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23-548442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通知
关于印发《义乌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义乌市人民政府
义政发〔2023〕71号
2023-12-29
主动公开
有效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义乌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义乌市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义乌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行动计划(2023—2027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22〕37号)的有关精神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浙委办发〔2023〕20号)部署要求,积极推进义乌中心城区城镇化建设,加快建成“贸工强联动、城乡无差距、内外零差别”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形成以义乌城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义乌实践,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干实“八八战略”义乌篇章,抢当“重要窗口”模范生,紧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部署要求,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宗旨,围绕“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这一总目标,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义乌发展经验”,紧紧围绕“世界小商品之都”总定位,以“贸工联动,城乡融合”为核心理念,聚焦市场与产业联动发展、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外来人口就地市民化三大重点,全面增强两大独特带动作用,系统提升四大关键基础能力,率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征、义乌印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最美样板区,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劲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均衡。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营造宜居宜业、和谐包容的城市环境,聚焦文体服务、教育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婴育服务等领域实现城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共享,同时加快健全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城乡互促,共兴共荣。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进得来、留得住、离得开,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完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筑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推动城镇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坚持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城镇化全过程,健全完善统筹管理机制和建设运营模式,构建创新生态链,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城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数字治理,拓展数字应用场景,构建全省领先、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坚持开放带动,包容并蓄。发挥义乌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融入RCEP协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制度安排,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形成高水平、高层次、高效益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注入开放活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争取到2027年中心城区集聚150万左右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提升至7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3%以上,县城 GDP 年均增长7.5%左右,基本形成“贸工强联动、城乡无差距、内外零差别”的发展格局,实现“买卖全国”向“买卖全球”跃升、“传统制造”向“先进智造”跃升、“地方探索”向“全国试点”跃升、“中等城市”向“现代都市”跃升、“小康生活”向“美好生活”跃升,县域发展站位更高,县城承载能力更强。逐步形成彰显特色优势、全域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增光添彩,为全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义乌范式、义乌经验,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义乌力量。
全面增强两大独特带动作用:
——对外开放引领性显著增强,带动全省开放的作用跃升。建成国际枢纽港等重大平台,全球集疏运物流网络基本形成,开放通道辐射力、开放平台影响力、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开放环境吸引力显著提升,积极融入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布局,投身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开放枢纽,加快建成国际商贸城市和国际陆港城市。
——以城带乡联动性显著增强,带动乡村共富的作用跃升。“一个市”理念持续深化,二环内266平方公里现代化城市框架得到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更加便捷,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更加完善。
