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雪峰仰止” —品读《冯雪峰全集》

发布时间:2023-06-05 09:0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冯雪峰全集》封面。

1950年,冯雪峰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时留影。

1928年,冯雪峰离开义乌到上海的留影。

1922年6月,晨光社部分社员合影。

冯雪峰记录红一军团经过地区及里程表。

1936年8月,冯雪峰为鲁迅起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时的手迹。

《上饶集中营》电影海报。

“必胜亭”冯雪峰题字。

▢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

冯雪峰是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鲁迅研究家、编辑出版家,也是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务。

在冯雪峰(1903—1976)逝世四十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冯雪峰全集》。它以十二卷本540余万字的篇幅,全面汇总了冯雪峰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创作,全面反映了冯雪峰一生的文学成就。

冯雪峰始终置身于时代风云的潮头,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冯雪峰全集》真实地展现了他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党的文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从某种意义而言,它已经不是一般文学意义上的全集,而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内容、超乎文学之上的巨著。

年少成名的“湖畔诗人”

冯雪峰自称是“纯粹的山里人”,他质朴、耿直、倔强的个性气质就来源于故乡“民风的强顽”。

《冯雪峰全集》收录了冯雪峰在上世纪20年代初与诗友共同出版的《湖畔》《春的歌集》和在上饶集中营狱中写下的《真实之歌》,以及后来修改精选的《灵山歌》等诗集。这些诗歌清新隽永的风格,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为冯雪峰赢得了“湖畔诗人”的美誉。

在杭州西子湖畔,冯雪峰的诗是朱自清称许的“清新和缠绵的风格”。彼时,他冲破旧诗的桎梏,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赤子之心、农民的质朴,奏响了青春的旋律,写出了飘忽的意象。他的诗,是完全割了辫子、放了脚的新诗,不讲格律,不事打扮,披发跣足,但诗情却洋溢在散漫的文字中,表现出无拘无束的“五四”精神。冯雪峰也因此被誉为“20年代初报春的纯真的人民诗人”,得到了胡适、郭沫若、朱自清等名家的赞许。

时隔20年,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狱中写下的诗篇,则有了深沉的情感、开阔的意境。在生与死、拷打与疾病的磨难中,冯雪峰就像他自己所称的是“一个独栖的豹”,以诗来低吟、呐喊。著名诗人绿原曾热评这些诗是“高纬度地区的电离层的极光现象,其罕见的悲壮美已足以奠定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是值得后人永远景仰的”。

“我们望得见灵山!哦,怎样奇异的山!从这山,我懂得了历史的悲剧的不可免,从这山,我懂得了我们为什么奔赴那悲剧而毫无惧色,而永不退屈……”《灵山歌》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满怀悲愤,激情奔涌,蕴含着一种奇异的生命的光彩,一种震撼人心的人格的力量,一种砥砺人心的信仰的壮美。

“现代寓言的奠基之作”

冯雪峰的文学创作肇始于诗歌,而封笔于寓言。在现代文学史上,把寓言当作一生钟爱的文体,写下了几百篇寓言,又改编国外寓言的,恐怕只有冯雪峰。

《冯雪峰全集》收录《今寓言》《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等寓言集4部,改编国外寓言故事集《百喻经故事》《富翁造三层楼》,以及集外寓言和首次整理面世的寓言遗稿60余篇。冯雪峰平生最后的文学作品《锦鸡与麻雀》收在集外寓言之中。

冯雪峰的寓言继承中国古典传统又有开拓创新,在揭露黑暗、针砭时弊和文化意蕴的呈现上与他的杂文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中国寓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横跨近30年的寓言创作中,冯雪峰言行一致,始终坚定自己对寓言的见解,创作的立意从未有过改变。

坚持宣传新思想方面,歌颂革命及其领导者,赞美劳动人民的英勇斗争。在《大河》中,“永远流动、永远冲击和永远前进”的大河象征了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革命洪流;《大山的笑》中,经受雷电、雹霰、风雨的种种冲击仍岿然不动的大山,代表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连最后一篇《锦鸡与麻雀》也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坚持破坏或否定旧的东西方面,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批判中国人民身上的弱点。如《狐与龟》刻画了帝国主义假借国际宪兵的名头,到处侵略他人国土的丑恶嘴脸。狐狸通过向乌龟发送假的空军警报,将乌龟骗入水中,以自己肩负“援助弱小者”“防止共产主义”两个世界使命为由,要求乌龟驮自己过河。无法辨别谎言的乌龟,依旧傻傻地在为狐狸口中的“使命”卖命。而《旅行者和海潮》通过讲述一个旅行者反复在沙地上划线警告海潮不准再往前一步,最终被海潮逼得节节败退、狼狈回家的故事,告诫敌人不自量力地抵抗革命洪流只能自取其辱。

艺术上,这些寓言生动而活泼,语言浅白流畅,比喻贴切自然,达到了故事与道理的完美统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比较优秀的寓言集之一。

研究鲁迅的“通人”

冯雪峰是鲁迅后期光辉思想、言行的见证人,被许广平称为鲁迅研究“通人”,在鲁迅研究界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1928年5月,冯雪峰写下《革命与智识阶级》的时候,尚未与鲁迅相识,在鲁迅受到围攻的情况下,他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鲁迅的功绩和“五四”文学传统,对鲁迅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年底,冯雪峰与鲁迅相识,成为鲁迅晚年最亲近的学生和战友之一,在鲁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是第一篇对鲁迅一生文学活动作出全面评价的论文。这篇作于鲁迅逝世前三个月的论文,论述了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分析了鲁迅的文艺观及其创作实践,确定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彻底的为人生,为社会的艺术派,一个伟大的革命写实主义者。”文中,冯雪峰准确评价和恰如其分的分析,曾得到鲁迅本人的赞许。

