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002609303G/2023-508853
义乌市教育局
2023-03-1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3-03-10 14:4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22年,义乌市教育局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镇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克服多轮疫情影响,加压奋进、实干快干,筑牢“红色根脉”,推进“教育共富”,教育事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获评义乌市机关单位考绩优秀单位和金华市教育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并获义乌市委市政府集体嘉奖。
一、2022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党建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开展千场思政课进校园活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新成立11个民办学校党组织,实现37所民办中小学党的组织全覆盖,民办中小学100%将党建有关要求写进学校章程,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打造“赤子丹心”“幸福义幼”教育共富联建机制,新增2个党建“领雁工作室”,评出3个“金星”同心圆,评选12家“党建强发展强”示范校,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绣湖小学党总支获金华市五星品牌支部(义乌市机关单位唯一)。召开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暨清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内部审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被选为浙江省内审协会第六届理事,食堂审计项目入选省厅第一批教育系统内审项目建议库并予以全省推广。国贸学校等4所学校获评金华市示范型清廉学校,望道中学获评浙江省首批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培育义乌市级标准型“清廉学校”124家,占公办学校总数的75%。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均获考绩单项奖。
(二)聚焦优质均衡,实现教育扩面提质。基建投入约15亿元,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40所,新增学位2.92万个。金华市教育“三百工程”我市占71所,已开工62所,其中完工28所,总任务数、开工数、完工数金华第一。金华市报省级民生实事建成投用10所,我市占6所,新增学位完成率247%,承办数量和完成率金华第一。发布《义乌市学前教育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加快幼儿园补短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97%,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4.36%,省二级及以上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03%。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教共体市域内公办学校全覆盖,其中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占公办学校总数的89%。教共体建设获评省级区域典型案例(全省34个县市获评,金华仅3个),并被评为义乌市共同富裕最佳实践(第一批)。通过“摘牌会”“双选会”等方式,交流教师523人,其中骨干教师下乡交流占符合条件人数的21%,远超省厅15%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考平均分468.6分,居金华第一,超出第二名近20分。高考特控线上线1604人,再创历史新高,上线率30.53%,较上一年增长4.89%;6人被北大清华录取,义乌中学王擎昊同学勇夺金丽衢地区第一名。高职单招单考上线率99.41%,其中本科上线56人,创历史新高。创成香山小学等8所省现代化学校,总数达到20所,位居金华第一、全省前列。教育工作社会满意度为85.36%,高于全省平均0.88%,较上一年度大幅提升6.48%,由金华市第7名上升至第3名。
(三)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托地域特色文化,积极构建学校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拓展学习空间,延伸学习链条,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评选出5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校,7门思政精品课程。体艺科技教育硕果累累。24支青少年学生运动队参加省级赛,共获团体一等奖8项;个人单项获省级赛金牌35枚。215名学生运动员代表金华参加省运会,获金牌33枚。在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节高峰论坛上介绍义乌校园足球工作经验。获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在省艺术节比赛中获一等奖37项。在省级以上科技类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72项、个人一等奖382项,获奖数居省内各县市区第一。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参加校外劳动实践学生超过15万人次,义亭小学等9所学校获评金华市首批劳动实践教育示范校,劳动教育工作经验获评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工作交流会优秀交流材料。
(四)深化教育改革,有效激发办学活力。一是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透明、高效”机关,精简机关人员20%,精简力度史上最大。推行工作“日晒制”,创办教育工作简报,加强工作信息交流互通。面对初高中无“90后”副校级以上干部的现实,遴选30位“90后”组建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快构建年轻干部成长链条。在金华率先将民办高中纳入职称自主评聘范围,全市公民办普高、职高全部实行自主评聘,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率先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已有124名校长认定不同职级,为全省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义乌经验”,受到教育部关注。二是深化教育数字化改革。完成经济内控系统等8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终验工作,并积极推进系统的常态化应用。“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等2个项目列入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占金华1/2)。财务“内控”系统实现智慧财务“一站办”,《中国会计报》年内两次作专题报道。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学生精准资助,在4月20日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得到全国资助中心领导的充分肯定。鸡鸣山社区和宾王社区2个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设获评省级典型案例(占金华2/3)。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金华唯一县市获评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全省仅3个)。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成立义乌市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全省13个试点县市之一,率先启动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获评全省市县职成教发展考核优秀单位(全省34个市县获评,金华仅2个)。四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出台《义乌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同级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被列为全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顺利接受金华市人民政府对我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实地督查评估。