系统提升四大关键基础能力:
——产业平台功能性持续增强,集聚能力提升。工业平台、市场平台实现提质升级,产业联动效应明显增强,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创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智能显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绿色动力小镇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万亿小商品贸易枢纽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公共服务普惠性持续增强,保障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共享化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文体服务供给日趋丰富,“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民生福祉大大增进。
——基础设施网络性持续增强,支撑能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实现提档升级,义乌站成为全省第二大门户型高铁枢纽,“轨道上的义乌”形象更加鲜明,路网密度不断加大,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高水平联动发展。电力、燃气、供水、防洪排涝等市政管网更新改造有序推进。
——生态环境稳定性持续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市域城乡和各类产业空间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日益平衡,满足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多种功能的多尺度、功能复合的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网络体系逐步构建。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双江湖等重大生态项目有序推进,创成全省首批“无废城市”。
2.分项目标。到2027年,亿吨级世界货地初步建成。快递业务量突破150亿件,货运量突破1.5亿吨,服务带动市外产业带销售额超8000亿元。产业集聚联动效应明显增强。培育集聚十亿级贸易企业超100家、百亿级平台超10家。年均新增就业岗位超2万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义务教育共同体、“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实现100%全覆盖。创成2家三甲医院,基层就诊率65%以上,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5.7个。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质。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有效投资超千亿元,基本建成30分钟都市通行圈,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率超过50%。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成效突出。县城生态绿地系统日趋完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8%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主副城区联动,优化城镇空间新型格局
1.做优一个高品质主城。强化主城区综合服务、消费升级、文化展示等核心功能的带动作用和对自贸产业体系的集聚能力,形成带动全域发展的能级合力。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完成自贸试验区及联动区城市有机更新。做精做优绣湖中心城区,推动丝路金融小镇、总部经济中心区等区块提质升级,推进义乌大剧院、博物馆新馆、美术馆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文化休闲等新兴城市经济业态,形成“品牌规模化,功能专业化,板块特色化”核心服务区,打造义乌市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区。(责任单位:建设局、商务局、文广旅体局、自贸发展区管委会)
2.做强两个新动力副城。重点打造双江湖副城和苏溪副城两个副城,与主城区融合一体,承载区域性的综合节点功能。推动双江湖加快建设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等项目,形成学术与创新实践共同发展的产业孵化区,加快构建双江湖新区、双林风景区、佛堂古镇三位一体的文旅发展新格局,打造高教、科研、文旅产业集聚的功能高度复合的“产城旅”综合城区,成为浙中科创大走廊的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推动苏溪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光电光伏产业集群,推进光源科技小镇产业提质、形象提升、投资提速,聚焦“产城融合、科创集群、数字赋能、孝义故里”,建设宜居宜业的义北新城、光明之都,加快成为内陆开放城市的苏溪样板。(责任单位:双江湖指挥部、苏溪镇、建设局、文广旅体局、科技局、教育局)
3.做精四个特色功能组团。推动大陈、赤岸、上溪和义亭四镇赶超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特色组团。“一镇一策”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扶持工具箱,系统实施土地盘活、区块开发、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等规划。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镇区有机更新,推动镇区、中心村、特色村的协调发展。明确各镇(街道)战略定位,深化产业规划,加大项目招引,加快建设义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积极培育先进制造、绿色动力、现代物流、康养文旅等专业化产业体系,打造“产业美、环境优”的美丽城镇。(责任单位:大陈镇、赤岸镇、上溪镇、义亭镇)
(二)着力产业平台提质,深化贸工联动发展模式
