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4 17:27
访问次数: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政治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深化之年,也是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关键之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线,以落实普法责任制为抓手,以数智普法改革为牵引,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后陈式”法治村建设为载体,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为目标,认真开展“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扛旗争先,勇毅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广泛开展各类专项普法宣传
1.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广泛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2.认真做好宪法宣传工作。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活动月”集中宣传活动,举办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系列活动,扎实开展宪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家庭、进网络、进“两新”组织、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宣传活动,做好宪法主题的微动漫、微视频征集活动,积极向上参评。
3.深入开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有关法治宣传活动。开展“护航二十大·普法在行动”专项普法行动,围绕法治义乌、平安义乌建设,广泛开展信访、调解等方面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当事人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做好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做好“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加强国防法、国旗法、国徽法宣传。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宣传贯彻实施工作。
4.做好“崇尚法典精神,共筑美好生活”民法典主题宣传活动。针对群众生活生产关注热点,广泛通过以案释法、法治文化作品和活动等工作,多形式、多渠道抓好民法典宣传普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盼,开展针对性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为重点。突出宣传党章党规党纪,加强“两法一条例”学习教育,在“七一”前部署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二、深化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6.组织开展“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围绕“法助共富”专项行动“四大”目标,有序推进“法护平安”四个阶段“四大战役”,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实践方式,不断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继续抓好“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专项行动。
7.大力深化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后陈式”法治村建设。积极做好创建申报工作,全域创建金华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和“后陈式”法治村,到2022年底实现“后陈式”法治村、金华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00%全覆盖。择优创建国家、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推动民主法治村(社区)扩面提质,进一步提升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覆盖率。
8.加强农村法治人才培育。推进农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落实登记管理。建立由传统民间艺人、书画、摄影爱好者等组成的专兼职法治文化队伍。
9.加强数智普法项目建设。根据浙里“数智普法”场景应用平台建设整体方案,结合实际探索实践数字普法项目,有效破解普法现实痛点难点,努力实现普法机制模式新突破。
三、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10.抓好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具有义乌特色的法治文化资源,有效促进法治文化与义乌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市场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结合民间节日、时令风俗、市场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总结提炼义乌精神、良风美俗、家规家训中的法治内涵,让传承优良家风、依法依规办事的法治文化得到广泛弘扬。
11.加强传统普法阵地建设。持续开展义乌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加强对宪法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公园(街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阵地的建设指导,提升法治宣传阵地的建设率、利用率和覆盖率。开展第二批金华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培育工作和第三批义乌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评选命名工作。
12.升级普法宣传矩阵平台。加强“义乌普法”等平台建设,整合一批互动性强、参与度高、效果好的普法资源。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常态化开展互动式、沉浸式普法,优化体验感,更好满足群众法治需求。
四、推动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
13.健全完善社会大普法工作机制。推动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制定发布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并及时向市普法办报告落实情况,初步建成责任明晰、协作顺畅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14.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以案释法发布平台和典型案例库,根据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新居民和农村居民等“八五”普法重点对象的法律需求,筛选发布典型性、多发性、苗头性的案例,开展以案释法典型案例评选工作。
15.持续开展社会大普法“六优”项目培育行动。有效发掘本地普法工作室、公益组织、讲师团、文创企业和产品、普法项目、普法志愿(者)队等优秀项目,积极参报省、市级“六优”项目评选。建立普法志愿队伍及个人备案登记制度,搭建合作沟通平台。
五、部署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
16.制定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发挥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专项行动观测点作用,探索建立公民法治素养标准和评估办法,分类分批有序推进。
17.推进国家公职人员法治素养提升。进一步落实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任前考法等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开展市管干部和公务员年度法律知识考试,进一步完善考试情况反馈通报机制。
18.推进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实施青少年“法治护航健康成长”专项行动,抓好全市德育教师法治教育培训行动。大力宣传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各类青少年互动式普法活动,组织好第七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参赛活动。
19.推进农村村民法治素养提升。针对村班子运行、村民自治等实际法律需求,配强农村法治队伍。线上、线下推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和体验活动。
20.推进不同业态从业人员法治素养提升。针对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促进依法诚信经营管理;针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法治教育,引导其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针对电子商务、直播购物、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络主播等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探索应知应会学法清单制定,扩大普法覆盖面,提高普法针对性。
21.推进网民法治素养提升。开展“宪法法律进网络”活动,配合开展“清朗”“净网”系列行动。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等网络普法主题活动,提升网民安全上网和法治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