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扶贫 > 考核评估 > 绩效评价
义乌市2023年低收入农户帮促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02-23 14:58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23年,义乌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聚焦提升低收入农户保障,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小商品城之都”夯实兜底保障基础。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低收入家庭3307户4269人(其中低保家庭2575户3238人,低保边缘家庭599户897人,特困人员133户134人)。目前,义乌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10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40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 健全增收机制,稳步提升低收入农户保障水平。一是持续完善增收机制。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的八条举措》,围绕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医疗保障、社会帮扶等方面,全方位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健全农民增收定期研判机制,每月召集镇街、统计部门研讨低收入农户增收情况,研究增收举措。开展农村居民收入调研,先后走访有代表性的农村40余个,进一步摸清增收短板弱项。二是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开展年家庭人均收入低保标准线以下情况月度摸排,实施动态清零,实现“应保尽保”;2023年共发放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补助资金1005.657万元,受助学生7154人;继续落实每月5吨水、15度电免费优惠政策;每月持续动态摸排农村困难家庭住房,累计鉴定出农村困难家庭C级危房16户,拨付市级补助资金40余万元。三是持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金从2015年的7680元每人每年提高到2023年的13200元。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实现“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二)开展结对帮扶,推动社会暖心救助提质增效。一是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工作。安排全市党政机关、国企和村级干部结对3307户低收入农户,做到“村村有部门、户户有干部、月月有走访”,实现低收入农户干部结对全覆盖。二是加大慈善救助项目投入。通过开展“情暖四季”、“新义乌人”应急救助、“爱心伴你上大学”等慈善救助项目,对本市区域内因各种原因致困家庭实施慈善救助,共拨出各项善款670万元,救助1200人次。三是推进“千名乡贤助共富”行动。依托“同心助农”共富联盟,继续打造同心共富基地,开展爱心助农行动,通过消费助农增收共富,累计销售额超1000万元,带动1500户农户增收。

(三)开展数字化帮扶,扎实推进数字化帮扶场景建设。一是创新推进“救助一件事”改革突破。形成特有的“救助数据池”,自动生成全面的个性化、数字化“幸福清单”,实现救助成果一单清。二是做好省浙农帮扶系统迭代升级。通过浙里办,让低收入农户能便捷查询政策清单、幸福清单,提出生活保障类、产业保障类、政策咨询类等方面需求,解决农户诉求无法及时处理的问题;通过浙政钉,让结对干部实时掌握低收入农户政策享受和帮促情况,动态跟踪农户生产生活现状。

(四)“定向就业+招聘培训”,创造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条件。一是创新用工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无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幸福增收项目,通过社会力量及慈善募集设立幸福增收岗慈善基金,让低收入家庭无劳动能力人员虚拟就业。幸福增收岗工资每人每月300元按月固定发放,2023年已纳入1843人次,发放补贴55.29万元。二是拓宽就业新渠道。全力落实就业帮扶政策,针对劳动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开发村居保洁、保绿等低强度公益性岗位192个,托底安置低收入家庭劳动力19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7.98万元,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

(五)深化产业帮扶,完善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项目库。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0个,累计帮扶382人次,人均带动增收125元/月。完善红黄旗考核制度,将低收入农户项目帮扶纳入乡村振兴月度考核,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帮扶效果,确保产业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三、下步工作打算

沐光而行的2024年,义乌市将持续深入落实上级关于低收入农户帮促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就业增收、项目增收和帮扶增收三个重点,持续用力,常抓不懈,为“打造典范、再造辉煌”贡献力量。

(一)聚焦就业创业增收。持续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条件的低收入农户上岗。组织开展针对低收入农户等就业困难群体的专场招聘会。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和来料加工产业,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实施“百万家庭奔富”行动,建立强村公司聘用本市“扩中家庭”“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奖补机制。

(二)聚焦产业项目增收。进一步发挥乡村振兴局统筹协调监督作用,健全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完善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项目库,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0个以上。持续完善考核制度,继续将低收入农户项目帮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及时跟踪产业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帮扶效果,确保产业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三)聚焦帮扶保障增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继续提升基础保障水平。充分利用省浙农帮扶系统,对全市低收入农户实施全覆盖、动态化防返贫监测,发布救助项目10个以上,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建立健全困难群众自付高额医疗费用化解机制,深化困难家庭住房保障救助,完成“善居工程”30户和残疾人家庭居住环境无障碍改造1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