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学习强国 | “火柴头”陈望道:革命教育先驱

发布时间:2024-07-05 09:1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结尾段的这句译文,响亮的口号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分子。1920年8月,随着这本书火热出版,极富时代语言特色的译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火光,为暗夜中的中国革命照亮了前行之路。

其实,陈望道不仅是一位革命先驱,他还是一位好学力行的中国教育先驱。呼应“五四运动”的感召,1919年陈望道日本求学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浙江一师任国文教员。

在浙江一师,陈望道提倡进步思想,推行国文教学改革。他的学生施存统、俞秀松等人创办了《浙江新潮》周刊,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思潮,结果触怒当局,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一师风潮”。

1920年3月29日凌晨,军警围校,学生誓死不屈,与军警对峙。操场上哭声震天、悲痛凄怆,陈望道走到学生中间,高声喊道“同学们,我和你们永远在一起!”“你们不要哭!”最后,警长只得下令撤退三尺。

这次如惊雷一般的风潮,使陈望道深刻认识到,要想真正挽救中国,一定要“教育救国”。从1919年浙江一师国文教员开始,陈望道在教育救国之路上一直走了59年,一生都致力于传播教育火种。其中,他在复旦大学执教50年,担任校长25年;在上海大学执教5年,任中华艺术大学校长2年,在广西师范专科学校任教2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陈望道作为特别邀请人士之一出席开国大典。

“毛主席说1920年夏天,他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受到了三本书的影响,第一本书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一级巡视员王祖强说。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陈望道亲眼见到中国迎来了光明。

陈望道的一生,是为追求真理不屈奋斗的一生,是一幅革命、教育、学术交织而成的壮丽画卷。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分水塘人到义乌城里不用两脚走,这是他100年前给我们分水塘人描绘的蓝图。”陈望道先生的侄女婿陈祥有说。

百年后的今天,义乌分水塘村,这个哺育陈望道成长的小山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地,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有志青年,来这里追寻那份内心的“火光”。

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山村少年陈望道,怀抱着“教育救国”志向迈出乡关,辗转中国大地求索富民强国济世之道。他的一生情系教苑,犹如一枚“火柴头”,点燃自己,传播光和能量,直到燃烧殆尽,留下宝贵的革命教育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奋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