(五)强化规范治理,营造优良教育新生态。一是高质量完成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作为全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先行县,面对民办在校生规模和占比全省最高、规范治理任务最重的现实,通过专班集成、小组推进、项目化攻坚,平稳有序、高质高效完成规范工作任务,6所“公参民”学校全部转公办学,民办中小学在校生压减至3.66万人,通过政府购买学位2.84万人,民办在校生占比从25.79%调控至4.7%,调控数全省第一。教师安置“先签后考”获省市领导高度肯定,购买学位协议作为样本被各兄弟县市借鉴使用。被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直接认定为全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民办在校生占比偏高”重大督查问题整改被金华市政府评为优秀示范案例。二是巩固扩大“双减”成果。全面铺开中小学“5+2”课后服务托管,义务教育段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占比达到95.5%。全市原有452家学科类培训机构6月底实现清零,压减机构数全省县市第一。截至目前,全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共801家,其中33家机构已进全国平台,资金核验通过率、支付通过率和全流程监管比例等三个比率均为100%,421家机构进“双减通”,目前正等上级指令明确,再开展进全国平台工作。检查培训机构6100余家次,共查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27起。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专刊、中国教育电视台、《浙江教育报》多次介绍我市“双减”工作经验。三是担当有为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全力攻坚,成功处置争议6年之久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问题,目前已由政府收回土地和校舍(占地85.64亩,已建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完成资产移交。稳妥处置卡迪夫公学非法办学事宜,妥善分流安置学生。四是公平公正实施“阳光招生”。依托“入学一件事联办”,打通数据壁垒,优化入学报名流程,确保家长5分钟内完成网络报名,做到招生计划、信息、过程、结果“四公开”。2022年共招收小学新生2.4万,初中新生1.57万,招生数占金华地区近四分之一。高中全面实行“公民同招、普职同招、平台招生”改革,有效规范招生秩序,促进入学公平。
(六)狠抓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是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师者担当。在“8.2”疫情中,先后有1万余名教师配合指挥部开展数据核查和核酸检测动员,5000余名教师志愿者驰援镇街,为全市抗击疫情贡献了教育应有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展现了义乌教育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二是进一步壮大名优教师队伍。全年组织教师招聘12场,累计招聘教师88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130名、“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203名,均超过前3年之和。招聘数量、质量均位居金华首位、全省前列。获评正高二级岗1人(占金华1/2)、正高级教师2人(占金华1/5)、特级教师7人(占金华1/4,全省第一)。目前在职正高级15人、特级38人,获金华市级以上荣誉420余人次,占金华18.7%,在金华各县市中遥遥领先。三是狠抓师德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共查处违纪违规行为22起,对33名人员进行问责处理,其中对10名人员进行党纪政务处分。
(七)守牢安全底线,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稳步推进“智安校园”建设,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建成率100%,民办幼儿园建成率76%,建设数量位居金华第一。对25所学校开展校园安全提升改造,增加行为分析算法,校园安防智能化水平省内领先。举行“防溺水150天”专项教育启动仪式,扎实开展“防溺水”隐患排查整治,实现暑假学生“零溺亡”,在金华市防溺水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在省内率先开展“上下学接送区”项目建设,今年建成30个上下学接送区,总量达到58个,进一步缓解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在金华率先成立儿童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全面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总体要求
2023年,市教育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义乌市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等决策部署,按照“目标再提升、举措再提升、氛围再提升”的工作思路,围绕“争先、改革、创新、攻坚”四个关键词,锚定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两大创建目标,大力实施“优质、均衡、普惠”行动,做实做好“有书读”“读好书”两篇文章,以实干实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结构优、质量高、活力足、师德好、百姓夸”的义乌教育品牌,奋力谱写义乌“教育共富”新篇章。
(二)主要目标
1.全面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申报创建工作,力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列入省级评估计划,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创建通过省级评估;
2.创成5所省现代化学校,总数达到25所以上,继续保持金华第一、全省领先;
3.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保持全省县市区前50%,保持B等及以上;
4.省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进入全省县市区前50%,由D等提升至B等及以上;
5.教育工作社会满意度保持在85%以上;
6.高考特控线、一段线上线人数居金华第一、全省前列;
7.争创省职业成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8.争创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
9.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66.2%以上,“民办在校生占比偏高”重大督查问题整改案例争创省级示范案例;
10.依托数字化改革,树立省内上下学精准接送标杆,打造浙中一流、全省领先的智慧食堂样板,建成省内领先的数字化心理测评系统。
(三)重点举措
1.强化党建引领赋能。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抓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二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持续推进组织建设标准化、组织生活标准化、作用发挥常态化。争取获评金华市星级品牌支部6个以上,其中五星级1-2个。成立民办幼儿园党组织(含功能型)20个以上,覆盖民办幼儿园80所,幼儿园党组织覆盖率由10%提升至35%以上。三是深入实施“党建+”工程,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创建3家省级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总数位居金华第一。