4.推动“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质升级,壮大城市新兴产业增长极。推动智能显示和绿色动力产业平台能级提升。高水平提升智能显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支持头部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爱旭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华灿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光伏产业强链工程,重点跟踪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对接招引头部企业。力争到2027年,集聚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光伏企业6家以上,核心企业产值超1200亿元。聚力建设绿色动力小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持续招引链主型企业和优质项目,争创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力争每年实现产值40亿以上。同时,积极谋划构筑高端芯片和智能终端、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发展平台。(责任单位:经信局、科技局、经开区管委会)
5.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为主体,构建新智造产业集群。深化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促进传统小商品制造转型,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形成以“未来工厂”、智能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质扩面,打造一批针织服装、袜业、光伏等行业标杆智能工厂。加快行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提档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个十百千”企业数字化改造工程,力争到2027年,建成投产“未来工厂”4个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责任单位:经信局)
6.打造万亿级小商品贸易枢纽,塑造“内外贸联动、全链条融合”新场景。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全球数贸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复合、云网端联动,打造集数字服贸、创新设计、品牌选品于一体的“未来市场”。联动推进自贸试验区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创新推进市场采购2.0,创新发展国际中转集拼,打造一站式“关汇税、运仓融”数贸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新型进口市场+全牌照口岸+专业市场群+港澳联动”特殊贸易功能平台,加快进口轻奢展销基地建设,探索开展市场采购进口机制创新试点,培育进口农产品产业园,规划迁建B型保税物流中心,落地进口汽车等“全牌照”口岸,高水平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物流园建设,加快谋划综保区二期、一带一路集结中心等项目前期。加快建成国际商贸城第六代市场,推进全球数贸中心建设,为采购商、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新CBD、金融商务区二期等项目开发,加快打造全球首个新能源系列产品一站式采购平台。做大Chinagoods大本营,推广Chinagoods国家站、海外站,打造千亿级一站式“关汇税、运仓融”数贸综合服务平台。升级“贸义链”平台,做强“一盘好货”数字化供应链体系。迭代建设eWTP全球创新中心,推进eWTP数字贸易制度改革,加快打造国内首个具备“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功能叠加型的eWTP数字贸易枢纽。到2027年,培育集聚十亿级贸易企业超100家、百亿级超10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0000亿元。(责任单位:商务局、市场发展委、自贸发展区管委会、商城集团)
7.建设亿吨级世界货地,强化义乌世界商贸物流城市核心地位。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提升“义新欧”中欧班列服务能级,重点推进“义新欧”与义乌至宁波、金华至温州、金华至台州等海铁联运班列的有效衔接,构筑以义甬舟、金丽温为主体的海港进出口体系。做强集结中心功能,探索与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省内示范物流园区共创“一站多点”创新模式。到2027年,开行规模突破2000列。推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东拓,全面推进“第六港区”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和第六港区集装箱运营中心建设,投用铁轨作业区,将“第六港区”业务功能与数字化改革成果深度融合,开行海铁联运双层高箱集装箱班列,探索“一箱制“服务体系,全方位推进“第六港区”港务、关务、船务一体化。力争义甬舟海铁联运货运量突破30万标箱。高质量推动“四港联动”。以信息港为纽带,统筹推进铁路、航空、海运等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海陆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智慧物流云平台,实现“一窗办理、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全球直达”。完成义乌机场适应性改扩建,扩容提质口岸基础设施,争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智慧仓储物流,重点支持综保区等建设数智仓,实现商品入库、仓储、出库、贴标、打包、装运等环节的全流程智能化操作,提升物流作业效率和库容;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扩大单位面积储存量,节约用地面积,降低土地使用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到2027年,快递业务量跃居全国第一。(责任单位:发改局、交通运输局、市场发展委、邮管局、自贸发展区管委会、民航站、机场公司、义乌港、商城集团、陆港集团)
(三)聚焦市政设施提标,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8.夯实能源供应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城市供电设施建设,建立安全、高效、科学的供电网络。重点加快变电站及配套线路建设。紧密跟踪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工程及重大招商选资项目实施情况,做好电力服务和配套工程建设工作。加快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管道燃气,提高全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争取到2027年,天然气入户达 20万户。实施分质供水系统,重点完善双江湖科教园区、高新区核心区、陆港物流园区、廿三里区块等重点功能区分质供水管网系统。(责任单位:发改局、建设局、供电公司、城投集团、水务集团)
