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4 16:16
访问次数:
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上,义乌被授予2022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县(市、区)“大禹鼎”金鼎。这是义乌自2016年起连续7年荣获全省“五水共治”最高殊荣“大禹鼎”,也是义乌首次夺得金鼎!
十年治水路
十年丹心铸金鼎,一江清水至此回。也许你不曾见治水铁军冲锋在前、攻坚克难的场景,但一定常见商城大地碧水荡漾、水天一色的现景。回望来时的路,“三大问题——产业低散乱、环境脏乱差、水体混劣污”、“四大难点——基础设施旧、综合治理难、生态补水弱、管理监督难”困难重重。看清脚下的路,“三个到底——治本治源治到底、干实干真干到底、创优创新创到底”、“三大体系”应运而生。坚定前行的路,六个试点,六个率先,全线推进。
2013年“碧水商城”行动吹响“五水共治”的号角,河长制在这里出发,2014年“清三河” 打响,2015年“剿灭劣五类”开战,2016年“双九”治理体系形成,2017年生态廊道建设起步,2018年“污水零直排区”率先创建,2019年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在全省率先建成,2020年“五水共治”优秀村自创,2021年全面迭代升级,廊道建设高标推进,河长制全面深化,2022年持续巩固治水成效,发展美丽经济惠民生。
2023年,义乌“五水共治”工作捷报频传——“五水共治”、全市各级断面水质均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成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义乌市河长制办公室荣获全省河湖长制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义乌市的“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河湖长制工作的义乌经验”和“苏溪镇‘数智治水’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入围全省河湖长制工作典型案例(全省共22例,义乌占2例,成为唯一入围两例的县市级城市);运维管理、分质供水、数字化治水、“五水共治”优秀村创建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连续七年获评“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
358个涉水项目、118.59亿元的投资,不仅诠释了党委政府的力度,更是诠释了治水为民的深度。“五个千万——千区万块、千企万厂、千村万户、千店万铺、千管万井”雨污合流整治,城镇12.5万家、工业企业2803宗地;农村“三水纳管”15.9万户,新建、改造和疏通雨污管网1万余公里,实现了污水全收集、管网全畅通、污水全处理。污水处理能力从2013年的36万吨/日提升至目前的75万吨/日,居全省县级市首位。“5+”系列“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义乌做法、“3+3”运维管理义乌模式和义乌样板全省推荐,省现场会在义乌召开。“长藤结瓜”式水系激活,44.5万吨/日配水让8条城市内河恢复了昔日流动的美,“1236”分质供水体系建设,让水有了第二次生命,年均置换优质水资源2000万方,平均利用率全省第一。水质省考优秀等次,连续7年荣获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2023年8月荣获“大禹鼎”金鼎。
省、市“三个试点”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动力。“河长制”APP巡河系统全省首先使用并成熟;县、乡、村293名三级河长用真爱守护着每一条河,巡查率100%,问题处理率100%,五星河长90%是最好的见证。民间“三军”用真心守望着每一处水,行程20多万公里,发现问题1万多个,提出建议1千多个,是最真的注解。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仅仅联席了33个部门,更是联席了日益壮大的社会力量。河长制办公室荣获全省河湖长制工作成绩突出集体。7条省级美丽河湖,6个水美乡镇,6条滨水产业带,30公里美丽城防已绘就,水体水系水质稳定在地表Ⅲ类已实现,真正做到了一汪清水润百姓,一江清流送下游。
十年“踔厉奋发”生态廊道全景共美
590亿元的投资是大手笔,更是大方案。以义乌江、南江为主廊道,6条县级以上支流为支廊道,10条美丽乡村精品路线为辅廊道,串联25个特色小镇和100个以上特色美丽乡村,形成融合性极强、经济性极强、开放性极强的网状生态廊道体系。双江湖高等教育基地人才已走向了社会;光源科技小镇、绿色动力小镇、森山健康小镇、丝路金融小镇等绿色高新区块焕发着经济的活力。“璀璨之光”义乌江、“城市绿肺”植物园、“醉美绿道”江滨廊,成为市民休闲“新宠”。生态承载能力更强,产廊融合水平更高,城乡环境品质更优。生态廊道办荣获全省关注森林活动15周年成绩突出先进集体。廊绿其秀,水尽其美。
十年“勠力同心”爱水护水全民共享
93.08分幸福感指数是群众对今天水至清、水至美的点赞,更是对明天水尽享、水致富的期待。300万份对市民的一封信,5000余篇新闻报道、上千个活动,氛围浓厚,广大民众自觉地参与其中。10万公众护水平台的注册用户,成为治水的监督员和宣传员。“找寻查挖”行动多层次常态化开展,举报投诉问题滑梯下降了94.58%。治水红利也在逐步显现,280公里廊道大环线,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村集体收入增加近亿元,成为绿色共富新引擎。
“五水共治”任重道远
水绕青山行渐远,涓涓溜碧不知休。在未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两山”理论和省委三个“一号工程”为指导,继续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共同富裕提供绿色新动力,为实现“两个先行”贡献义乌新力量,为“美丽中国”增添义乌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