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2002609477R/2024-577089
市文旅局
2024-12-04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4-12-04 09:4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杭州亚运会召开之年,文旅领域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成功举办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持续推进我市文广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在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场所建设、传统文化传承、文旅项目谋划、文旅博会举办、体育赛事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丰硕的成果。
一、2023年度主要工作
(一)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优化文化设施网络。一是有序推进地标项目建设。义乌大剧院主体工程已顺利结顶,婺剧非遗馆建设有序推进。12月27日,义乌美术馆顺利开馆,并举办“铸梦华章——浙江主题创作美术展”及开馆仪式等配套活动。博物馆新馆二标段已进场施工,三标段关于《设立义乌·中国商贸博物馆可行性研究》的课题已顺利结项,目前正稳步推进招标事宜。二是不断夯实文化阵地。建成“浙文惠享”4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个城市书房、1个文化驿站、1家乡村博物馆(雪峰文学馆),完成全市9家乡村博物馆复核,为群众提供丰富文化休闲场所。
(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普惠均衡发展。一是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蒲公英”群文课堂累计开课5000余场,服务超过十万人次。文艺赋美、流动书场、望道书场演出累计完成4322场,文艺志愿者达2000余人。图书馆外借123.61万册次,线下服务读者369.15万人次,巡展(包含摄影、书画作品)23场,社区、学校送展累次超过350场。二是丰富精品文化供给。成功举办“市场开放纪念日”主题文艺汇演、第二届浙江省全民艺术节闭幕式暨2023浙江省群众广场舞大赛、2023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义乌赛区)等省市重点活动19场。创作声乐、舞蹈、戏剧小品等作品47件。定期开展博物馆研学课程,形成“长河拾贝 义博研学”系列活动品牌,月均参加人次达300人次以上。三是拓展提供云端服务。开展《日出新卯 春暖兆福——2023年新春典籍文化展》《中国古代茶事绘画展》等线上展览35场,期刊速递、精品有声书等线上推广活动235场,线上展览展播、培训课程等线上点击率达117万。图书馆数据库访问量401.39万次,下载量30.11万次,图书“一键借阅”累计访问量超56万人次,借阅图书6698册次。完成民国及民国前家谱数字化的数据扫描、整理和拷贝等工作。
(三)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彰显深厚文化底蕴。一是推进传统戏曲发展传承。印发《关于促进义乌婺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婺剧现代戏《义乌高华》荣获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最高奖——“兰花奖·新剧目大奖”并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展演,为义乌戏剧史上首次参加国家级展演。婺剧《乌江渡》完成剧本初稿创作、主创班子组建。二是推进非遗保护利用。新评定“爱尚江南根艺”等7家义乌市级非遗工坊,“三溪堂中医药”非遗工坊和“森山铁皮石斛”非遗工坊入选第一批金华市级非遗工坊名单,组织申报第二批浙江省级非遗工坊。策划编撰及出版《朱智彪和三溪堂中医药文化》《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流风遗韵》等书籍。开展“哆唻嘻”非遗市集、“非遗与你童行”亲子研学、“非遗拾光”成人研学等活动50余场,非遗馆累计接待团体45组,服务13292人次。三是推进考古遗址宣传展览。央视科教栏目拍摄《义乌桥头遗址探秘》,邀请省考古所蒋乐平等专家在桥头考古遗址公园开展文化沙龙活动。自桥头遗址游客中心开放以来,开展各类宣教、研学活动51场次。
(四)强化文化保护传承,夯实文物安全责任。一是建立健全文保、考古工作机制。成立桥头考古遗址申遗和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专班化开展桥头考古遗址管理中心工作。先后印发《义乌市文保单位、文保点文物安全管理标准》《义乌市文物安全检查规程(试行)》等文物安全管理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我市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信息报送机制,进一步夯实义乌市文物安全责任体系。二是加强文物征集保护与馆际交流。2023年新增文物藏品(含参考品、资料)共计450件(组),其中社会征购240件(组);捐赠、上交和移交210件(组);完成435件(套)藏品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出借馆藏文物5批次计41件。三是全力推进桥头遗址规划编制与研究保护。完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申报文本桥头部分的编写并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桥头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出土石器、陶器等物件11件,完成残器物石膏修补23件。完成G235义乌龙回至祥贝段改建工程(二期)桥头遗址段设计方案,上报省文物局审批通过。四是开展文物安全“六大”攻坚行动。