9.补齐防洪防灾设施短板。加强城市河网水系保护与疏通,拓宽雨洪调蓄空间,增强城市调蓄能力,加快推进城区湖、湿地等大型生态节点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到2027年,全面建成主要江河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在新(扩、改)建区实施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缓减城市内涝压力,使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7年,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引导和规范微型消防站建设,以救早、灭小和“3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标准化建设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社区微型消防站。(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务局、消防救援支队)
10.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模部署10GPON网络,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全面覆盖。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统筹5G基站布局,实现共建共享。推进5G网络在主城区、专业园区、镇(街道)和行政村全覆盖。推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为义乌创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贸易试验区及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的网络通信保障。按照“全市统筹、部门实施、信息共享”的原则,统一规划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各领域的物联感知设施。推动市场、重点商贸街区布局人体客流相机、新型摄像探头、互动屏触点设备等新基建,强化“人、货、场”数据获取,构建市场全域感知网络体系。(责任单位:经信局、公安局、商城集团、网信办、数管中心)
11.因地制宜推进城乡有更新。加快完成稠江松门里、北苑柳青、佛堂老工业区3个区块有机更新房屋拆除,2023年全年整治提升低效工业用地6000亩以上。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对居住社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改造和建设。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建成下车门、宾王、鸡鸣山等15个以上未来社区,创成省级未来社区10个以上。以佛堂、苏溪、义亭、上溪、赤岸等城镇为核心节点,集成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连线成片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强化片区间的功能衔接、产业合作与基础设施共建,联动建成15个以上城乡风貌样板区,争创省级风貌样板区4个以上。持续推进7个1平方公里以上片区改造,加快福田下骆宅工业区块、稠江国贸大道两侧等11个区块更新,完成自贸试验区及联动区城市有机更新。(责任单位:建设局、社区建设办、农业农村局)
(四)坚持外联内畅并行,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12.完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推进高铁全高架站房建设,加快实现杭长客专等5条铁路互联互通,站场规模提升至11台27线,建好全省第二大高铁站。加快实施机场适应性改扩建,航线总量提升至30条以上。打造“轨道上的义乌”,建成运管市域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谋划义乌—诸暨—杭州、义乌—浦江等城际轨道。实施义诸、义龙庆等四条高速和甬金高速扩容前期工程,推进金义中央大道、义永公路、机场路立交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构建30分钟都市通行圈。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居住区、公交枢纽、重要文体和商业等公共设施的无缝衔接,加强城市、区域、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的贯通和连接。(责任单位:建设局、铁路枢纽指挥部、交通运输局、民航站、轻轨指挥部、交旅集团)
13.保障城乡交通一体畅联。重点推动实施大陈、赤岸、义亭、上溪四个镇的路网建设,支持大陈镇重点推进义诸高速建设,赤岸镇重点推进义龙高速、江赤公路建设,义亭镇重点推进国贸大道义亭段建设,上溪镇重点推进G235龙回至祥贝段建设。全域建设农村“四好”公路,建成15分钟到达城市快速路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精品路创建,推动精品路向周边区域、镇域延伸。深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物流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到2027年,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邮管局、大陈镇、赤岸镇、义亭镇、上溪镇)
14.提升重点功能区交通设施水平。提升自贸区、综保区、金融商务区、东大门、西大门、高铁新城、光源科技小镇、云驿小镇、双江湖新区等重点功能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重点完善云驿小镇、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义乌西铁路货场、义乌港、跨境电商物流园、义东北福田物流园等物流枢纽的集疏运通道。(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市场发展委、陆港集团、义乌港、自贸发展区管委会)
15.探索智慧交通建设新路径。建立全面监控、智能响应的道路交通运行监测体系,提高交通事件处理效率。整合道路通行、历史过车、车流演变趋势等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科学制定城区整体协调方案,扩大绿路规模,强化区域协同,均衡路网流量,提高整体道路通行效率。开展智慧道路智慧化改造试点,对路内照明、通信、监管等设施进行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针对拥堵路段推广道路智能管理、交通信号联动、公交优先通行控制。(责任单位:公安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
(五)立足城乡内外差别,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均衡
