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1 13:4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为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年轻干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推进新发展的能力,鼓励和培育一支“政治素质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治理能力强、作风纪律强”的五强年轻干部队伍,我镇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年轻干部制定成长方案、搭建交流平台,并特开辟【党建·年轻干部手记】项目专栏,旨在激励年轻干部分享心得、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为义亭共同富裕发展贡献年轻力量。
前言:乡村文化建设是以建设一种包含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为目的而进行的包括健全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建设保障体系等各方面的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可在乡村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经济,文化建设却显得动力不足。近年来,我国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三农”问题,除了想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村民的精神文化“富起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果说整洁优美的村庄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展示,那么乡村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灵魂。近年来,乡村文化事业的载体明显增多,大众文化潮涌向村居,乡村文化的财政投入也大大增加了,乡村文化涵盖面广,内容更丰富。那么下一步的深化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大多数村庄都建立了文化娱乐、运动、阅读等设施,如文化礼堂、健身场所、农家书屋、电视网络等。但经过观察了解不难发现,很多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农家书屋在日常使用率不高,里面的书籍大多老旧落后,健身设施破损不能及时发现并修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安全隐患,有一些村篮球场成了停车场。当然也有一些村因为村内经济、土地、人员等方面的条件不足影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致无法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 下一步除了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首先是场所管理,现在基本村都能做到的是日常开放,但场所内整洁、有序等环境方面问题容易让人忽视,那么可以考虑在日常开放的同时将环境卫生的清理也一并列入工作范畴;其次是设备管理,村内应有专人各项基础设施按不同的周期做好检查,并做好记录,以便最快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进行修缮;此外还有使用规范和运行制度,各村可结合本村实际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避免产生设施利用率低,功能异化等现象。 二、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村民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比较注重现代文化的注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流, 但因教育资源、就业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年轻人大多在城市,村内主要是中老年人群体,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操作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有老年人可能无法用普通话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鉴于此,乡村文化建设应坚持文化大众化方向,培植多元的农村小康文化主体,以文化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有效的文化形式,从服务手段上努力保障农民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居应结合传统和新型的文化活动形式,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包括“送戏下乡”、各类知识大讲堂、广场舞、村级老年大学、体育活动、下棋等;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提早做一些调查,选取村民接受度高,符合当前社会主要基调的,避免出现台上热情满满,台下人员寥寥的情况;再者,日常的文化宣传也应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用广播、方言宣讲等形式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 三、文化产业的挖掘和发展 现在我镇农村文化建设有闪耀的亮点,如缸窑村的古窑文化、陇头朱村美丽乡村建设、西楼村的红糖基地等,这些都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和基础。每个村都会有自己的村史和特有的文化,如有榨糖历史的也不仅是西楼村;义亭一些村的古建筑也可以成为靓丽的风景线;桑葚、葡萄等农业种植基地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为村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除此之外,个人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农村实际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并走向市场。现在很多农村的文化产业时间短,内容单薄,如水果采摘、稻香园等季节性特点强,那么可以发动村民积极加入建设行列,形成一定规模,并将当地的饮食文化、手工艺等特色结合,破除单一的活动形式;同时考虑将各村文化产业结合,让义亭农村的产业文化在时间上也具有连续性,让前来消费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来脑海中都能有明确的“玩乐”地图。因此,下一步就挖掘村内特色文化,对其进行保护和发扬,并将有相同主题的村建立起属于义亭的公共文化网络,同时建立复制的文化产业也是发展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