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8 14:1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筑大坝、建水库,是人类利用自然、变水害为水利的一项治水措施。移民工作事关高水平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义乌市赤岸镇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高质量帮扶移民发展,全力打造水库移民共富示范带,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在乡村振兴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异地联建”带动移民村奔共富
“这笔钱真是及时雨,年后村民们缴纳医疗保险时,每人可以拿到500元补助。”上周,赤岸镇晓丰村经济合作社收到6.71万元分红后,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履法高兴地说。
晓丰村是义乌最南边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柏峰水库边,交通非常不便。虽然有着绿水青山的好风景,但经济条件也相对落后。2003年,村里第一批水库移民开始搬迁安置。“如今,除了还有5户人家住在村里,我们有400多人陆续搬迁到了镇区的水岸社区。”朱旅法说。
移民搬出后,如何带动他们致富增收,实现异地奔共富的梦想,成为摆在赤岸镇党委政府的紧迫问题。“我们紧紧围绕移民幸福生活这一目标,用好政策、用足政策、用活政策,不断完善移民创业致富机制,着力发挥移民扶持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赤岸镇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晓丰、石城,南青口,雅治街,塘边,赤岸三村等6个移民村入股赤岸三村综合市场项目,这是义乌市首个水库移民村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扶持项目,投入水库移民后扶资金补助408万元。建成投用两年来,该项目为6个移民村集体及村民带去了每年约130万元的收入。
针对部分移民村缺乏资源的状况,赤岸镇积极采用“异地联建”的方式帮助他们“造血”。除了赤岸三村综合市场项目,由18个移民村入股的飞凤物业楼项目,每年会为这些村各带去10-20万元不等的投资收益,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一村一品助“输血”变“造血”
2006年以来,赤岸镇共有700多名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主要为柏峰水库移民,有部分滩坑水库、岩口水库移民。目前,该镇44个村(社)中有27个是移民村。2006年至今,赤岸镇完成项目扶持59个,投入移民后扶资金2658.654万元。
除了对部分缺乏资源的移民村采用“异地联建”的方式致富增收,更多的移民村充分依托自身特色变“输血”为“造血”。
每年春天,赤岸镇塘边村“山水摇”户外亲子运动营地总会充满游人的欢声笑语,青山绿水与美景美食相映成趣……该项目于2021年7月投入运营,其建设获得移民后扶资金120万元,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赤岸镇清溪村先后投入村大会堂修缮工程、农副产品展示中心工程、展示中心配套装饰工程、融创广场、创客中心等项目,获得移民后扶资金303.63万元,在完善村基础建设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70万元。
此外,赤岸镇还结合“消薄”、革命老区建设等工作,加大生产开发类项目的扶持,助力移民村建成综合体、电商楼、榨油坊、樱桃基地等项目,有效壮大了移民村集体经济。同时,着眼“能发展、会致富”的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移民的就业能力,提高了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