16.推动文体服务“城乡共建,内外皆享”。重点加快建设义乌大剧院、博物馆新馆、西门老街等项目,探索建设小而美的示范艺术空间、网红城市书房等。充实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建设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悦读吧、镇(街道)体育馆、乡村博物馆等。持续提升文化艺术节、“江滨之夜”百姓大舞台、商城文艺大观园等“老字号”活动品牌,培育乡村音乐节、戏曲文化周等活动新品牌,推动镇(街道)培育“一镇一品”文化节庆品牌,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花开四季”“流动书场”等惠民活动。到2027年,全面建成投用义乌大剧院、博物馆新馆,累计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00个以上。每年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不少于4000场次。(责任单位:文广旅体局、宣传部、农业农村局)
17.推动教育服务“城乡均衡、内外尽享”。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好“十四五”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加快推进新建、迁建、扩建教育项目建设,新增学位35000个以上。推动名校集团与农村薄弱学校100%建立教育共同体,公办义务教育段学校“互联网+义务教育”覆盖率 100%,每年安排20%以上的城区骨干教师下乡,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推动共享(录播)教室和精准教学系统城乡学校全覆盖,实现城乡“同上一堂课”。实施普通高中分类办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多样化就学需求。每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持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推动新义乌人子女学校达到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要求,力争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0%。(责任单位:教育局、人社局、城投集团)
18.推动健康服务“城乡普惠、内外共享”。全力打造浙中医疗高地,加快浙大四院国保楼建设,建成投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义乌院区,完成稠城卫生院搬迁工程,推进二级医院等级创建,支持中心医院争创“三甲”,创成“三甲”医院2家以上。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试点,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就诊率达65%以上,县域就诊率达90%以上。持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落实全市医保报销“双城零跑”模式,为农业转移人口异地就医及医疗费用报销提供便捷,力争到2027年,住院费用跨省结算率达70%。(责任单位:卫健局、医保局、城投集团)
19.推动养老服务“城乡覆盖、内外无差”。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老年友好型社区,实现城乡养老机构全覆盖。全面推进智慧养老,实现养老机构智慧化管理,争创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康养联合体镇(街道)有效覆盖。试点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探索解决失能失智老人护理难题,推动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数达60%以上。完善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技能认定、信用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力争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提高到33人。(责任单位:民政局、卫健局、医保局)
20.推动婴育服务“城乡共用、内外尽保”。推进共同富裕“浙有善育”省级试点建设,深化义乌市“善育宝”智慧婴育服务应用省级试点建设,打造“儿童成长曲线”“妇幼健康列车”“儿童健康报告”三大重点场景。加强育儿服务提质增项扩面,推进国家儿童早期发展试点建设,打造“1+14+X”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扩大0—3岁儿童早期发育风险和异常筛查覆盖面,妇女产前筛查率和“两癌”筛查率分别达95%和72%以上。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力争公立幼儿园托幼一体化设置率达65%以上,就近托育服务全面覆盖城镇小区。推动婴育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扩面,力争4万非户籍常住儿童婴育公共服务“一个不落下”。(责任单位:卫健局、教育局)
(六)紧扣业态模式创新,推动商贸经济提质增效
21.提升内贸综合引领力。重构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内贸网络,加快推进中国小商品城与国内二级批发市场深度合作,链接各类“电商、直播、门店”,打造全渠道供应链直采中心,构建“义乌市场主导、下游市场承接、各方互利共生”的义乌市场合作网络体系。加大义乌市场品牌建设力度,深化标准、设计进市场,强化创意设计赋能,支持创新产品开发,打造一批具有义乌特色、代表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推动以“创新、品牌、质量”为中心的市场转型,建成世界一流原创设计与智造基地及小商品标准制定和趋势发布中心。加大市场与产业基地的联动,实施“异地产业带+义乌市场”源头货计划,招引更多新兴行业,促进全国新品牌新产品向义乌集聚。大力推广布局“义乌好货”和“爱喜猫”连锁品牌,到2027年,形成链接国内终端门店20万家以上的规模。(责任单位:商城集团、市场发展委、市场监管局)
22.创新国际贸易模式。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创新跨境电商快船合作模式,深化“1039+9610”跨境电商合规化改革。迭代“市场采购+”系列,进一步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贸易新方式,推动市场采购与跨境电商在选品、通关、国际供应链等方面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出口业务,重点针对东南亚、南美、中东等新兴国家市场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深化“义乌系”海外仓建设,在迪拜、西班牙、马来西亚、捷克等义乌重点贸易节点城市迭代部署“Yiwu Selection”展厅。做大做强迪拜义乌小商品城,探索“两国双园”合作模式。探索“海外仓+直播电商”的跨境电商新模式。重点针对“一带一路”沿线、RCEP成员国及义乌市场重点贸易出口目的地,加快“小商品城履约仓”全球网点建设,构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出海模式。依托义乌品牌出海联盟等,从资金、品牌包装、产品营销等方面助力企业孵化优质品牌,提升品牌出海竞争力,推动义乌出口结构由产品出海向产品与品牌同步出海转换,促进市场、会展、物流全方位走出去,外商、外资、外智引进来。到2027年,每年组织“万企拓市场”团组25个以上。(责任单位:商务局、市场发展委、商城集团)
