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浙江义乌:“以外管外”管好国际社区

发布时间:2022-06-20 09:1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6月1日下午,也门姑娘丽娜受邀参加浙江义乌市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端午节活动。活动中,她和10多名外籍居民跟着义乌大妈包粽子,其乐融融。活动结束前,丽娜和几名外籍邻居相约下次到社区核酸检测点当志愿者。

18岁的丽娜在义乌生活学习了5年,能说一口流利中文。她说,这归功于鸡鸣山社区大党委开办的“孔子学院”。三年前,她特地租住到鸡鸣山社区,就是为了能就近上课。

让丽娜自豪的是,她上的“孔子学院”课程费,是自己平时参加党群志愿活动的积分兑换得来的。“我参加志愿服务,既能帮助他人,又能为我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丽娜已经收到了浙江海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9月就要入学。

义乌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每年有超过50万人次境外客商来义采购“淘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多方诉求交织、多元文化交融,对城市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近年来,义乌以组织融合带动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治理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统领、多元参与、居民自治的国际社区治理新路子。

近年来,义乌探索实践“以外调外管外”治理机制,吸纳外国客商、外卖小哥等外来人员担任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通过“老外管老外”“老乡带老乡”,让治理不再成为难事。同时,还创设民情议事会,每周五把中外居民聚起来,社区大事和邻里小事都由“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商量着提、商量着办,共同组建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国际社区共治大联盟。

伊朗籍“中国女婿”哈米长居鸡鸣山社区16年,为了反哺社区,放下手头生意干起调解工作,先后调解涉外矛盾107起,帮助市场经营户跨国追回百万元欠款,被居民亲切誉为“国际老娘舅”。

跟哈米一样,来自约旦的穆罕奈德也已在词林社区工作生活20多年。每周他都会前往“奈德之家”,帮助刚来义乌的外国客商租房、招聘等,小到买电话卡,大到申请注册公司,他都乐意帮忙。

这些年,无论是社区核酸检测秩序维护,还是中外客商数百万元的贸易纠纷,这群“洋协管”“洋娘舅”“洋街长”无一不尽心尽力,截至目前,累计有32个国家的770余名外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达5万余小时,获得帮助的中外居民数不胜数。在义乌居住了12年的老外发迪说,“这里就是我的家,社区、房东、邻居都很好,不走了!”

南苑社区大党委已连续5年开展“幸福来敲门”活动,“社区党委—网格—微网格”三级联动,以一张“幸福问卷”,精准定位辖区内400多名韩国人的“急难愁盼”。

当了解到辖区内在义经商的外贸公司遇到了困难后,大党委主动与大党委成员单位外事办进行对接,第一时间开展了“涉外惠商助企”政策宣传专题活动,及时帮助外商解决目前面临的困难。同时,精准对接辖区党建联盟资源,为韩国籍商户开办“舌尖上的南山里”直播活动,引流2万余人,拉动消费超百万元。

今年义乌“421”疫情发生后,社区面临着大量境外韩商流入的防控压力,社区联盟单位韩商会主动组建成立了一支30多人的外籍志愿者队伍,投身社区“党建+微网格”防控工作。封控的日子里,韩国志愿者在社区党员“一对一”的带领下,参与排查信息、发放物资,防疫工作获得了中韩居民的一致理解与配合。

义乌的国际社区,既是现代社区建设的“细胞”,也是现代社区建设的缩影。通过党建统领多元共治,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居民紧密聚合在一起,中外“新义乌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共同构建理想的国际幸福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