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07 09:5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近年来,后宅街道李祖村村两委带头、村民参与、团队入驻,李祖村围绕“国际文化创客村”IP定位,通过“引、育、融”三字“金钥匙”招才引智,持续为李祖村注入生机与活力,聚力打造了一个农创客集聚、新老村民融合的新型乡村、众创乡村,实现创客产业年销售超15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近3万元,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李祖村,与农创客深入交流,称赞“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引”来创客,让乡村不止于“诗和远方”
后宅街道李祖村从曾经看不到希望的“水牛角村”,逐步蜕变为环境优美、颜值在线的“明星村”,李祖村“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农创客的鼎力支撑。
“乡村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李祖村成为新老村民的创业乐土,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李祖村试点职业经理人运营模式,招引“乡遇文旅”团队入驻李祖,作为第三方运营开展统一招商、产业孵化、活动策划、宣传推广等,将重点放在年轻创客和新型业态的培养引进上,以“在这里我们和一批有趣的人做乡邻”的理念,吸引众多年轻人加入,几年来先后招引 62 家 220 余创客来到李祖村创业。引进的清华大学文创学院“乡村特派员”,在李祖村落地一间火遍义乌的“屋顶咖啡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掉100杯咖啡,在小红书同城咖啡店榜单上名列第一,为李祖村引流近10万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李祖村结合未来乡村建设,邀请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对村庄进行全方位规划,按照城乡融合标准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先后建成乡村会客厅、电商金融驿站、妇女儿童驿站和“康养驿站”等应用场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在李祖村创业,也在李祖村安家,成为真正的“新李祖人”。
为确保项目稳健成长,李祖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为运营方进村提供了3年每年120万的培育期扶持资金;村集体与义乌市水务集团、农商银行等结对共建,保障部分村庄提升的建设资金。同时,运营团队与村集体探索出台“三年免租”等系列招商举措,助力青年创客进村轻资产创业,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来村“试水”。
“育”火燎原,返乡创业形成“雁阵效应”
保持创业创新活力,在于产业、服务、人群的持续更新迭代。
2018年年底,一场由村集体引领的众筹风暴席卷而来,30名满怀激情的村民汇聚一堂众筹50万元,共同创办“豌豆花乡厨”,仅用半年就收回成本,目前股东已分红5次。在此基础上,村庄进一步成立强村公司,携手运营团队,精心规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接地气且具吸引力的产业项目——从勾起乡愁记忆的“妈妈的味道”美食街,到引领休闲新风尚的“十亩时光共享营地”。众筹项目的落成,激发更多村民化身创客,带动100多位本村村民和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李祖村利用村内的老旧厂房以“微改造”方式打造了集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电商培训、金融法律于一体的“众创空间”。通过培训、沙龙、现场考察、翻转课堂、举办农创客大赛等多种形式,为农创客提供系统的成长方案,先后引入农村电商直播、电影工作室、策划设计等10余种业态。58 岁的“李氏梨膏糖”主理人老李,通过培训也洋气地当起“播客”,直播时吹拉弹唱,成为众多创客学习的对象。
2022年,以李祖创客为主体,成立义乌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引入新女性共富联盟、青年众创联盟等社群促进抱团发展。创客从“单打独斗”到成为“项目合伙人”抱团发展,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开发的以农耕文化体验为主的周末亲子研学项目,一经推出就获得游客热捧,已累计接待学员超30万人次。
“融”为核心,共绘文化、治理与生活新图景
共富共融方能留住人心,保证村庄可持续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李祖村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融”的深刻含义,展现了如何通过文化认同、社会治理创新以及生活方式的共享,激发乡村活力,实现共富共融的目标。
李祖村深挖“有礼”文化内涵,依托“全国文明村”之名,将梨的形态与礼仪之魂巧妙结合,打造“有礼的祖儿”村庄品牌IP,联合创客开发“争做有礼人”乡村小创客夏令营、“李祖乡约”等文创产品,通过“礼文化”增强创客对于村落文化的认同感、融入感、归属感。
在李祖村,引入农创客参与村庄治理,不仅为传统乡村治理体系注入新鲜血液,更通过“新村民计划”和“有礼分”制度,构建起新老村民共同参与、和谐共生的治理新模式。这种开放包容的治理结构,促进了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了全体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共同绘制乡村治理的新蓝图。
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乡村造节运动”,让李祖村的生活场景生动多彩。近年来,李祖村策划邻里节、摄影节、村民生活节、创客音乐节、文创艺术节等一系列主题节日活动,促进创客与村民、游客之间的充分互动,打造令人向往的“李祖温度”,初步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农创产业格局,构建“共建、共创、共享”的乡村生活共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