2.大力拓展教育资源。有序推进“教育倍增”,启动建设中小学、幼儿园7所,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5所,新增学位8000个以上,均居金华县市区第一;通过扩容、挖潜等形式,拓展公办学位空间,增加初中、小学一年级学位5000个以上,平稳有序解决阶段性入学高峰期“就学难”问题,同步提高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持续推进解决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3.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强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优化制定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创建方案,着力提高公办园劳动合同制教师工资待遇、民办园教师工资收入和民办园园舍条件及硬件配置等,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52%,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97%,省二级及以上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62%。二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制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方案,着力化解19所学校超规模办学等问题,项目化、清单式推进创建工作。推进名校集团迭代升级,新成立新丝路学校等一批“名校+”教育集团。调整升级部分结对学校为共建型教共体,使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学校数量达到公办学校总数的90%以上。推进优质师资城乡均衡配置改革,确保20%以上符合条件的城区骨干教师下乡交流。三是扎实推动“县中崛起”工程。继续支持义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扶持义乌二中驶入发展快车道,带动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推进实施分类办学,促进特色发展,形成区域内普通高中教育“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加强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学科备考研究,强化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高分人群稳中有升,特控线(全省前20%)上线人数提升至1610人,一段线(全省前60%)上线人数提升至4250人,上线人数居金华第一、全省前列。四是大力提升职教吸引力。在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市建设的基础上,争创省职业成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职成教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高庚区块职校新建、城镇职校改扩建工程和民办中职学校项目落地,实现中职教育增量扩容。发挥义乌工商学院在师资、专业、人才和教育资源上的领先优势,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招生人数在2022年80人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60人以上,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加快义乌市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争新增1个及以上省级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项目。五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行动,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普惠人力资源资本提升。推进社区教育,全年存入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数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20%以上。完成老年教育1.5万人次,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4.力促教育内涵发展。一是巩固扩大“双减”成果。深化“品质课堂”建设,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数字化监管迭代升级,持续开展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整治。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深化“立德树人”标准化管理,落实中小学校100%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力争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到60%、合格率达到98%,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双减”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三是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对照教育现代化监测和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逐条补短提升。研制下发《关于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意见》,强化办学水平第三方评估,督促指导学校有效提高现代化建设水平。四是深化学校文化建设。锤炼学校核心价值观,创新文化建设载体,形成学校办学“一校一品”。
5.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是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申报创建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加快形成数字赋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共享(录播)教室和精准教学系统城乡学校全覆盖,实现城乡“同上一堂课”。完成“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和“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等2项省级数改创新试点项目的开发迭代建设,推动“益康心”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智慧督导和OA办公等一批重大应用系统的建设及常态化应用,开展数字化改革延伸扩面精准教学学业诊断系统的深度应用,尽快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水平数字化改革成果。二是做好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后半篇”文章。出台《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若干意见》、“规范提质30条”,设立师德师风、安全责任等办学红线,实行分级评价监管,对水平差、等级低的学校实行退出机制,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健康发展。关停、萎缩、转公一批民办学校,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民办在校生占比偏高”重大督查问题整改案例争创省级示范案例。三是深入实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清理“十不得一严禁”事项,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等绿色评价标准,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倾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6.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创新构建校长数智画像,建立领导干部综合立体评价模式。选拔20名以上“90后”新任校长,遴选第二批30名左右“90后”年轻骨干加以重点培养,持续推动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健全校长职级制评审认定、考核评价和激励管理等制度,职级制改革工作持续领跑全省。二是加大教师招引力度,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招引新教师500名以上,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200名以上,高中、初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在金华各县市中分别率先达到20%、8%的现代化监测指标要求。培养县级及以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260名以上。三是加强对教师的日常教育警示,深入开展师德师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着力提升师德建设水平。
7.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坚决扛起教育系统除险保安政治责任,迭代升级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建设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平台,打通安防孤岛,形成“一张图”校园安防作战体系。依托数字化改革,建设上下学精准接送系统,有效提高家长接送效率,树立省内精准接送标杆。推进智慧点餐,夯实食品安全基石,打造浙中一流、全省领先的智慧食堂样板。推进义乌市儿童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常态化运行,建成省内领先的数字化心理测评系统,实现心理高危学生精准筛查和预警,做到上报率100%、跟踪关注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