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公开 > 国资办 > 政务动态
“义乌发展经验”是怎么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4-05-07 10:2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当提到义乌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从鸡毛换糖到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用敢捅“天花板”的气魄不断拓宽改革边际?凭一县之力把快递量做到全国第二?

笔者想到的是,顶着“义乌发展经验”光环,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视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

与此相应的是,笔者又想起一些人提到的一个观点,或者说是一种想法: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就做不到?

一、为什么别人能做到

义乌今天的辉煌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躯壳里诞生的。这也是为何当年习近平同志在评价义乌的发展时,连用了“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三个词。

为什么义乌能做到?不妨就从中找密码。

莫名其妙之内因。地处浙中腹地的义乌能闯出开放发展的天地,关键在于当年的义乌真是“穷怕了”“苦厌了”。都说穷则思变,义乌之变,确实是从鸡毛换糖开始,到现在终于“飞上天”。当然,这其中穿插着一系列群众企业敢闯、党委政府敢为的“佳话”。当所有人目标一致、奋发图强的时候,“为什么能做到”的动力已然充沛。

无中生有谓闯劲。无中生有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义乌上演,因为敢闯敢试敢突破,已经融进这方水土的文化,刻进“新老”义乌人的基因。就论改革,试问有多少地方、多少人能坚持每周开一场“深改会”?义乌可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义乌承担了30多项国家级改革和近40项省级改革,其中14项重要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而改革正是破解难题、创造新生的过程。从这一剖面就能看出,义乌“为什么能做到”,是因为有誓要做成的闯劲、不绕道走的执着。

点石成金是能力。或者说是一以贯之、保持定力,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就如“商”这一义乌最大的“金”,纵观发展历程,义乌历届党政班子始终坚持“兴商建市”战略不动摇,遵循抓市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从未改变,推进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的工作从未停止,从初代马路市场到现在正在建设中的第六代市场,正是日新致精、点石成金的鲜活案例。

二、别人能做到的,我也都能做到?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有的确实是别人能做我也能做,可有的真的只有别人能做。

如果从科学实验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类比,确是当所有变量都一致(也就是假设两个地方的发展资源禀赋条件等完全相同,或学习地的发展资源禀赋条件大于等于被效仿地),那么产生的实验结果也相同(相当于学习地能够取得被效仿地相同的发展成果)。但只要有一处变量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假设完全借鉴义乌的做法经验,但人的拼劲闯劲不同,类似这些难以完全置于同等条件下的因素存在,当面对别人能做、为什么我不能做的“灵魂拷问”时,还是得画个问号。

令人充满危机感的是,虽然效仿有难度,但还是有人陆续成功。不论是金华大市内,还是金华以外,“义乌发展经验”或合成或拆解,得到复制推广、创新转化、延伸拓展。比如市场采购改革,又如中欧班列运行模式,等等。从整体看,这是共同进步的好事。从个体看,尤其是对义乌来说,谁又能保证“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三、当别人也能做到之后

笔者相信,这个情景是义乌经常所身处的。但令人欣慰和敬佩的是,义乌始终保持在先进典型序列。这也是为什么义乌能够成为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城市”。核心在于,当别人也能做到之后,义乌总有更快更强更亮的后手。

比如市场优势。全国各地分门别类的大市场应有尽有,而唯有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视为风向标。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东侧,由商城集团投资83.21亿元打造的全球数字自贸中心正在火热施工。作为第六代市场的标志性项目,在这里,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和数字基础设施将深度植入小商品贸易的各个环节。有人更愿意把第六代市场称作义乌的又一个科创空间,它不仅是新型贸易的天堂,更是科技创新的热土。当数字贸易、科创属性从实体化市场中显现出来,足见义乌对市场发展的理念之新、迭代之快、手笔之大。

又如改革突破。近些年来义乌深入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以市场采购贸易改革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成果。随着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省内外其他地方也落地开花,但不可避免地对义乌贸易发展产生一定分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别人也能做到之后,义乌便开始在市场采购贸易的规范化、数字化等方面求突破,形成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目前,Chinagoods数字贸易平台运行顺畅,实现“线下市场采购+线上跨境电商”的融合发展,义乌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来源:婺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