印发《全市实施文物安全六大攻坚行动工作方案》,针对电气线路、易燃易爆物品、居民生活用火等六个方面隐患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攻坚,召开文物安全“六大”攻坚行动部署会暨文物安全管理标准化现场会。全市389家民居类文物建筑安全攻坚整治已全部完成。完成省级挂牌督办凰升塘古建筑群整改工作,通过省专委验收销号。五是扎实推进清朗智管平台建设。根据《义乌市文物安全检查规程(试行)》办法,定制文物安全管理智能化操作平台,实现日常检查、问题流转、闭环整治等文物安全管理全过程在平台留痕。录入完成389家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文保点信息和业余文保员、安全管理人等人员信息,依托平台开展日常巡查工作。六是完成日常审查办证工作。完成孝子祠怡园、黄山八面厅、黄大宗祠等8处文保单位国有办证,审查后宅街道吴宅村、城西街道夏楼村等26个规划方案,审查赤岸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大陈镇红峰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完成义永公路、G235义乌龙回至祥贝段改建工程等5项文保单位建控地带建设方案审查工作。
(五)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金字招牌。2023年,我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综合评价排名全省各县市第11名,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和“十项重大工程”工作推进情况考核排名金华第1名、全省第3名,获评A档。2023年,我市共接待游客2549.2万人次,排名全省各县市(区)第3名,同比增长39.67%,排名全省各县市(区)第18名。2023年旅行社组织接待游客31.15万人次,同比增长36%;星级酒店接待游客38.04万人次,同比增长58%。一是成立专班协同推进。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2023年4月成立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下发《义乌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建立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全面联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二是挖掘资源大力发展。推进义乌大剧院、博物馆新馆、西门老街等重大文旅项目工程建设。2023年,“千项万亿”和“双百”重大项目投资8.8亿元,投资完成率220%,文化和旅游投资超100亿元。培育高能级景区,指导森山国草园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双江湖、云黄山、佛堂古镇等项目建设,推进佛堂省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谋划九寨湾大型文旅项目。完成文旅资源普查工作,现有416处文化和旅游资源点。三是招商引资丰富供给。2023年共拜访及接待开元文旅、祥源文旅、驴妈妈、新东方等国内知名文旅企业30余家、60多批次;推进“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在库“微改造精提升”项目168个,实际完成投资额7.3亿;糖厂咖啡、当误里小酒馆、上坑仁水上集市(星光夜肆)等28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微改造精提升金华市级试点项目,发放补助资金396万元。联合创建鸡鸣阁、义乌乐园、吴晗史学馆、细菌战史实陈列馆等4家义乌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四是产业培育扶持企业。梳理优质规上文化旅游产业企业名单,做好文旅行业相关协会和企业日常联系,推荐卡游动漫、画家居、得力高参与省级文旅企业梯度培育评选。五是推进创建打造品牌。新增锦都酒店、海洋酒店、蓝宿-稻田酒店等3家“百县千碗”省级特色美食体验店,恒风、顺风、金秋、华夏等4家旅行社获评省百强旅行社,锦都酒店通过五星级旅游饭店复核、海洋酒店通过四星级旅游饭店复核,八婺饭堂、鸡毛换糖粗菜馆等3家省级特色美食体验店顺利通过省级复核,义乌市涌金宾馆(希尔顿欢朋酒店)获评银桂品质饭店、银都华悦酒店获评金鼎级特色文化主题饭店、赣商(义乌)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东方凯莱酒店)获评银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
(六)打响文旅博会品牌,助力展会经济发展。一是展会经济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圆满举办第17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本届文旅博览会设标准展位3403个,有52大类、16万余件产品参展,吸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95家企业和机构参展。据统计,展会成交额7594多万元,意向成交额达2.284亿,吸引采购商及观众21.1万人次。二是文旅消费提振工作有序推进。首次聚焦展会交易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券97.2万元,带动数字人民币消费149.78万元,其中通过数字人民币APP支付72.95万元,消费券核销率75.06%。在第17届文旅博会上首次设置义乌文创展区,推出“义乌礼物”系列文创产品,采购意向金额近800万元。三是展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央视《新闻联播》以24秒时长介绍展会开幕信息和基本情况;央视三套《文化十分》8分钟深度报道展会文旅融合特色,介绍文旅市场复苏盛况;《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央广网等中央媒体围绕展会主题亮点、产业发展等方面,连续推出32篇重量级报道,累计新闻报道共计4398篇(条)。
