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20年社会消费市场情况简析

发布时间:2021-05-06 15:08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20年,我市消费市场经受疫情考验,全市通过“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下滑态势,但降幅逐月收窄,市场在全面复苏道路上砥砺前行。

一、总体情况

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3亿元,同比下降2.8%,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10.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8.2%,增速同比下滑10.9个百分点。

从限额以上单位季度发展态势来看,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呈“N”型发展态势。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消费品市场出现大幅下降,一季度全市社零下降14.2%,其中限上社零下降27%。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特别是5月起消费专班各项政策的强力推进,市场复苏明显。上半年全市社零下降3.9%,其中,限上社零下降9.6%。进入下半年,全市消费品市场复苏迹象明显,总体呈逐月回升态势。特别是四季度,当月社零扭负转正。三季度和四季度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分别为-13.5%和-8.2%。分上下半年来看,上半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0%,下半年同比增长-7.1%,增速总体呈现稳步回升态势。以我市某大型百货商场为例,2020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6.3%,下半年经营形势较好,同期相比增长6.2%,全年总体比上年小幅下滑。

分行业看,2020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权重占比达94%的零售业同比仅下降3.9%,但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下降30.6%和19.9%(下拉0.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拖累了社会消费。批发业下降52.8%,下拉4.2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特点

(一)吃穿住行呈两升两降态势

面对疫情的冲击,我市居民消费需求发生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居民对“吃”、“住”类商品消费需求基本稳定;而对“穿”、 “行”等商品消费需求却出现较大回落。

1.“吃”类商品消费增长稳定。2020年,实现限额以上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26.3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消费实增长较快,分别增长70.0%和87.7%,剔除不可以因素,分别增长10.8%和12.9%。全市各主要超市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住”类商品消费增长有力。受城市有机更新力度加大以及我市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消费利好等因素影响,尤其是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工作,加快了全市商品房的交付。具体表现在住房相关商品消费上,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消费同比增长17.2%,高于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5.4个百分点;家具类商品消费同比增长4.5%,高于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2.7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消费同比增长7.8%,高于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6个百分点。

3.“穿”类商品消费下降明显。2020年,实现限额以上服装类商品消费零售额15.7亿元,同比下降10.7%,低于限额以上吃穿用类商品零售平均增速17.5个百分点;奢侈品消费低迷,金银珠宝类商品消费下降11.0%,连续两年同期出现下滑,低于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

4.“行”类商品消费略显低迷。受到疫情冲击,全市汽车消费在年后受到重创,消费促进政策出台后,情势有所缓解。2020年,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消费同比下降7.7%,比上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是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下滑的重要原因。但是,汽车消费的实际成效要好于名义增速,从销售额角度看,全年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2.3%,增速同比加快9.1个百分点。

(二)新兴业态有力支撑。在居民消费途径和方式变化下,新兴业态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市场形成有力支撑。从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看,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3.5%。但因占比不足一成,拉动效应不够明显。

(三)疫情防控形势趋稳,餐饮消费大幅回升。在境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居民恐疫心理渐消的背景下,餐饮市场氛围逐渐好转,婚庆消费、亲朋聚餐、商务接待等餐饮消费增多,虽全年累计下降19.9%,但是比上半年大幅回升28.9个百分点,其中8、9月份同比分别增长3.1%和3.0%。

(四)国际油价低位徘徊,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下降明显。从企业调研情况看,虽受一季度物流停滞及新能源汽车较快增长影响,但上半年成品油销售量仍呈较好的逐步恢复态势,相比去年同期微降。但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长期保持低位以及上年同期较高等因素影响,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23.6%,降幅比上半年扩大3.2个百分点。

三、当前消费领域值得关注的几大问题

面对疫情冲击,居民消费受到较大的抑制,尤其是居家期间,大型聚会被取消,餐饮住宿消费被严控,居民出行等部分消费需求被严重抑制。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出口导向的我市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消费下滑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与此同时,我市实体零售业的转型升级困难较大、网络零售增速出现放缓等矛盾比较突出。

(一)实体零售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由于疫情期间,大型超市承担居民的生活保障,销售比较正常,主要是大型商场零售出现下滑。2020年,我市某大型商场新开业的伊美店被迫关门停业,最严重的时候整体销售额下滑三成。传统零售行业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下,居民消费受到冲击,实体店铺经营模式转型缓慢,销售下滑。

(二)汽车消费市场表现不佳。从社会消费品结构情况看,我市汽车类零售额占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约为68.5%,是最大的单品消费类商品。从汽车消费趋势情况看,今年我市汽车零售额下降7.7%,疫情期间最大回落幅度高达21.5个百分点,零售额下降企业占全部汽车销售企业的64.7%。我市消费结构过度依赖于汽车消费市场,汽车消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影响也明显大于金华和全省。

(三)消费结构不理想。一方面是限额以上消费权重不合理。我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中,汽车零售额占比一家独大(占比达到68.5%)而金华全市汽车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比重仅47%左右,全省占比则更低。我市汽车消费已经基本决定了限额以上社零消费的走势。家具、家电等商品权重太低,消费的趋势几乎无法对全社会消费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占全社会比重过低。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限额以上单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比又非常低,还不到20%。

(四)电商零售占比过低。目前,我市快递业务量名列全国前茅,今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全国城市排名第二,仅次于广州,但是限额以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网络零售额占比仅为9.4%;限上电商企业数占全部限上批发零售单位数不到一成,没有很好体现电商大市的特点。

四、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已基本恢复正常发展阶段,面对国际经济的重度衰退,义乌社会消费对义乌经济的作用愈加明显。

(一)加强对“三新”经济尤其是电子商务产业的统计监测工作。我市“三新”经济较为活跃,义乌在全国电子商务百强县排名中名列前茅,商网指数和电商发展指数都较高。疫情影响下,三新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地方经济复苏。在电商统计改革的背景下,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达限电子商务企业的培育和摸排,有效促进电子商务企业月度新增入库,切实做好增量补充。

(二)加强对商贸四大行业发展的统筹推进。当前,我市消费市场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消费市场快速的企稳回升,有关主管部门要关注和研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主管部门尤其是要重视家具,家电等各个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进一步优化行业结构。同时密切结合复工复产的进程,有效推动行业发展。除关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结合我市市场大市的优势,还更应关注批发业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等GDP核算细项指标,加强对整体行业发展情况的监测和统筹,对症下药,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补齐短板,提升我市商贸业和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及时关注和跟踪国家长短期政策的影响。2020年,我市积极采取各种政策促进经济正常运行,从上半年来看,我市促消费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限额以上社零增速从最低的-27%回升到了-8.2%。这一轮刺激消费政策短期内对我市将有较大促进作用,但长远上刺激效果并不乐观。但是由于我市居民收入一直较高,居民消费的潜力还是比较深厚。建议各相关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对我市商贸业的影响,借势借力,因地制宜制订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我市消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