23.打造高品质特色商圈。充分发挥义乌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高品质商业街、商贸中心等消费载体,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展销平台。着力打造面向高端消费的绣湖商圈,以商务休闲楼宇经济为主力业态的福田金融小镇商圈,以服务创业人员大众消费为主的北苑商贸区商圈、稠江万达广场商圈,以文体健身购物为主题的江东梅湖文体娱乐商圈。推进万象天地、绿地朝阳门等核心商圈高端综合体建设。推进西门老街、佛堂老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以宾王市场、宾王商贸区为核心,打造国际化消费新场景。进一步规范贝村夜市、三挺路夜市等知名夜间消费空间,打造符合城市规模及特色的夜间经济消费示范街区。(责任单位:商务局、建设局)
24.培育壮大新型业态。推动核心商圈加快培育智慧商超、无人超市、新零售门店、消费体验中心等新型零售业态。推动商家在chinagoods、1688、百度爱采购等平台上经营“云店”,支持商家开启直播带货、云逛街、网上超市等网络消费新业态。支持发展电商首店经济,招引国内外网红品牌和新兴商业模式的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融合店落地核心商圈。建立“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与新业态新零售平台的销售长效机制,助力“放心消费在义乌”建设。支持国际商贸城、自贸区陆港片区、万达商圈中心等重点区域建设直播基地,积极发展直播电商村、直播电商园等。激活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构建“直播+社群”内循环销售体系。推动义博会等国家级展会以及文具礼品展等优势行业专业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会展对市场的引流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商务局、市场发展委)
(七)坚定绿色筑底理念,绘就宜居之城生态画卷
25.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以高水平创建“无废城市”为引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低(零)碳试点建设,推进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高质量建设全域“污水零直排示范区”,实施岩口水库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江东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双江工业水厂、白沙工业水厂等项目建设,力争2023年年底分质供水能力提升至15万吨/日,到2027年实现“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坚决打赢净土攻坚战,统筹推进土壤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抓好重点企业用地详查与涉土污染源头防控,迭代“两定四分”模式推动城乡垃圾源头减量。(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分局、五水共治办、建设局、行政执法局、农业农村局)
26.缔造优质人居空间。完善公园绿地生态格局,结合居住区建设,推进社区公园及小游园建设,加快建设幸福湖植物园、桥头遗址公园等公园以及林荫停车场等,推进双江湖、大寒尖省级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结合义乌江沿岸及河涌两岸生态景观建设,构建绿道网络,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山水相依、城河相宜、人河相亲”的义乌江区域生态主轴,维护南江、吴溪、铜溪、香溪等水系以及幸福湖、双江湖等绿肺的生态联通功能。到2027年,力争城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务局、经开区管委会)
27.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实施“6+1”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数智管理体系,实现碳排放全链式闭环管理。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建筑领域节能标准,推广节能门窗、绿色建材等。坚决打赢能耗双控、能源保供硬仗,严格项目准入能耗标准,倒逼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推进“风光倍增工程”。推动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环卫等车辆电动化。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和环保再生产品,倡导绿色选材、绿色包装等。(责任单位:发改局、建设局、行政执法局)
(八)顺应国际国内趋势,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8.打造高效便捷政务服务。深化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构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深化政务服务2.0示范大厅建设,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企业“—堆事多次办”向“一件事一次办”迭代。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以便民助企“小切口”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推动“一类事”在线下线上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行。创新打造地方特色“一类事”场景。围绕义乌特色重点,在外商、外贸、电商、物流、光伏、中小微企业等义乌主要市场主体方面和主要产业链,开展贸易、劳工、人才、税务、知识产权等涉企服务“一类事”改革探索,打造地方特色“一类事”服务场景。(责任单位:政管办、发改局、人社局、司法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市场发展委、市有关单位)