(七)拉动文旅市场消费。一是打造消费新场景。一季度联合携程、美团等平台发放2600万文旅消费券,直接带动文旅消费超过8200万元。结合文旅消费试点工作,举办“妙趣义乌文旅集”“人民公园1982”等各类文旅市集100余场。2023年已成功举办张韶涵演唱会、蓝宿·奇迹义乌音乐节、莱恩格瑞之夜义乌群星演唱会等多场大型演出,带动全市文旅消费显著提升。二是创新文旅推介模式。与南航合作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旅主题航班”,已完成100余场主题航班活动,覆盖旅客12000余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80万人次,实现交易额40万元,组织文旅企业赴上海、南京、深圳、广州等地开展外出推介10余次,不断打响义乌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推进文创旅游产品开发。完成第二套义乌文旅资源设计图库,授予商城展览公司“义乌礼物”文创IP使用权。第14届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我市选送的遇水变色萌趣儿童星宝伞荣获金奖;在首届“浙派好礼”文创产品大赛中,“义乌礼物”系列产品获得了一金二银。8月份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及“浙派好礼”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当中,我市相关商品共获得2金1银3铜奖项。
(八)提升文旅智治能力,深化文旅数字改革。一是扎实做好信息相关基础工作。完成《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落实情况和数据安全检查、亚运城市侧政务外网网络安全、局自建系统验收、数字化文旅发展的人大建议面商和答复、一体化考核、数字化改革项目开发等工作。二是全面归集文旅系统数据资源。梳理汇集我市文化旅游体育文物等领域数字资源,纳入全市综合资源库,促进数据贯通、应用共享,文旅数源开放共享使用率居于部门前列。三是完善数据信息系统。打通“旅游通”“文化市场OA”“浙里艺培”“浙里体培”等省建平台,促进数据回流、共享,“游浙里”平台服务人次逐月上升。完成网吧智慧管理一件事、文体宝等两个系统的验收工作。
(九)把握亚运赛事热潮,助力体育事业发展。坚持“跳出体育发展体育”,推动体育融入大局发展。一是加快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民生实事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成新建10个百姓健身房、1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体育设施进公园、45公里环浙步道项目,建成1个11人制足球场、3个5人制足球场。实施城乡文体设施补短板行动,积极谋划推进苏溪、福田、廿三里文体中心项目;有序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长远发展。二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与市委宣传部、相关镇街共同举办义乌市第二十四届全民健身节毅行、登山、越野跑等8个赛事活动,吸引3000余人参赛。举办美丽乡村越野跑上溪、赤岸、义亭、大陈四场分站赛活动、2023年第三届浙江义乌上溪桃花坞杯全国象棋公开赛、2023年全国武术之乡选拔赛等活动,年度举办精品活动50余场,以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宣传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三是搭建青少年赛事平台。抓好青少年人才梯队建设,3月和9月分别完成两次青少年参赛资格年度注册。承办浙江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浙江省中小学生乒乓球冠军赛等9个省级赛事,承办金华市青少年拳击锦标赛、金华市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等4个金华级赛事,举办义乌市校园足球联赛、青少年羽毛球积分赛、击剑锦标赛等大小体育赛事10余个。义乌市佛堂二小、国贸学校获评浙江省攀岩、田径项目学校阳光后备人才基地。四是打造城市品牌赛事。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举办义乌市国际电子竞技大赛,腾讯TV、虎牙TV进行线上直播,日均网络直播时长达6个小时,赛事网络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推动体育赛事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签约稠州职业篮球俱乐部,引进CBA、WCBA联赛。成功举办2023卡游义乌半程马拉松,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选手参加,首次设置文化加油站,比赛全程由央视5套直播,反响热烈。五是培育体育产业发展。新增体育彩票实体店26家、连锁行业渠道46家、商业综合体布点6家。2023年度,我市共计销售体育彩票13.34亿元,完成市中心兑奖(不含实体店兑奖)兑奖870人次,兑奖金额6561.59万,对镇街财政贡献超过1000万元,为义乌市募集公益金9130.8万元。
(十)优化行业监管服务,落实审批整治工作。一是落实日常审批工作。2023年共办理行政审批1230件,一网通办率和提前办结率达100%。二是牵头"双减"工作。开展文化艺术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工作。2023年度新设立机构准入50家,变更88家。组织开展培训机构专项检查工作,联合教育局、执法局检查培训机构1125家。对接双减办、金华文旅和金华体育协调关于机构进监管平台工作,全国平台纳管365家、“浙里艺培”纳管586家。三是开展企业年检年报等工作。办理印刷企业年检456家,出版物年检256家,审核通过文化市场统计年报单位198家。四是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工作。抓住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及全国两会、亚运等重要节点,督促市融媒体中心做好值班值守工作。联合政法委开展非法地卫专项整治,2023年度共组织执法144次,出动执法人员1082人次,拆除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的数量184座,强制拆除193座,发出整改通知书90份,组织宣传活动260次。
