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省疾控中心专家:出现散发病例将是一种常态,防范要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0-08-20 10:5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日前,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五十三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陈直平出席发布会,就如何做好个人日常防护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问:近期浙江偶尔会出现少量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这可能也是一种新常态。老百姓怎样去适应这一状况?如何做好日常的个人防护?

近期浙江陆续出现了零星的确诊病例以及无症状感染者,对此还是要客观来看待。一直以来,浙江严格落实常态化“四早措施”,在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扩大了检测范围,比如对入院病人、陪护等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前几天杭州下沙的这例无症状感染者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发现的。对于目前这种情况,首先,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冠已经不可能像SARS一样短期内被消除或消灭,将持续存在而逐渐变成一种新的常见的人类传染病,对此大家要有充分思想认识。

第二,在国际疫情居高不下,国内不时出现小范围人群流行情况下,浙江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出现一个或数个散发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将是一种新常态。在当前防控措施抓的比较紧、老百姓意识比较强的情况下,在浙江范围内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是小概率事件,由此而导致感染是更小概率事件,为此大家无需过度担心甚至害怕,目前还不必为此改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有新的情况或者风险增加出现,到时会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

第三,从目前公开资料分析,新冠病人绝大多数是因为与有症状的确诊病人密切接触而感染,但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存在着传播风险。由于无症状感染者自身没有症状,他们既不会主动求医,也不会主动去进行核酸检测,同时由于工作和生活跟健康人没有区别,难以被发现,不会受控制。如果大家放松警惕,毫无防范,一旦集聚人群中有无症状感染者混于其中,理论上是存在着传播风险,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

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建议大家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尽量减少聚集、勤洗手、到人群密集处或一些特定场合佩戴口罩,远离发热、咳嗽病人;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及时报告并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家庭、单位或学校发现发热、咳嗽等人员,要劝导其到医疗机构就诊,必要时要及时报告;如果核酸检测呈阳性,也不必恐慌,主动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治疗、健康监测或隔离医学观察,主动配合疾控机构流行病学调查,将密切接触者和可能的传染来源找到。

提问:现在天气比较炎热,戴口罩比较难受,也经常会忘戴口罩,对此专家有何建议?

近段时间,浙江陆续出现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但来源都是清楚的,对本次下沙无症状感染者实验室测序结果比较,序列与之前新疆输入至绍兴柯桥病例样本中的病毒序列一致,在关键位点上无差异,控制措施也十分有效,没有发现因输入性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续发病例。除发热门诊、密接人群、重点人群正常核酸检测外,浙江每天还有相当数量的主动核酸检测和其他人群检测,至今没有发现传染来源不明的本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目前的传播风险低。

目前浙江仍是低风险地区。大家只要进行适当自我防护和保持社交距离,完全可以到商场、餐饮、娱乐、休闲等场所开展正常活动和消费,也可以正常出门旅行,但出省旅游前一定要持续关注疫情新闻发布。一旦目的地出现风险等级调整,要及时调整或终止日程,减少感染风险,避免隔离等不必要的麻烦。

目前天气炎热,要不要戴、如何戴口罩,大家还是有些疑惑。尽管目前浙江处于低风险地区,但重点人员如密切接触者医生,监狱、养老院、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以及公交、地铁、出租车、商场等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员,要严格按照防控指挥部要求佩戴口罩。普通老百姓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等情况下是不需要戴口罩;但到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要备口罩,与其他人员无法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时要戴口罩;外出旅游时,在高风险地区或情况不明地区,要持续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特别提醒:出现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或者到医院等特殊场所,必须全程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需要注意以下7点:

1.口罩佩戴前、脱除后应洗手;2.佩戴口罩时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3.佩戴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外侧,应通过摘取两端线绳脱去口罩;4.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5.各种对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无法保证口罩防护有效性;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7.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如出现胸闷、头晕、气急等情况,应立即到最近的空旷地或室外,马上摘除口罩。

提问:从专家的角度看当前疫情形势如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省疾控中心有哪些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对当前疫情形势的判断:

全球疫情蔓延,严重流行态势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按照全球平均累积发病率判断,当前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早期阶段,病毒演变、疫苗研发还有不确定性;自然免疫不仅代价大,也需要较长时间,预计今年秋冬季全球疫情将呈高流行态势,疫情防控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实现阻断目标,个别地区存在散发病例与小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过年以后陆陆续续在黑龙江、吉林、北京,近期在新疆乌鲁木齐、大连等局部地区都出现了聚集性疫情,但是由于应对有力,措施有效,未造成全国大范围扩散。证明只要坚持目前防控策略,我国疫情将维持低水平可控态势。

境外输入风险难以避免,境内快速传播条件如隐匿传染源持续存在,难以彻底清除,冬春季病毒繁殖活跃,复工复产复学后,人群感染率低,普遍易感等,防控复杂性和难度增加,不排除浙江也会出现不明来源的本地病例,甚至非家庭聚集性的疫情,甚至是社区传播的情况。

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

加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工作,积极当好卫生行政部门参谋,针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发生形式,分级研究制定处置措施,完善应急预案,明确重点工作,提前做好防范;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对方案,(如医疗资源、检测能力、隔离场所等)在各种情况之下的需求,按照底线思维思考紧急状态下工作机制和模式。

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努力实现“力求不发生,力争早发现,确保不流行”的防控目标,制定各类技术方案,完善各类型情况下的应对准备和措施,努力在早期就及时发现和扑灭疫情,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蔓延。

持续开展并不断规范各类监测:在医疗机构里开展病例的发现、监测、报告等等监测;重点场所,比如说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监狱等开展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健康码”查验、温度检测等,等等监测。公共场所、码头、机场等也开展各类开放场所的公共卫生的体温“健康码”监测。社区层面,外来人员和人员流动的监测。环境和从业人员,包括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以及海鲜冷冻食品生产仓储、配送企业和进口食品监测等等各项监测工作。

继续做好科学研究,对新病例的基因测序、病毒分离培养、严密监控病毒变异等情况。

继续做好开展疫苗的研发工作和接种准备工作。

做好开展大规模人群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和技术储备,包括人员的培训等。

加强应急培训与演练,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应对能力水平。

开展大众的宣传教育,普及新冠肺炎知识。特别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公众个人的防护指导,减少接触机会,做好个人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