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义乌市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报告》出炉 遇见生物多样性之美

发布时间:2024-02-06 15:53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风吹草籽,蝴蝶展翅,大自然丰富多彩,万物皆有灵而美。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22年至2023年,义乌开展了一次为期一整年的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记者从义乌市生态环境分局获悉,截至目前,义乌发现各类物种2712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255种(野生826种),大型真菌208种,昆虫527种,陆生脊椎动物311种,淡水水生生物409种。

厚厚的《义乌市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报告》,展现出义乌这座都市化城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数据来看,义乌不仅物种种类多样,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也较丰富。报告共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64种,包括白颈长尾雉、穿山甲、长柄石杉、春兰、拉步甲、虎纹蛙、义乌小鲵、小天鹅等。还惊喜发现了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国家Ⅱ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中国瘰螈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短尾鸦雀、红嘴相思鸟、画眉、凤头鹰、领角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义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义乌小鲵。义乌小鲵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为浙江特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985年首次发现于义乌的深山中,因此被命名为义乌小鲵。因其古老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及奇特的外形,又被称为神秘的“四脚怪鱼”。

生物多样性调查员杨仕雄说,义乌小鲵很特别,多数两栖动物在春夏繁殖,义乌小鲵却是在冬季繁殖。天气寒冷,原本生活在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枝烂叶下面的义乌小鲵,会从地底下钻出来,到静水坑产卵。“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23年1月份,我到上溪黄山林场附近,下水观测义乌小鲵,相机带子沾到水就结冰了。”杨仕雄说,前几天,义乌气温降至零下,水开始出现冰冻,义乌小鲵肯定下水产卵了。

与一般生活在高海拔、远离人为干扰的其他小鲵科物种不同,义乌小鲵主要出现在丘陵地区,且高度依赖静水坑繁殖,易受人类活动影响。比如路边不起眼一个小水坑,可能就是义乌小鲵的“产房”。但小水坑水源不稳定,也容易受到人为干扰。数年前,义乌小鲵栖息地面积和质量持续下降。

2017年,义乌启动了义乌小鲵抢救保护工程。通过开展野外资源调查、栖息地保护、人工复壮等举措,救护义乌小鲵。这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全年共调查到义乌小鲵922只次,其中成体89只次、幼体229只次、卵袋604对。“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义乌小鲵在义乌市数量较多,种群数量比较可观,主要分布于义北丘陵区、义西丘陵区,尤其义西丘陵区数量较大。”义乌小鲵抢救保护工程,还入选“美丽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佳特色案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要基础。而生态物种多样化的呈现,也是近年来义乌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生动体现。“这几年,义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类的生存空间也逐步拓展,种类越来越丰富。”鸟类摄影爱好者龚璐航说。

在义乌,跟龚璐航有着同样感受的市民不在少数。近年来,义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如今,天蓝、地绿、水清,万物生机勃勃、向美而生,共同绘就了义乌生物多样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