(十一)聚焦执法除险保安,维护行业平稳有序。一是提升日常监督管理效能。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8539人次,检查各类文化和旅游企业2846家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3件,比去年同期增加300%,罚没款125830元,共收缴非法出版物1543册。累计受理各类举报2473件,查处率和回复率达100%。做好日常巡查、行政处罚案卷、各类数据的统计录入工作,共上报文化市场执法信息并被浙江省文化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录用45条。二是坚持“执法+服务”监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牵头认领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乡村旅游景区、娱乐场所、文保单位、民宿、非法出版监管等六大“监管一件事”应用场景。完成“一网通管”双随机联合检查、专项检查计划121项。完成双随机检查任务80个(其中本部门37个,跨部门43个),开展双随机检查1445次;完成专项检查任务41个(其中本部门26个,跨部门15个),开展专项检查593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综合查一次”工作3次。在二季度“一网通管”攻坚竞赛中,我局获评红旗单位。三是深化扫黄打非行动,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开展印刷企业专项整治,全年共组织专项整治行动5次,检查企业343家次,对12家违规印刷企业实施了立案处罚。结合出版物经营单位年检、清查“问题图书”等专项活动,对全市各出版物经营单位开展全面检查,查获出版物非法经营案件11起,收缴非法出版物1543册。春、秋季开学和中高考期间,开展“护苗”“秋风”等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共开展4次大规模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02人次,检查经营单位46家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2份,立案调查1起。严肃查处违规网站,2023年我局共检查发现非法网站2个,已移交相关部门作关停处理。四是落实落细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开展文旅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整治专项攻坚行动,联合安监、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12次,责令整改安全隐患409处。出台《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试行)》,加强娱乐新业态监管,对全市现有剧本娱乐场所进行标准化管理创建培训并开展检查,共出动检查287人次,检查场所137家次,开展联合检查6次,关停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场所3家。推进旅游市场规范化建设专项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597人次,检查各类旅游企业199家次。联合交通局组成联合执法检查小组,对客运公司进行旅游包车规范化安全监管专项检查3次,保障旅游市场稳定有序运营。
(十二)推进清廉机关建设,提升文旅党建品牌。一是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9月份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制定《文旅局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发放必学书籍717册。组织开展党委班子、支部书记上党课和“说给书记听”党课活动30场,党员认领微心愿188个,查摆问题整改清单问题8个,收集并解决走访基层、群众、企业“问需问计问效”清单问题、建议21个。二是高标准落实“三清单两项目”。坚持“三清单两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局党委书记、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抓基层党建工作问题清单、抓基层党建工作特色亮点清单,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领办党建实事项目,党委班子成员揭榜领办党建项目,建立以义乌文旅“悦·先锋”为主体,“e先锋”“书香悦读”“博物&致知”等为子品牌的党建品牌树。三是规范化加强机关党建。对照党建标准化清单,组织开展党建基础问题大起底行动3轮,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3期。制定了局党委、直属机关党委、党支部工作责任清单,建立“单位自查+交叉检查+常态督查”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交叉检查、不定抽查4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9个。培养发展党员3名,组织3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市机关工委培训。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文化方面。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有待加强。文艺作品创作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存在“只见高原、少见高峰”的问题,难以角逐省级以上权威大奖。文保方面。发展和保护的矛盾突出,随着文物相关政策的收紧,文物部门工作开展难度加大。专业力量薄弱,义乌文保单位、文保点体量大,加强文物遗产保护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力量。旅游方面。对于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创商品、旅游街区、沉浸式体验项目等内容的思考和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旅游新业态项目监管的抓手不足。体育方面。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待提高。我市人口基数较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党建方面。党建工作的创新意识不足,个别支部对于创新开展党建工作动力不足。部分党建活动就事论事,只抓“点”的选树,缺乏“面”上拓展,导致党建品牌效应未得到应有发挥。