鲁迅逝世以后,他以宣传鲁迅、研究鲁迅、弘扬鲁迅精神为己任,写下了许多关于鲁迅的重要著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编辑的职务,研究鲁迅成了他工作的职责。除了从总体上论述鲁迅精神外,又对鲁迅的具体作品进行研究。

冯雪峰不但以他的具有开创性见解的论文开拓着研究鲁迅的道路,同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不断拓宽了鲁迅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鲁迅著作的编辑整理和出版上。在他的主持下,编印了有注释的新的鲁迅全集,影印了鲁迅日记等珍贵资料,为鲁迅研究打下了基础。他还亲自撰写回忆录,为研究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他为纪念活动制订“工作计划”,并提出“研究性论文拟题计划”,为鲁迅研究描绘了蓝图。

在鲁迅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冯雪峰留下了四十万字的研究著作,涉及鲁迅的生平、思想、著作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冯雪峰全集》收录了1952年版和1957年版冯雪峰《回忆鲁迅》文集和评论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被鲁迅研究界视为经典。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建设的功臣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股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热潮兴起。在这当中,冯雪峰被认为是“第一个用力最勤,收获颇富的人”(陈早春:《在鲁迅旗帜下——雪峰现实主义理论初探》)。

冯雪峰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建设上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革命文学兴起之初,急需理论引导的情况下,他以自学的日语功底,以顽强的“硬译”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独树一帜的翻译家。他选择翻译的理论家以及相应论题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大,超出了‘五四’以来到三十年代初的任何一个译者”(刘庆福:《应当高度评价冯雪峰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重大贡献》)。

从1926年起,冯雪峰系统地翻译介绍《新俄文学的曙光期》《俄罗斯的无产阶级文学》《新俄的文艺政策》及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潮、文化建设动态方面的书籍。他还翻译介绍了列宁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书籍和高尔基、石川啄木等作家的作品;同时也翻译了匈牙利玛察的《现代欧洲的艺术》,在国内几乎最早系统介绍了未来派、立体派、表现派等欧洲现代派文艺思潮。

冯雪峰翻译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作家的著述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影响了一批作家和理论家。丁玲回忆说,“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走上革命道路,是受到了鲁迅和冯雪峰理论翻译的影响。文论家陈涌曾回忆说:“我知道雪峰同志,是从年轻时候看到他翻译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开始的。”

他还和鲁迅一道编辑出版了“新俄文艺论述丛书”“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文艺理论丛书”等,对指导中国新兴的革命文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革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在“革命文学”论争、“两个口号”论争等文学论战中,他的理论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导引作用。他的《革命与智识阶级》《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保卫延安〉》《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等都是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经典篇章。

《冯雪峰全集》第十至十二卷中收录了他留下的将近150万字的翻译著作。不仅为冯雪峰的翻译实践做了一个全面汇总,也为中国现代翻译史留下了早期翻译状况的宝贵资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组建人

《冯雪峰全集》还收录了冯雪峰的书信、日记、编务文稿、政务文稿函件和外调材料等,内容相当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951年,冯雪峰受命组建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定全新的出版思路和构想,后来被概括为:古今中外,提高为主。这成为新中国文学出版工作的指导性方针,全面奠定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建立和发展的良好基础。

在他任职的7年中,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当代作品近500种,其中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保卫延安》《暴风骤雨》等著名长篇小说,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主持出版了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家》《子夜》等数十种,出版40多位现代重要作家的各类选集,并启动了《瞿秋白文集》(4卷)、《沫若文集》(17卷)、《巴金文集》(14卷)、《茅盾文集》(10卷)等大型图书的编辑出版,使“五四”新文学的成果第一次得到系统的整理,展示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大成就。

在他的指导下,1952年9月出版了新的整理校注本《水浒传》,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典文学的开端。随后,主持制订了《整理古典文学选题计划》,相继整理出版《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主要古典名著,编注出版了重要的古代诗人、散文家、戏曲家的个人选集30多种。还以“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副牌印行古代总集、别集、专集、小说、笔记等善本图书68种。

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起,便大量翻译出版了充满革命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苏俄革命文学作品。同时,冯雪峰还主持制订《世界文学名著介绍选题计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翻译出版外国文学名家的主要作品,以及各国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到1957年底,翻译出版了41个国家的文学图书530种,涵盖外国文学的各个门类。还启动了《莎士比亚戏剧集》(12卷)、《高尔基选集》(17卷)等大型图书的翻译出版。

冯雪峰还重视出版普及性的图书,自1953年起安排出版“文学初步读物丛书”四辑80种,以“艺术出版社”“戏剧出版社”的副牌,出版大量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曲艺、歌曲、电影剧本、传统戏剧等图书,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要。

在冯雪峰主持工作的7年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各类图书2200多种,创立了高起点、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图书格局,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冯雪峰全集》中收录的外调材料写于1966年至1973年,约有200篇,80余万字,主要写作地点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咸宁干校。外调材料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情况的证明,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作家全集中本就是极其少见的,这样大的分量,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