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公开 > 金融办 > 规划计划
  • 信息索引号:

    12330782597220937D/2021-369398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市金融办

  • 成文日期:

    2021-03-03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金融办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21-03-03 12:2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金融办紧紧围绕中央“六稳、六保”要求和省市各级工作部署,以三个专班作战状态贯穿全年,连续攻坚克难,抢当“重要窗口”模范生。全年实现两个月“零利息”惠及市场主超3万家,降息突破10亿;存贷款达7288.1亿,增速20.36%,相关工作多次受到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和省市领导批示肯定,“金融服务六套组合拳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获评全省三季度争先创优行动“最佳实践”。

(一)围绕全市工作指向,以拼抢的状态干实“三个专班”

1.围绕“稳企降本”抢干“三服务专班”。2月19日成立“金融三服务专班”,疫情之初组织金融系统抗疫,保障调配防疫物资,共计调配口罩17250个、手套7000副、体温枪136支、消毒液400升。而后针对疫情下企业普遍面临的金融问题,提出“政银共担”方式协助市委市政府出台四条意见两个月“零利息”,同时在又在六条意见中落实市里“三个一点”想法,形成重点企业版的两个月“零利息”。目前四条意见两个月“零利息”惠及主体3.15万个,面上降息10.35亿,六条意见政银企“三个一点”累计为482家“保企方舟”名单企业减负1.2亿元。发挥“转贷通”稳企降本作用,全年累计为635家企业转贷877笔166.1亿,节约转贷成本近1.7亿。在全国率先开展银行“无费城市”建设,全面梳理账户业务、跨境结算、中介服务、信贷业务、平台费用5大类银行收费项目,建立“无费清单”。目前已推出16项银行“无费清单”,惠及企业1275个,实现费用减免、汇率优惠总额1.02亿元。

2.围绕“争先创优”抢干“金融专班”。5月6日成立“金融专班”,面对存贷款“25天新增550亿”的艰巨任务,迅速建立“1个专班+7个专项小组”作战体系,形成存贷款进度日通报、工作问题周会商、银行赛马月考评机制。建立重大项目银企对接机制,对全市244项新建续建重点项目、113项前期计划项目清单,逐个梳理明确投放目标、进度,形成投放作战图每日插旗销号,推动各银行带项目跑授信,协调规模、准入、审批等具体投放问题60余个。经过连续奋战,半年度(5月末)全市存贷款达7034.8亿元,在平均每个月正常增长90个亿的情况下,单月新增近500亿,同比增速20.8%。全年(11月末)扛住信贷下行压力,存贷款7288.1亿,比年初新增1119.3亿,增速20.36%。

3.围绕“自贸改革”抢干“资金自由专班”。11月4日成立“资金自由专班”,系统谋划出台《自贸区金融自由化便利化改革方案》和顶层设计,逐项对标落实。工农中建落地浙江自贸区扩区后全省首批自贸区支行,完成首笔NRA不落地结汇业务,完成稠州等4家银行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上线测试工作;创新推出“市场采购+保税转口”委托方收结汇模式和“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直联结汇模式。与澳门、香港、新加坡等境外银行开展风险参贷、跨境参融通等自贸区业务,推动市政府与工银澳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年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185.9亿,同比增长115%,其中“一带一路”沿线业务为同期的2.5倍。创新推出关贸E贷、出口微贷、进口贷2.0、出口信保融资等产品,惠及商贸主体800余家,投放17.8亿元。

(二)聚焦企业堵点痛点,用靶向攻坚的理念抢出“三个首创”

1.首创担保全领域扩面。针对疫情下企业普遍存在的“缺抵押担保、得不到资金、现金流紧缺”问题,大胆改革政策性担保业务,打破原先只为工业、农业、教育行业担保的禁锢,向进出口、物流、电商、建筑、医疗、市场经营户等12个行业领域扩面,同时连续推出贸义贷、助业贷、数字产业贷等创新产品,依托担保数字化转型,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求。截至目前,政策性担保在保余额18.5亿,比年初实现翻番,稳定产值334亿元,税收5.14亿元,担保费率从1.2%降低至0.8%。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各提供1亿元政策性担保,保障重点招引项目在义落地生根。

2.首创金融服务三下沉。针对金融问题占到“三服务”中企业提出问题70%以上的实际,在三服务办的领导部署下,年初即在一批重点企业召开三服务现场会。解决单个企业问题同时我们推动服务阵地化、体系化,在苏溪建立了全省首个镇街金融“三服务”站,让金融服务“阵地下沉、力量下沉、资源下沉”,解决镇街基层金融服务功能单一、资源不足、体系欠缺等问题,形成“镇街、部门、银行、企业”联动的金融“三服务”体系。目前全市14个镇街均已成立金融“三服务”站,派驻金融专员和驻企服务员244个,收集金融问题3458个,已解决3208个,落地新增贷款103.2亿,降息9850万。金融“三服务”工作入选省“三服务”十个好典型。

3.首创企业帮扶全链条。针对疫情造成产业链梗堵受损的局面,从原先单个企业帮扶转为链条式帮扶,围绕行业核心企业制定“一企一策”链式帮扶方案,帮助整个行业快速复苏、集体发展。目前已召开重点企业协调会362个,稳定信贷规模816.4亿元,解封转贷32起,解除失信20家次,拆解担保链42家次,新增贷款50.71亿,缓解流动性91.55亿。同时,对“保企方舟”企业落实“稳岗贷”业务,银行按企业缴纳社保员工数人均5万的额度,给予新增流动性贷款,目前已累计为142家优质企业发放稳岗贷13.4亿元,稳定员工近2.7万人。

(三)紧盯发展环境营造,以两个样板为目标做实“三个体系”