29.深化涉外服务综合改革。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深化推进数据跨境自由和贸易、金融、运输、投资、人员往来自由,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扩面增量,争取“义支付”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和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两证合一”试点,打通跨境互联网交流访问便利化渠道,实施涉外领域政务增值化改革,打造涉外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线上外资企业服务专区,提供一站式全链条办事服务和政策服务。持续加强涉外“一件事”迭代,打造更多涉外“一类事”服务场景。深化境内外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境外采购商、海外华侨提供“无差别”跨国政务服务。持续推进“外籍商友卡”赋能,拓展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生活便利等应用场景。培育发展涉外法务、关务、税务、认证、咨询等服务机构,鼓励外商参与国际化合规经营体系建设。建设线上线下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及站点,在外国人居住较多的鸡鸣山、金城等社区开设汉语教学、文化体验课程,促进在义外国人融入社会。(责任单位:政管办、公安局、外事办)
30.精耕“创业一件事”改革。推进“创业一件事”改革,深化“义起创业”2.0版,迭代升级“义乌i人才”数字化场景应用,搭建就业创业服务数字化平台,高质量举办“启航义乌”创业活动,建设“义起创业”全国创业集聚中心,擦亮“义路同行”全球青年创业培训品牌,打造世界青年创业创新中心。深入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探索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建设,全面推进订单式、菜单式和项目制培训。全面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人才签证制度,争取实施更加便利的商务人员出入境管理措施。(责任单位:人社局、发改局、公安局、科技局)
31.构建市场综合治理场景。打造以围绕义乌市场商贸纠纷、国际商事纠纷治理、执行合同营商环境指标优化、市场三服务工作为重点的第三方法治服务场景,为市场主体提供合同范本、律师法律咨询、交易对象信用查询、案件情况查询、交易过程相关证据存证、纠纷化解等功能。创设营商环境市场法治中心,加强共享法庭建设,打造“商事纠纷商会解”的特色服务品牌。(责任单位:法院、公安局、司法局、金融办、市场监管局)
(九)强化数字改革支撑,赋能城市整体智慧治理
32.提升城市智慧治理能力。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行以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应急、智慧水务、智慧生态等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形成系统融合、数据融通、多方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实现城市全要素实时感知、自主决策、自动流转的管理闭环,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加快实行对城市照明、园林绿化、桥梁道路、地下管廊等城市家具和居民小区、重要建筑的数字化管理行动。强化灵敏预警、系统治理、闭环管控,全领域全方位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责任单位:数管中心)
33.普及“智安小区”建设。持续推进“智安小区”建设,将小区的高清网络摄像机和人脸、车牌等摄像机数据接入全市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并全量推送至公安“雪亮工程”平台,提升镇(街道)对小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安对辖区内小区的治安管控。探索建立全市相对统一的社会综合治理管控平台,形成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小区统一的管控平台,汇聚各单位、部门各类智慧安防监控数据,将“智安小区”数据接入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数据共享。到2027年,建设完成“智安小区”500个。(责任单位:公安局)
34.健全应急管理体系。聚焦交通运输、消防、危化品、建设施工、旅游、城市运行等重点领域,汇聚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保障等数据,建设防汛防台、智慧消防、避灾安置点视频可视化、综合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平台,数字赋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应急体系改革等,实现风险精准识别、高效处置、有效防范,提升应急管理精密智控水平。建设应急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结合EGIS系统和应急资源动态调配方案,实现应急队伍、物资储备、救援装备、交通运输、通信保障、医疗救护等应急资源的可视化、动态化管理,为应急指挥调度及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保障。(责任单位:应急管理局)
(十)完善双向融合格局,构筑城乡共兴共荣场景
35.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力量有序参与。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普及覆盖。打造“四好农村路”2.0 版,优化农村公路路网,到2027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 23.7 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完善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城乡供水同质化率稳定在 96%以上。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强弱电上改下、杆线序化整治,每年建成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10个,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达到 99.98%。探索推动城市天然气管网向镇(街道)和城郊村、中心村延伸,加强农村燃气供气规范化建设。(责任单位:建设局、经信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水务集团、城投集团、供电公司)
36.助力城乡产业项目联建。持续深化“市级统筹、镇企结对、村级实施”三方联动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百团结百村等发展模式,推动市级或多镇(街道)联建亿元以上优质大项目、大产业落地。充分发挥“世界光明之都”、绿色动力小镇等产业平台带动、辐射功能,将一批有产出、有带动能力的产业项目布局到镇(街道)去,形成苏溪光伏光电、大陈数字服装、赤岸新能源汽车、上溪精细模具等主导产业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支持村庄与义乌小商品生产企业结对合作,深入实施“共富工坊”建设,发展来料加工等产业,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双赢。〔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改局、相关镇(街道)〕
