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6 15:3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从1982年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市场经历了六次易址、十次扩建、五代跃迁,成为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认定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40年的艰苦奋斗,40年的砥砺前行,使义乌市场的形态从区域买卖,到买卖全国货,再到买全球货、卖全球货。40年来,义乌市场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起来听听几代义乌市场建设者、经营户和见证者的历史回响。
第一代市场 市场名片:马路市场
1982年9月5日,义乌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场址在湖清门,俗称湖清门市场、马路市场,面积4252平方米,摊位705个,经营户800多户。当年年底,市场摊位增加到1050个,经营商品2100多种,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980万元。
讲述者:“壹号摊主”冯爱倩,女,1940年出生,义乌佛堂镇竹园人。
义乌初代市场位于原先的稠城镇湖清门街头,市场设施简陋,就是在街头两侧搭起一个个上可遮雨、下可摆摊的货位。起初,都是流动摊点,还有大量提着篮子做买卖的。后来,增添了291个水泥板货位、240个木板架货位。当时的运输主要靠扁担挑,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
马路市场虽然小了点,但很热闹,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周边的农民也都进城来了。摆的摊位一直延伸到义乌县委大院门口,销售产品多达上千种。我幸运地成了义乌取得0001号许可证的小商贩,领到的也是义乌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营业执照。有了小商品市场后,那些和我一样挑着担子游走在街巷之间的义乌小商人,不仅从此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而且再也不用因为怕被人驱赶而东躲西藏了。
那时候做生意,什么货好卖就卖什么,哪里的货好就到哪里进。我去得最多的是温州,进指甲刀,去的次数多了,竟然学会了晦涩难懂的温州话。后来,我发现电珠很好卖,于是做电珠生意。我还卖过纽扣、鞋带、别针等商品。因为市场货物品种多、价格低、服务好,安全又有保障,知名度很快提高,迅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来义乌,产品辐射南到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畔,甚至跨境进入尼泊尔和缅甸。“世界的义乌”这句话,或许从那时起就有了出处。
第二代市场
市场名片:摊位市场
1984年12月6日,位于新马路的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余个,俗称新马路市场、摊位市场。这一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方针,掀起经商办厂的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市场经营品种达2740余个。当年的市场成交额达2321万元。
讲述者:龚辉潮,男,1957年出生,义乌福田街道人,现为义乌市顺辉拉链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马路市场全部采用水泥地面,水泥板固定摊位,钢架玻璃瓦,排列有序。市场中心建成四层服务大楼,配有工商所、税收稽征组、银行分理处、个体劳协、寄存和饮食服务、招待所、问讯广播室、民警值勤室、治安委员会等服务设施和机构。第二代市场实现了由马路市场向“以场为市”的转变,可以说是腾笼换鸟的转变。
在温州乐清,曾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服装市场,但随着义乌新马路市场的兴起,经商农民纷纷迁巢义乌。曾有一名温州干部做过一个统计,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在温州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个体户,后来有一半以上的人来到了义乌。
“凹地效应”的形成,使市场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刚开业不久的新马路市场马上显得太小了。1985年初,工商部门不得不动用预备用地架起300个临时摊位,来缓解摊位的供求矛盾,接着又在部分地块的两排棚架间加摊。
二代市场北靠铁路,东西为楼房,人流车流三面受困,仅有南面一条主要通道,外围的新马路宽不过10米,进出市场的大多使用人力三轮车。当时为市场服务的天目山牌三轮车就有280多辆,每天上市交易人员达1.3万~1.6万人次,市场经营户的自行车都没地方停,市场出入口更是拥挤不堪,这从侧面也体现了当时义乌市场的繁荣兴旺。1985年年底,第二代市场摊位总数已达到2847个。
第三代市场
市场名片:棚架市场
1986年9月,位于城中路和篁园路口的第三代市场建成。市场采用车站月台式“Y”形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棚架,石棉钢瓦盖顶,占地面积43553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4096个,临时摊位1387个,其中设有服装摊位1370个,经营品种3000多种,俗称城中路市场、棚架市场。年成交额首破亿元,达1.0029亿元。
讲述者:龚品忠,男,1969年出生,义乌稠江街道人,现为华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放下“铁饭碗”,跟亲戚到小商品市场做生意。最初经营海绵垫肩,后来经营工艺镜框。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与新马路市场相比,场地更加宽敞,设施更加齐全,入驻客商更多,市场交易更加活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
当时,市场内一半面积经营服装,另一半批零小百货、围巾、鞋类和毛线等。后来,市场又往东、西两面扩张,在现在的篁园路上搭起简易棚,设立近600个摊位经营袜子,不久又增设了约1000个袜子摊位。
经过两次扩建,到1990年年底,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0亿元,居全国十大专业市场榜首。1992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把义乌小商品市场命名为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始成为中国市场的一面旗帜。
第四代市场
市场名片:室内市场
