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1 08:53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义乌市自 2023 年入选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试点县以来,积极探索构建水库管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立体监测感知网,提升全天候管控能力,推动水库管理向智慧化、精细化、现代化转型,力争打造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新样板。2025 年 4 月,义乌市矩阵试点工作得到水利部主要领导批示。
一、强化组织保障,夯实矩阵建设基础
一是专班化推进,构建协同攻坚体系。抽调业务科室精干人员组成专班,建立“周例会+任务清单”机制,分解细化建设任务,明确技术要求。建立“统筹-支撑-实施”三级协同体系,由水库管理中心负责规划制定、资金筹措、项目实施、监督评估等统筹工作;水旱灾害防御中心负责数据支撑保障及信息化实施指导;义北公司作为试点落地单位,落实落细各项基础工作,确保试点顺利推进。
二是全链条管控,创新闭环管理机制。根据现代化水库矩阵管理要求,细化完善防汛应急、教育培训、工程检测等 6 项已有管理制度,新制定水库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责任人履职考核、水库效益评估等 9 项水库运行管理专项制度。强化水库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试点水库引领作用,形成“以大带小”效应,带动水库矩阵试点全域铺开。
三是明确责任体系,破解基层管理难题。通过厘清职责,形成“镇街统筹、村居统管、专业巡查”的立体化管护格局。镇街水利员作为“统筹纽带”,负责政策落实、队伍协调、考核督导;村级水务员作为“一线管家”,按照专业化队伍选聘机制,优先录用具备水利基础、实操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水库巡查员作为“专业哨兵”,聚焦风险隐患,加强全面排查。
二、构建矩阵系统,开启智慧管理新篇
一是天空地一体,织密立体监测网络。区域矩阵平台接入全域遥感影像与气象卫星系统,配置 1 公里分辨率,5 分钟更新频次的高精度 X 波段雷达网,协同 32 架智能无人机形成空基监测矩阵,实现雨情动态毫米级感知。地面部署 560 路高清视频、104处雨水情监测点和 11 座安全自动监测站,结合人工巡检,形成人机协同闭环管理。创新性引入无人船、水下机器人及机械狗等智能装备,实现库区巡逻无死角与安全巡检全天候,建成覆盖水、陆、坝的立体感知体系。
二是数字化赋能,构筑“雨水情”三道防线。全面构建“监测预警-调度调控-影响评价”闭环防御体系,推动水旱灾害防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监测端融合卫星遥感与气象雷达技术,布设雨量站、水位站各 101 座,流量站 10 个,河道水位站 172个,有效提升短时暴雨预警时效;调度端打造水库“大管家”,多场景模拟开展风险应急预演,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可智能检索的“防御指南”;影响评价端以无人机航拍的正射影像及机载激光点云为底图,精准划定 5 年、10 年乃至 100 年一遇洪水影响范围。
三是跨部门联动,健全快速响应机制。纵向实现水库矩阵平台与预警协调处置中心的数据贯通,打通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处置渠道,确保预警信息推送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横向实现水域监管平台与义乌市基层治理系统无缝衔接,打通与执法局、环保局等部门协同处置渠道。今年以来,全市非法采砂、水质预警、钓鱼等违法事件平均处置效率提升 66.7%。
三、推动管理提级,促进效益持续释放
一是底层基础更厚实。在感知网络建设方面,全面开展水库视频监控、AI 识别、X 波雷达数据等感知设备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控体系,以更快、更精准的方式对库区、下游河道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队伍建设方面,依托市级矩阵管理平台,推动水库运行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完善,强化乡镇水利员、村级水务员、水库巡查员等队伍建设,确保水库日常巡查、维修养护、安全管控更到位。
二是防洪减灾更从容。基于立体监测感知体系,动态整合 X波雷达监测数据以及流量、雨水情信息,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依托大数据模型的提前预判,实现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精准衔接,更快落实物资调度、人员转移等应急处置工作。依托渗流、应力监测设施与无人机巡检,开展 AI 诊断模型实时比对,智能识别渗漏位移风险,提高巡堤查险效率和准确性。
三是水资源调蓄更科学。义乌作为水资源紧缺型城市,水资源调蓄立足“精打细算”,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平台实现了防洪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精准平衡。2024 年主汛期,巧溪水库预演了 8 种极端工况,优化出 4 套应急调度方案,保障水库在汛末蓄水率达 98%,新增蓄水 150 万立方米。同时开展生态流量智能调控,促进河道水质稳定提升,建成了防洪保安全、蓄水保供应、生态保平衡的多元协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