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扶贫 > 考核评估 > 绩效评价
义乌市共同富裕工作情况总结

发布时间:2021-11-02 16:0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低收入家庭3928户5255人(低保家庭2947户3855人,低保边缘家庭764户1182人,特困家庭217户218人)。最低生活保障金在金华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低保标准从2020年每人每年10800元提高到2021年的11400元,增幅为5.6%;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由2020年的360元提高到380元,增幅为5.6%。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19元。今年一季度,我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43元,同比增加1474元,增幅为34.5%。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工作标准。一是加强自身问题的发现和整改。去年,我市自行组织扶贫检查7次,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台账资料不健全、结对帮扶信息不完善等方面,通过多次督促检查,镇(街)扶贫工作开展正规有序。二是高度重视上级检查问题的整改落实。去年,上级对我市扶贫工作进行多次巡察检查,尽管总体情况良好,但我们也深刻反思存在的不足,尤其是金华市扶贫办下发《落实市委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后,我市立即召集相关部门、镇(街)召开低收入帮扶工作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对提到的所有问题,都举一反三,对照整改,确保问题归零。

(二)不断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和攻坚工作体系。去年,我市成立市级、镇(街)两级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形成以扶贫办统筹、镇街抓落实、村级党组织及村民委员会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将扶贫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年度考核,从日常表格报送到各级检查情况,都进行赋分考核。今年,按照省、市扶贫办要求,我们已经成立了由民政、教育、医保等八个部门组成的共同富裕专班,定期召集会议,共同推进低收入农户帮促工作。

(三)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清零。坚持年家庭人均收入低保标准线以下问题月度摸排,符合低收入条件的人员由民政纳入低收入家庭体系,实施动态清零,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农村危房常态化长效治理改造机制,落实危房排查网格化管理,做到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开通低收入家庭补充医疗政策性保险,已完成理赔1945人,9155人次,共赔付金额59.28万元。加强教育保障,去年共资助学生7897人,发放资金859.8197万元,排查未发现本地低收入家庭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众饮用水、用电安全保障工作,落实每月5吨水、15度电免费优惠政策。

(四)落实帮扶举措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一是全省率先探索无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幸福增收。通过社会力量及慈善募集设立幸福增收岗慈善基金,让低收入家庭无劳动能力人员虚拟就业形式的工作,幸福增收岗工资每人每月300 元按月固定发放,去年以来发放幸福增收岗3003人共计90.09 万元。二是提供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针对劳动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开发村居保洁、保绿等低强度工作。截至目前开发了245个公益性岗位,43名低收入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三是举办困难群众(低收入家庭人员)专场招聘会。去年组织国企、规上企业、福利企业共计30余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300余个。四是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工作。已安排全市7856名党政机关、国企和村级干部结对3928户低收入家庭,实现“村村有部门、户户有干部、月月有走访”。

(五)全面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2020年,我市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消薄”攻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吹响“消薄”攻坚提升三年行动的号角。去年底,全市442个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210个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占总村数的47.5%,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六)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做好帮扶政策和制度衔接。严格按照现有的政策标准,将低收入户应当享有的各项福利落实到位。坚持每月排查、工作专班例会、不定期检查抽查等工作机制。二是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编制农业生产力布局规划,制定《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指导性意见》,以集成“美丽田园”创建为载体,将农业“标准地”从准入门槛向生产全过程管理方向推进。目前,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项目356个9.1万亩,粮食生产面积增加1.17万亩,带动农户2500多户。该项工作得到省委书记袁家军、省长郑栅洁的批示肯定。三是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义乌标准。围绕“10大体系、40项指标、8大应用场景、20项标准”框架体系,全面总结提炼义乌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成果,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规范标准,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便利。四是全方位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已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225个,现代化和美乡村示范村15个,省示范乡镇5个,省特色精品村19个。全力实施国企结对十条精品线串联升级,累计完成“三色线”划线192公里、精品线标牌设置252块。60个村开展农村有机更新试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物业收入。五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全力推进粮食生猪保供,今年已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面积2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面积7460亩,新整出耕地预计能种早稻约6600亩;一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11.33万头,同比增长356.21%,生猪出栏2.69万头,同比增长51.38 %。培育电商专业村169个、电商镇13个,建设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1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