1.做实资本市场培育体系。实施上市“增十”计划,全年新增股份制公司37家、挂牌企业100家,分别完成年度工作任务206%、555%,上市公司共发行55.5亿元债券。推动企业加快上市进度,真爱美家已于2021年1月过会,预计2021年4月在深交所中小板首发上市。公布新一批次32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名单,构建上市行政事项办理绿色通道,积极协调解决上市过程中涉税务、环保、海关等行政问题20余个。扩大直接融资,积极鼓励企业多主体、多品类直接发债,2020年发债融资规模248.1亿元。支持国资企业发行海外美元债、私募公司债,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2.做实一网通享应用体系。深化信用一网通享建设,开展评分办法修订,形成覆盖五类主体的五维信用评价。落地信用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事前实现信用承诺审批,35个部门已累计开展信用承诺38.8万次,简化审批22.6万人次。事中打造信用监管闭环,12分制信用监管体系已在3143个监管事项中部署实施。事后实施信用奖惩应用,带动信用在市场、社会、民生等领域应用,全年开展信用核查806万次,实施联合奖惩30余万人次。信用应用方面,推出“信用+金融”系列产品,累计为2.8万主体发放贷款113.8亿元。将信用嵌入公积金贷款,根据信用分最高可上浮30万元。对疫情期间参与抗疫的4.6万医护人员、志愿者进行信用加分,弘扬社会正能量。

3.做实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成金融安全中心,初步具备数据采集、过滤处理、可视化展示、指标预警等功能,累计采集涉及21类主体334个报送机构的6000余万条数据,预警风险机构100余家,提前处置21家,涉及金额15.5亿元。引导我市5家P2P及疑似机构开展清退工作,1家公安机关已立案,2家正在清退中,2家已清退完毕。联合银保监组、公安局对省外3家P2P分支机构开展清退,目前3家已销号。开展各种类型防范金融风险宣传活动100余场次,受惠群众6.8万余人。加大非法集资和恶意逃废债打击力度,全年非法集资案件立案27起,涉及人数5000余人,涉案金额5.8亿元。收集逃废债线索21条,约谈40余家企业,涉及金额17亿元。

二、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改革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随着大量历史问题出清,我们的工作主线将从保稳定、抓帮扶,转变到谋改革、促发展,我们将围绕“两个样板”建设,以自贸区建设为核心,加强系统集成、数字赋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高标准推进自贸区金改。一是加快资金自由改革,积极推进本外币合一账户、NRA不落地结汇、新型易货贸易、离岸无障碍结算、跨境人民币业务、外商贷款等自贸区重点金改项目,打造自贸区金改义乌样板。二是扩大金融开放,落地合格境外合伙人(QFLP)、本外币双向资金池等投融资业务。谋划建设澳门(义乌)金融合作示范区,探索境外地区境内金融飞地合作模式下资金自由通路搭建、业态发展和监管体系。三是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针对离岸贸易、保税加工、跨境电商、供应链综合服务等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制定政策对创新项目给予配套资源倾斜。

(二)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增强镇街金融“三服务”站能力,将企业帮扶职能进一步向基层下沉,通过基层与银行联动,解决大多数“一线”问题,重点问题提交市级帮扶。二是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围绕企业初创萌芽、成长提升、成熟腾飞、问题处置等环节创新金融产品,制定义乌“零门槛”创业、“零成本”起步的金融服务指南。三是建立重点项目“一企一档”,围绕全市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打造“项目池”和“资金池”对接平台,为项目提供启动、建设、运营等全链条资金保障。

(三)提升金融业态集聚能级。一是加快自贸区金融业发展,围绕经济创新转型和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外资银行、国际结算、商业保理、金融科技等金融业态,打造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高地。二是推动银行机构设立专营服务于自贸区的特色支行,按照“一行一策”的理念,有重点的针对自贸区新业态新模式开展业务创新,支持自贸区产业发展。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审批、外汇结算、利率定价、自贸改革等权限,针对性解决审批链条、服务时效等问题,提升区内银行展业能力。

(四)加快落实“上市增十”计划。一是加速企业股改上市进程,按照“民企一批、国企一批、招引一批”的思路,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力争新增上市、报会企业各1家。二是夯实上市后备基础。挖掘一批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以及进出口、跨境电商等我市特色行业企业股改,公布新一批次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全年新增股份制公司、挂牌企业各18家以上。三是优化上市服务。完善上市挂牌工作联动机制,快速响应企业股改挂牌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推进金融顾问制度,制定上市后备企业个性化服务清单。引进专业机构搭建上市服务平台,全年举办各类上市沙龙活动20场以上。

(五)深化政策性担保改革。一是加强数字赋能,开展政策性担保批量化、线上化业务,建立基于企业大数据的担保风控模型,提升担保审批效率。二是增加担保受益范围,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对担保对象扩面,力争2021年全年在保余额25亿以上,在保客户500户以上,积极发展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三农等业务,优化担保业务结构。三是针对性开展产品创新,落地“自贸区企业入区即保”、“账户冻结应急贷款”等专项产品,协助解决现实维稳与发展问题。

(六)强化地方金融监管。一是加强与上级部门汇报沟通,逐条落实省金融监管条例要求,从体系建设、人员编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强监管、化风险。二是统筹发展地方金融组织,推动小贷、典当、担保等机构加快新旧交替,开展业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水”。三是完善集信息归集、风险评估、自动预警、问题派单等功能为一体的金融安全中心,实现地方金融主体数据归集、问题派单常态化运用。四是围绕重点领域化风险,加快存量不良贷款处置,结合低效用地整治,有效盘活土地和信贷资源。加大对资产包涉黑涉恶、恶意逃废债打击力度,打造最优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