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减灾能力提升重要窗口

发布时间:2023-12-11 16:1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10月12日傍晚,微风阵阵,星光闪烁,在10月13日“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党委、义乌市应急管理局等单位依托孔子学院的教育平台,坚定文化自信,打造国际减灾宣传重要窗口,组织众多国内外友人开展以“护航‘和美鸡鸣’ 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为主题的国际减灾宣传活动。现场设置了线上问卷调查、摊点打卡咨询、应急物资展示、AED急救教学、宣传大使颁奖等环节,积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筑牢人民群众安全防线,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综合治理模式。

“1001、1002、1003,……这样每次报数的时间接近1秒,检查脉搏会比较准确,不超时。”在活动现场,义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详细讲解险情救助方法,来自外国的朋友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教学过程,认真学习自救互救知识,积极踊跃地加入心肺复苏练习,现场实操人工呼吸急救方法。近年来,义乌市锚定“无感知安全、共享型幸福”的目标,以减灾体系建设为抓手,打好“迭代更新指挥体系、数字赋能治理体系、重塑再造支撑体系”的“组合拳”。

完善物资采购储备,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义乌市应急管理局与市商务局联合印发了《救灾物资储备使用管理联动机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坚决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积极发挥应急协调作用,自2020年以来,义乌市共调拨帐篷、棉被、电热毯、应急生活包、折叠床等救灾物资9000余件;协调市商务局采购救灾物资13000余件,协议储备3600件。目前,全市镇、街的村庄(社区)均配备有应急发电机、排水泵、卫星电话“三大件”,基层防汛责任人、巡查员等2944名防汛责任人均配备头盔、电筒、防雨护具、救生衣“四小件”。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队伍体系。义乌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按照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市-镇-村三级灾害信息员体系,确保全市行政村(社区)有A、B岗两名灾害信息员。2022年,组织全市灾害信息员参加视频培训,完成100%镇街级灾害信息员和20%村庄、社区级灾害信息员培训,494人次参与。组织567名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参加线上知识培训,并每月报送风险隐患信息。其中,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情况被浙江省应急管理厅通报表扬。

规范化建设避灾安置场所,提高应急避灾能力。义乌市相关部门考虑避灾安置场所空间分布、公共设施状况、房屋建筑质量、选址安全等因素,指导各镇街制定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人,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工作,清理了部分不符合要求的避灾安置场所,重新选址进行建设。目前,全市共有避灾安置场所336处,已规范化277处,规范化率82%。预计到2025年,规范化率达90%以上。目前,1个市级、14个镇街级避灾安置中心均已完成规范化建设。

推进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深化基层风险管控能力。2019年以来,义乌市围绕组织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急资源整合、减灾宣教演练等方面的内容,已成功创建1处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后宅街道北站社区)、2处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稠城街道雪峰社区),城西分水塘正在申请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21年,在北站社区的召开了金华市级现场会,相关单位相互交流经验做法,促进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增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义乌市精心安排、部署谋划,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普查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目前,全市已落实普查资金1810万元,其中应急管理类268万元、地震灾害类75.8万元、地质灾害类36万元、森林火灾类100万元、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和城市内涝类966万元、交通设施类196万元、水旱灾害类90万元、气象灾害类78.4万元。应急管理、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水旱灾害、交通设施调查评估、气象灾害、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和城市内涝等类别已完成普查,进入普查成果应用阶段。

积极开展宣传演练,提高防灾减灾意识。“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期间,各部门、镇、街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其中,“5·12”防灾减灾线上宣传系列活动中,多达8100余市民朋友参与线上知识竞答活动,7.2万人观看防灾减灾知识讲座直播,当天组织有序的地震救援演练活动被浙江卫视报道。

下一步,义乌市将持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继续按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完成国家级或省级创建任务;加强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管理,强化灾情信息管理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及可视化建设,加强各类救灾物资损耗的及时补充工作,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用等,为义乌这座国际小商品批发城合力打造平安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