1990年,义乌市政府决定兴办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次年1月破土动工,1992年2月13日试营业。篁园市场是义乌首个大型室内市场,拥有1.5万余个摊位,经营日用百货、针棉、线带、鞋类、纽扣、眼镜等大类商品。当年市场成交额达20.54亿元。1994年,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讲述者:俞巧仙,女,义乌城西街道蒋母塘村人,现为浙江森宇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森山铁皮枫斗创始人。
篁园市场的建设,采取集资建场办法,其中一期市场7710户集资1542万元、二期市场5989户集资1197.8万元。开业第一年,成交额就达20.54亿元,第二年翻番,到1994年猛增至102.1亿元,1995年达到152亿元。
当时,我在市场做副食品生意,货是从广州进的。我频繁穿梭于义乌和广州之间,生意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94年,我在义乌市场里已经小有名气了,当时义乌汽车站1000平方米的候车室几乎成了我的货仓。1995年,我走上品牌产品的代理之路。随着义乌市场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像潮水一样涌来。
1995年11月,拥有9000多个摊位的宾王市场建成开业,专门经营服装、副食品等。从这一年开始,义乌每年举办一次小商品博览会,在国内开了专门为专业市场办博览会的先河。那时,义乌市场硬件和软件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营环境脱胎换骨,管理更趋规范化。
第五代市场
市场名片:世界超市
义乌第五代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俗称福田市场,于2001年10月动工兴建,市场规划面积32.4平方公里。2002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投用,工艺、饰品、玩具和花类等4大行业的1万余户商户入驻经营。
2004年10月和2005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三区市场先后开业,五金、电子、钟表、电器、箱包、雨具、文化用品、文体用品、化妆品、眼镜等10大行业入场经营。
2008年10月,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市场建筑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市场投用,袜类、日用百货、手套、帽类、针棉、鞋类、线带等14大行业1.9万多户经营户顺利搬入经营。
2011年5月5日,义乌国际商贸区五区市场投用,主营床上用品、发制品、针纺品、婚庆用品、针织原材料、酒店用品、汽车配件、宠物用品等,并专设网商服务区。其中,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位于五区一楼,经营面积达10万平方米,销售渠道遍布全国各地并转口至海外。
讲述者:翁荣弟,男,1968年出生,现为浙江浪莎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是做袜子生意的,起初是去广东贩袜子到义乌来卖,后来开了一家袜厂自己生产。短短10年间,“浪莎”创造了业内的10个第一,夺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以及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袜王”。
义乌市场是世界小商品的中心和源头。随着国际商贸城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义乌市场的品牌越来越响亮。如今,作为义乌的标志,经营面积640余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拥有商位7.5万余个、供应商21万家,汇集了26个大类、210多万种单品,商品辐射2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在国际商贸城每个店铺停留3分钟,按每天营业8小时计算,逛完这里需要一年半时间。这里是全国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共享平台,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第六代市场
市场名片:数字市场
新一代市场如何迭代?即将亮相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东新能源市场和将开工建设的全球数贸中心,都是义乌第六代市场的标志性项目。
二区东市场位于商城大道与福田路交叉口,是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市场。市场建筑面积约13.1万平方米,一楼、二楼共有商铺490余间,地下两层与地上4~5层均为停车区域。
相较于第五代市场的摊位设置,二区东市场摊位面积大了不少,16~60平方米不等,其中以20~30平方米居多,这将有利于商户更好地展示多元化的产品,给个性化装修提供更多选择。二区东市场已植入一系列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数字化市场体系,如借助AI摄像头、互动屏等智能设备提供AI互动等智能化服务,借助小程序、依托场内各触点盘活线下数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市场数字化服务水平。
义乌全球数字自贸中心位于国际商贸城五区东,项目用地面积587亩,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项目主要包括规划建设中央贸易区、科工贸一体化、人才公寓、生活商业配套及科创研发楼等,集聚研发设计、品牌孵化、时尚智造、展示贸易、网红直播、贸易服务、办公生活等功能业态,将打造科工贸一体的“未来市场”。
讲述者:何建农,男,1960年出生,现为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义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未来的第六代市场会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很多人都很感兴趣。2019年8月26日,义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首次官宣,义乌将发展以新型进口市场为标志核心、线上线下数字化联动、全球化布局、货通天下的第六代市场,让全球商人依托义乌自贸特区平台,便利自由开展全球贸易。
义乌第六代市场将是一个数字市场电商高地,是义乌从世界超市向电商之都的升级。这个新市场不是一个具象化的市场,而是市场转型升级“场景形态”的系统集成,以新型进口市场和国际商贸城六区市场为核心标志,实现“出口进口转口”一体化打通;线上线下复合、“云网端”数字联动;推动标准进市场、设计进市场,向价值链高端拓展;集成“市场+制造”,强化实体经济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2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文中指出,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所以我认为,义乌第六代市场规划建设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