37.构建新型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深入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快递共富驿站)。重点发展生活用品配送、超市配送、农产品物流、城市快递等城乡物流业态,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冷链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不断完善都市物流产业链条。推进主体下沉、渠道下沉、产品下沉,支持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等进入城乡市场,向农村延伸营销网络,在镇(街道)开设一批中小商超、新型连锁便利店。加快改造提升一批城乡综合商贸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市场发展委、农业农村局、邮管局、商务局)
38.支持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聚焦城市落户“进得来”、农村权益“带得走”,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和农民市民化后权益退出与城镇住房等保障衔接机制。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精准就业帮扶方案,重点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两后生”等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培训与指导培训,多措并举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多渠道就业,增强城市人口吸引力、集聚力。引导大学生到乡、乡贤回乡、企业家入乡、农民工返乡开展创业工作,挖掘利用乡村特色资源等,开发乡村研学、乡村文创、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带动村民创业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人社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义乌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好领导小组的功能和作用,定期联席会商,全面指导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工作,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进行综合决策、统一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分工落实,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镇(街道),做好项目推进、政策制定、考核督查等具体工作。编制实施好年度计划,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年度重点工作。
(二)加大要素保障
聚焦义乌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出台资金、土地、人才等配套政策,切实增强要素保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设立以支持中心城区城镇化建设为主体的信贷资金。落实“一镇一策”,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大陈、赤岸、义亭、上溪四个加快发展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阶梯资金直补的方式支持培育服务业骨干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支持企业培育出口名牌,获得“浙江出口名牌”的企业,每个品牌分别给予一定奖励。优化就业创业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加大信贷投放,每年新增贷款600亿元以上、普惠小微贷款200亿元以上。全力争取土地指标,优先保障中心城区的新增建设用地,优化保障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深化“标准地+”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为重点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拿地即开工”。加大工业用地供给,每年出让土地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整治低效工业企业用地5000亩以上。
(三)强化项目支撑
聚焦产业平台建设、基础设施保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提升等城镇化重点领域,梳理形成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库。分专项分层级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完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重大项目责任主体与建设时序,开展常态化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协调服务,统筹各功能组协调项目推进。依托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机制,落实推进重大项目所需的资金、土地等要素倾斜保障,确保中心城区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四)突出考核评价
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量考核、工作考核、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完善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细化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将建设目标落实分解到有关部门、平台及镇(街道),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切实压实各主体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十项重点任务三十八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常态化开展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督查工作,实行项目晾晒,对进度不达标、质量不过关、群众不满意的,严肃督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