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公开 > 金融办 > 规划计划
  • 信息索引号:

    12330782597220937D/2020-22821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金融办

  • 成文日期:

    2020-03-06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金融办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20-03-06 14:0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19年,市金融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决策部署,围绕 “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工作目标,推动落实营商环境优化、金融专项改革、信用体系建设、金融风险防范等任务,实现全市金融运行稳中有进。9月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263.97亿元,比年初增长321.97亿元,同比增长12.97%;贷款余额2755.97亿元,比年初增长305.36亿元,同比增长10.54%,完成年度任务的160.72%;不良率1.46%,比年初下降0.26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新低。企业帮扶方面,1-10月市金融办累计接洽企业1687家次,召开协调会287起,涉及企业289家,稳定金额累计1145.78亿元。其中开展

  解封转贷27起、封闭操作196次,涉及金额92.83亿元。累计发函56份,发纪要241份。办理“转贷通”业务1053笔,金额178.11亿元,为685家企业提供转贷,节约转贷成本1.42亿元。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是推动信贷改革。联合人行印发《义乌市优化营商环境获得信贷便利化行动方案》,根据获得信贷指标要求,建立300家参评企业库,按不同时间节点进行信贷安排。二是谋划一网通享“信用贷”。明确工业、商贸、科技、教育等各领域企业融资“三张名单”认定标准,制定一网通享“信用贷”管理办法,依托“三张名单”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及个人提供专项信用贷款支持。三是深化银行考核机制。制定《关于开展义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工作月度竞赛的通知》、《2019年义乌市金融系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新增三服务、最多跑一次、招商引资等考核指标,由行长挂帅解决企业金融问题,按月进行红旗黄牌评比并通报,目前,全市28家银行机构已全部明确行长联企名单,70位行长联系企业135家,其中五十强企业19家、A类企业34家,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金融问题141个。四是持续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支点作用,将民办教育、商贸、建筑业等列入支持范围,进一步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扩面。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工业企业流动性贷款支持项目的政策意见(试行)》,对利润可覆盖银行利息,生产经营良好的工业企业,推出以约定效益目标为前提、以政策性担保为保障的流动性贷款支持项目,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政策性融资担保共有在保用户73户,在保余额78141万元,其中小微三农在保户数50户,在保余额9983万元;累计担保用户427户,金额26.44亿元。

  (二)对接资本市场,全面落实“凤凰计划”。一是抓镇街发动。按各镇街规上企业数量分配股改挂牌任务,落实镇街抓上市工作责任。今年,我市新增股份制公司18家,区域股交中心挂牌企业27家,分别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0%和150%,其中博尼时尚控股4月在港交所红筹上市。截至10月底,通过资本市场新增直接融资240亿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92%。二是抓对标学习。对标晋江上市工作,搭建专业辅导平台,主动邀请券商、会所、律所等中介机构专家团队到企业实地指导,已举办各类上市业务培训6场次,受训企业210家次,组织科创板培育企业赴上海交易所见学三美化工挂牌仪式,全面提振企业上市信心。三是抓问题处理。今年以来,以“三服务”为载体,开展“一企一策”专项攻坚,全年走访调研拟上市企业和上市挂牌后备企业150余家,为企业发函协调涉税、发债无违规证明等问题6件次,处理土地问题2件次。

  (三)深化金融改革,推进自贸区金融创新。一是制定金改工作要点。围绕试验区框架方案,研究制定《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改革2019年工作要点》,已于7月10日获省金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并印发。二是推动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2019年1-9月,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60.17亿元,同比增长107.55%,全市实现贸易项下收汇194.14美元,同比增长28.37%,通过市场采购贸易外汇联网平台自助结汇89.4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8%。三是优化税款担保机制。推动市政府与义乌海关、中银集团签订支持试验区10亿关税保证保险授信和不超过10亿进口融资授信的战略合作备忘录,人保财险义乌市分公司为30多家进口企业提供1亿元的进口关税保证保险额度,截至目前人保、中银保险已为全市29家企业投保关税保证保险,保额5265万元。四是创新进口金融产品。印发《金融支持进口企业工作方案》,按时间节点跟踪推进;参与制定进口产业增信基金管理办法并推动落地,目前意向总金额超6000万元;继续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分担功能,工商银行与人保财险合作推出“银行+保险”纯信用融资产品,给予进口企业首年200万、次年500万授信,有效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进口企业融资难题。

  (四)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建设金融安全中心。牢固树立“以监管促规范”的理念,扎实推进地方金融监管,截至目前,辖内地方金融风险总体平稳可控,暂未发生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一是强化小贷公司监管。将小贷公司创新业务发展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清单,严格把关各类涉小贷公司的审核事项,定期开展风控检查工作。二是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组织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业机构和业务活动清退工作,目前,我市共有P2P及疑似机构5家,1家公安机关已立案(电商贷,涉案金额2.8亿元,涉及人数2000余人),2家已清退完毕(存米网、勋彩投资),2家正在清退中(义金服、寻贷网),其余4家分支机构同步清退中。三是开展银行业机构资产包处置。印发《银行业机构资产包处置管理改革工作方案》,理顺资产包处置工作机制,对涉包重点企业进行建档管理。四是建设金融安全中心。依托商城征信平台,融合eWTP架构,加强同阿里合作,建成各镇街和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金融安全中心,形成数据收集、风险预警、任务派发、日常管理、舆情处置工作体系,建立闭环处置机制,实现“防风险、保稳定、促繁荣”的总体目标。目前方案已上报至政法委。

