。第一个“减”是减事项,原233个审批事项削减了十分之一;减材料,原所需材料822份,缩减到三分之一,一般事项材料控制在3份以内,无特殊情况不超过5减证明,通过“直接取消”“个人承诺”“部门核查”“信息共享”等方式将7项证明材料全部取消如住所证明改为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一年可减少房产证明材料10万多份。第二个“简”是简流程,通过“证照联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加强准入管理、简化审批环节,开展集成服务。第三个“加”是加服务,包括二维码向导、分流导办台、证照快递等一系列便民举措,让“最多跑一次”跑得更轻松更便捷。当前我们集中力量在做的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三个无”,涉企证照工商通办实现“无差别受理”,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市,依托全程电子化和自助打印机实现“无纸质办理”,目标是让办事群众真正享受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也不跑”。 

  关键词二:温度 

  温度传递的是我们服务企业助推转型的尽职尽心尽力。重中之重是干好三件大事。一是启动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6年义乌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十条意见》,至今共发放品牌奖励资金7000多万元,其中全国首创的品牌企业展播平台,政府补贴高达50%,义乌品牌集体亮相中央一台黄金时段。在义乌“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中,占比近九成的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成为义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坚实基础。二是设立“三权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2017年义乌设立全省首个县级市商标注册受理窗口,商标注册申请实现“家门口受理”;同年挂牌成立义乌小商品版权保护中心,办理时限缩短一半,费用节省2/3;2018年设立中国义乌(小商品)专利快速维权中心,增设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受理业务,至此“三权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架构得到了闭环和完善。三是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一体化工程。2017年义乌成功举办了首届义博会标准展,顺利启用了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功能中心,谋划打造“义乌好货”区域公共品牌,并先后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质量强市”“标准城市”“品质城市”三城共创,引领义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三:力度 

  力度体现的是维权维序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围绕三个聚焦强化三大监管,打造公平交易的营商环境。一是聚焦痛点,严格监管。重拳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让“恶名市场”与义乌彻底绝缘。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商标案件稳中有升,版权案件增幅3.4倍,专利案件增幅高达16倍。四年来共查办各类案件9643起,罚没款1.25亿元,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57起。其中,两个制售假冒药品、化妆品的大案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安部先后挂牌督办,其中一个是全省食药系统组建以来查获的最大案件,得到了国务院总理和省长的批示肯定。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被原国家工商总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商标保护奖”;连续两年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2016年,义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二是聚焦堵点,科学监管。直面“低小散乱”,实施经济户口“一盘棋”精准管理,对全市一万多家重点行业企业进行信息标注、跟踪监管,坚持整治规范与引导入园两手抓,破立并举改善城乡面貌。三是聚焦难点,信用监管。针对义乌市场主体数量庞大、监管力量不足的突出矛盾,积极探索实践信用监管方式,建立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奖励和惩戒机制。2017年,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9部门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义乌小商品城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机制经验,“义乌信用”成为全国样板。 

  “宽度”、“温度”和“力度”,这三个关键词,展示了义乌政府培育市场主体的理念、职责和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市场主体所赋予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对义乌市场而言,扩大市场主体队伍、完善市场主体结构、推动市场主体转型,是需要也是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