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7258850531/2021-383119
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综合类
通知
关于征集2021年度义乌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的通知
市经信局
义经信数字经济〔2021〕6 号
2021-05-19
主动公开
有效
发布时间:2021-05-19 15:5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各镇街、各企业:
为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的部署要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未来工厂”引领的新智造企业群体,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市征集“未来工厂”培育企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格条件
申报企业应为在义乌市范围内工商注册,具有企业法人资格,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依法纳税,规范管理,正常经营信用良好的企业。
二、申报方向
1、平台型“聚能工厂”
重点面向平台型企业、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旨在构建具有大规模、分布式、多品种制造能力的组织型制造体系,打造巨量订单的承接能力。
2、冠军型“链主工厂”
围绕省市标志性产业链建设,重点面向“雄鹰企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旨在建设以“链主工厂”为核心的、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支持“链主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产业链企业提供基于技术和产业优势的专业化服务,引育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3、示范型“智能工厂”
以打造智能化标杆为目标,围绕六大“新场景”(详见附件),深化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适用技术。
4、效率型“数字化车间”
推进装备和产线数字化升级,实施计划、制造、品控、仓储等应用系统集成,提高生产效率和柔性制造能力。支持中小企业深入推进“数字化车间”改造,积极嵌入“聚能工厂”生态圈和“链主工厂”配套链,剥离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实施企业整体的“车间化”转型。
三、评价要素
1、“聚能工厂”侧重企业的巨量订单承接能力、制造资源整合能力、智能制造水平、资源共享能力等,以及“聚能工厂”生态圈的建设基础和潜力。
2、“链主工厂”侧重与省市标志性产业链匹配性、企业行业地位和竞争力、面向产业链供应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情况、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赋能和引领性带动性。
3、“智能工厂”主要从工厂层面出发,侧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互联互通、系统集成、融合共享,拓展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
4、“数字化车间”主要是从生产车间出发,侧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部分工序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强化车间内的设备升级与互联互通、车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生产制造过程的可视化管理等。
四、申报程序
1、按照企业自愿申报为原则,请各镇街认真组织,动员企业积极申报。由申报企业填报《义乌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申报表》一式三份(含电子稿)》(附件1),于4月30日之前报送至我局数字经济科。
2、经信局将组织专家顾问团上门开展问诊把脉,并组织项目评审,公布培育企业名单。根据企业项目建设情况,择优推荐省级“未来工厂”申报工作。
3、信息查询、表格下载可登录:义乌市政府门户网—政务公开—部门公开—经信局—公告通知。联系人:郑玲巧,电话:89971965。
附件:1、《义乌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申报表》
2、义乌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汇总表
3、六大“新场景”
义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4月16日
附件1
义乌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申报表
企业名称(盖章) | 法人代表 | ||||
地 址 | 所在区域 | ||||
联系人 | 姓名 | 联系电话(手机) | |||
职务 | 电子邮箱 | ||||
“未来工厂”类别 | □聚能工厂 □链主工厂 □智能工厂 □数字化车间 (请打√选择一项) | ||||
数字化场景 | □数字化设计 □智能化生产 □网络化协同 □共享化制造 □个性化定制 □服务化延伸 (请打√选择一项,可多选) | ||||
所属产业链 | □视觉智能 □生物医药与健康 □智能计算 □集成电路 □网络通信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智能家居 £智能装备 □现代纺织 £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 (请打√选择一项) | ||||
“未来工厂” 建设状态 | □已建成 □在建 | ||||
202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 2020年度利润(万元) | ||||
“未来工厂”建设 主要内容 | |||||
“未来工厂”建设 成效 | |||||
所属镇街意见 |
公章: 年 月 日 |
附件2
义乌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汇总表
所属镇街(盖章):
序号 | 企业名称 | “未来工厂”类别 | 所属产业链 | 建设状态 | 联系人 | 联系方式 |
附件3
六大“新场景”
重点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持续深化制造业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数字化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
1.数字化设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节能节材、新材料应用等重点环节,推广数字化设计工具,构建标准素材库,发展个性化设计、网络化交互设计、系统仿真等模式应用。
2.智能化生产。推动生产过程“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管理,优化要素管理,实现生产设备、产线、车间及工厂智能化运作,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3.网络化协同。建设面向供应链的网络化协同系统,促进企业间数据互联和业务互联,发展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服务,促进资源共享、业务优化和产能高效配置。
4.共享化制造。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建立“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发展分包协同生产、融资租赁等业务,加强分散、闲置生产资源的整合集聚、弹性匹配和动态共享。
5.个性化定制。深化客户需求分析、敏捷产品开发设计、柔性智能生产、精准交付服务等应用,建设大批量个性化定制平台和小批量个性化制造系统,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
6.服务化延伸。开展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设备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业务,推动企业从原有制造业务向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从单纯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模式发展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