三、2024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实施“义文惠享”“艺路同行”“文艺星火赋美”、全民阅读推广等文化惠民活动。继续组织开展“江滨之夜”“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等公益培训,把义乌市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江滨之夜”百姓大舞台、“爱上阅读”等活动办成具有影响力、持续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24年美术馆计划举办展览10场以上,举办社教活动12场次以上,完成送展活动300场次以上。落实民生实事,推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文化驿站、城市书房建设,加快推进义乌大剧院、博物馆二、三标段等文化地标建设进度。
(二)扎实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开展常态化“非遗周末聚”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开展“元宵喜乐会”“粽情端午”“情满中秋”等传统佳节活动,培育“非遗与你童行”户外研学课程,做大“哆唻嘻”非遗市集,提升“花雨满天”传统文化雅集品质。重点打造婺剧精品剧目《乌江渡》,2024年完成首演。充实一般上演剧目,计划复排大戏2台、创作新剧目2台,创排青年演员折子戏10个。
(三)稳步推进文物修缮保护。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工作。推进雅端村古建筑群、塘下方大宗祠2处国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推进仪性堂、承吉堂等5处省保单位安、消防工程设计方案报批、实施工作,推进其他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消防工程完成公开招标与方案设计。完成佛堂镇崇德堂等8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做好2024年文物保护工程新建项目。完善文物安全巡查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重点巡查和一般巡查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及时督促整改安全隐患,落实管理责任,提升文物安全等级。
(四)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工程。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补短板强弱项,力争2024年文旅融合工程继续保持全省前列。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更多头部文旅企业来义投资。拓宽宣传渠道,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合作,开展系统化、立体化宣传。深入发掘区域特色文化,打造城市文旅品牌,培育设计“义乌礼物”品牌。
(五)持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举办青少年游泳、乒乓球、足球等体育赛事。谋划组织运动员参加金华市第十届运动会,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培育壮大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争2024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努力打造城市“10分钟健身圈”。
(六)丰富文旅体活动。筹备第18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推动展会品牌化建设。继续引进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活动。引进品牌体育赛事,做好CBA、WCBA联赛保障统筹工作。举办义乌市国际电子竞技大赛、半程马拉松等赛事。举办义乌市全民健身节、义乌市武林大会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00场以上。
(七)强化行业监管。完善审批机制,继续做好日常审批、安全播出等工作。开展文化企业、出版物零售单位、印刷企业清查工作,梳理清退僵尸企业和已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单位。持续做好“大综合执法一体化”深化改革及文旅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确保我市扫黄打非工作继续走在全省、金华市前列。紧绷文旅市场安全生产监管弦,完善长效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安全规范。
(八)提升党建质效。以党支部为单位,领导班子带头领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攻坚破难清单,集中开展攻坚,着力破解一批本行业本单位重点难点问题。紧盯重点事项、关键节点,梳理“党建+单元”服务清单,搭建“悦·先锋”党建品牌树,推动各支部利用文化资源、品牌队伍优势,形成一支部一品牌、一书记一项目、一党员一风采良好局面,全面提升党建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