  (五)实施信用一网通享,打造“义乌样本”。我们以场景应用为导向、以提升群众感知度为目标,大力推进信用一网通享,今年11月全国信用工作现场会在义召开,推广义乌经验。一是织密信用一张网。在不断完善公共信用库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建设金融信用库和商务信用库。目前信用数据库涵盖62个政府部门的1483个数据项,覆盖所有53万市场主体和230万个人,数据总量超过3亿条。二是打通全生命周期信用管理闭环。信用嵌入“一网通办”,创新信用承诺制审批机制,目前35个部门已累计开展信用承诺22.7万次,简化审批11.8万人次。嵌入“一网通管”,率先构建十二分制信用监管体系,目前全市26个部门已在104个事项中实施信用监管。三是全面提升应用水平。推动31个部门谋划信用应用实施方案,选取其中13个项目分四批提交深改会集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梳理形成“30个拳头性项目+70常规性项目”的百项信用应用。开展信用应用落地“奋战七十天”行动,年底前全力推进“30+70”百项应用落地见效。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一)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金融保障作用。一是实施“百亿千家”计划。建立包含各行业龙头、成长型、培育型、重点领域的企业白名单,引导银行对名单内企业开展服务对接,三年内为1000家以上企业提供100亿元专项信贷支持。二是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文件。研究我市整体面上情况及进口转口、物流电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支持行业形态,出台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助推我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帮助企业降成本减负担。三是扎实推进政策性担保扩面增容。突出小微、“三农”对象主体,切实降低户均担保额和客户集中度,力争全年在保余额达到12亿元,在保户数较上一年度增长200%以上,户均余额降至500万元以下。

  (二)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优化扩容上市挂牌梯队。一是进一步做好排摸企业挂牌上市需求、并购重组意愿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组织交易所、券商等专业力量对企业进行辅导,夯实企业储备和梯队建设,力争全年新增股份制公司20家、上市挂牌企业20家。二是积极争取省“凤凰计划”专项基金支持,加强与在义证券机构合作,探索设立总规模为20亿元的上市孵化基金。三是加强股改十条政策宣传,持续开展企业上市挂牌培训,积极宣传多层次资本市场知识和政策,鼓励企业更新融资观念。四是加强上市公司日常监测,重点关注股权质押变动、生产经营指标变化、发债赎回或续发、获得信贷等情况,及时预警,防范发生流动性困难。

  (三)深挖金融改革潜力,持续推进金融创新。一是学习新加坡、迪拜服务贸易金融先进做法,借鉴上海、深圳前海等国内自贸区可复制推广经验,借力高校、智库等专家团队,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十四五”时期促进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谋划新一轮金改方案。二是围绕试验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围绕服务国际贸易、助力试验区建设、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重点工作创新金融产品,依托“金融+信用”、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债券等手段,提供长期、低息、多元化融资产品。三是开展金融招商。发挥丝路金融小镇集聚功能,吸引外地优质金融机构落地义乌,开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我市企业。

  (四)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一是正式启用“金融安全中心”。在试运行基础上,不断完善修改,建立起各镇街和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金融安全中心,逐步形成数据收集、风险预警、任务派发、日常管理、舆情处置的工作体系,形成地方金融风险齐抓共管的治理新格局。二是继续开展银行业机构资产包处置、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攻坚。对银行业机构资产包处置工作实施管控,梳理公布一批逃废债黑名单企业,持续形成打击涉包领域涉黑涉恶、恶意逃废债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高压态势。三是创新方法强化地方金融管理。探索楼宇全流程管理机制,对楼宇出租、承租双方建档备案,与属地镇街、相关部门共同进行租前调查、风险评判及业务调研。强化私募基金、类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通过风险预警、严把准入、联合约谈、风险警示、移交公安等方式开展风险应对工作。

  (五)推进信用应用全覆盖,进一步释放信用红利。一是打造应用体系。以“30+70”百项应用为突破口,推进应用向全领域拓展,以“信用+”撬动各领域改革,并从中挖掘标志性项目,形成义乌特色明显的信用应用体系。二是健全基础支撑。以应用倒逼各类信用基础设施完善,做强商城征信功能,建成覆盖公共、商贸、金融三大数据的信用一张网,升级打造信用评价模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归集评价标准。三是加强金融管理信用嵌套。将各类金融行为整合归类,嵌套信用管理。对高风险机构从严实施监管,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建立各类金融主体及其实控人的经营异常名录和信用记录,对严重违规失信企业责令退出市场,对主要涉案人员实行行业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