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82000000/2011-427391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2011-06-3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7-10-10 16:0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际性商贸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浙江省科技强省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义乌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发展背景和基础
(一)全球竞争区域化日趋明显,必须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以及区域产业升级受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制约,已成为挑战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提高地区科学技术水平,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是增强地区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区域分工合作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应当加强与周边发达地区的联合协作。我市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加强对外开放,借助先进城市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和开放优势,加速本地经济、科技、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二)落实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依赖科技进步
在新的发展阶段,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用传统的外延增长、粗放管理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加强宏观调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前,生命科学、纳米科学和认知科学等新兴学科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日趋活跃,随着科学技术进入创新密集和全球性融合时期,必将会引发技术创新体系、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产业区位布局、产业组织与管理模式的重大变化,这为我国沿海相对发达地区采取技术跨越策略,实现局部赶超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产业层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列第12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十五”期末,gdp超过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4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9%,完成财政收入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010元和7735元。国际化战略深入实施,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国际商贸城区块建设初具规模,义乌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全国重要的商贸会展中心,商贸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义乌经验”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等,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创新,寻求新的发展,以科技自主创新为重点,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城市管理创新。通过坚持创新精神,不断丰富“义乌发展经验”;通过增强创新能力,继续走在全省前列,领跑新征程。
(四)“十五”科技事业进步明显,为“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全市“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事业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高新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市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043项,与“九五”时期相比增加了188%,其中国家级28项,省级251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217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912项。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83家,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62亿元,与九五期末相比,增幅达10倍多。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31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8个;创办民营研究机构43家,市级以上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9个,其中省级3家。通过五年的快速发展,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综合评价结果排名位居全省第10位,被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科技强市”称号。
2.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完善,投入产业重点明确
我市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以来,每年政府科技投入经费保持在3000万元以上,从2003年起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带动民间科技投入每年达2.8亿元,金融机构科技信贷投入达15.6亿元,有力推动了机械电子、生物医药、汽车配件、磁性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加快了针织、袜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形成了华义医药、迪元仪表、章舸生物、易源科技、浪莎袜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一个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正在形成。
3.科技合作交流活跃,人才引进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市注重组织各种形式的科企合作对接活动,先后组织专题科技对接活动20多次,2003年、2005年分别举办了第一、第二届“百名专家教授与千名企业家科技对接”活动,邀请了近三百名专家到义乌推介项目和科技成果,两次活动共签订科企合作协议百余项,达成合作意向200多项。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上海杨浦区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了中科院、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浙江大学义乌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浪莎袜业、中高动力、新光饰品等部分企业与东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所)联合共建了创新载体。网上技术市场交易红火,已发展在线会员930家,达成签约项目84个,合同成交额8878万元。全市企业与国内1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通过人才集市、大型人才交流会、网上招聘、组团招聘等活动,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促进了各类优秀人才的集聚。
4.科技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先后制订了《义乌市科技强市规划》、《义乌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义乌市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促进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全面实施现代化人才工程的决定》、《关于引进国内外人才若干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全市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五)薄弱环节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核心竞争优势不够明显
已建企业研发中心的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到0.5%;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的攻关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比较优势产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我市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产业链较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3%,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较弱。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专利为内核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2.科技资源不足,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骨干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缺少与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工业设计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高素质科技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也相对短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刚处于起步阶段。
3.经济资源日趋紧张,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较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市的水、电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日趋紧张,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明显攀升,人才、技术等资本资源短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同时,经济的飞跃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较重。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渠道,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走具有义乌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提供动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科技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有力的支撑。全市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位次前移,主要科技指标在全省保持先进水平,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有显著改善。
1.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超过1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
2.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20家,建成一批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幅度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3.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省级、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00项。通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经济发展和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积极实施专利战略。通过宣传和培训,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普及专利知识,培育专利示范企业,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项以上。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普遍建立专利制度,专利成为企业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建立优质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58个,农业生产标准化普及应用率达到60%以上。
6.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初步建立人才资源支撑体系。人才资源达到68.04万人(学历型人才12.08万人,技能型人才55.96万人),学历型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7万人,技工型人才达到1.99万人。
7.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取得新进展。在节约资源、降低消耗、环境保护、市民健康、社会安全等方面,取得一批新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r&d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综合实力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坚持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产业层次、推进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为重点,促进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根据传统小商品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现实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及产业联动效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的上下游行业关联度,提高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发展空间,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推广实施信息化战略,建设完善公共技术信息平台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以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制造业为重点实施信息化战略。在传统的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逐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无形市场”,并发展金融、旅游、物流等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完善技术开发、工业设计和公共技术平台,使之成为促进全市工商经济发展的技术信息渠道。以符合市场需求为前提,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加强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服务。
3.实施城乡生态化战略,克服资源和环境制约,发展循环经济
围绕建设生态市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生态化战略,减少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市生态环境的压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技术攻关,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将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运用到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提高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减少和克服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促进可持续发展。
4.推行全民科技教育战略,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和政府科学管理水平
加强科技教育,大力强化全社会的科技意识,进一步重视市民科技素养的培养,着力提升城市精神文明领域和市民大众文化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城市科技品位,从政府、企业到社会各界普遍树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观念,向科技要效益,以创新求发展。不断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构筑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主要任务
1.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为进一步适应国际国内竞争,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结构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延伸产业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项目,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出发点,以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为重点,积极提升支柱产业的结构层次和发展质量。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全面提升传统小商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实施“企业上网”工程,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制造领域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筛选一批主导产业的重点技术创新企业,完善软硬件建设,促进其设备更新、工艺创新和流程再造,帮助加强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市场化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创造条件。
重点抓好七大重大科技专项运用和实施:
(1)制造业信息化。推广数字化设计制造cad、cam,产品数据管理pdm,数控化装备与生产执行系统mes,集成制造cims,企业资源管理erp等。
(2)服务业信息化。以提高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为目标,以商贸信息化为抓手,着力打造“数字义乌”。率先实现商贸行业的信息化,重点构筑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商贸中心,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完善国际商贸城电子商务系统和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发展中国小商品数字市场。
(3)现代纺织加工技术及装备。重点要加强新型功能性纤维纺丝加工和改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推进高档纺织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高效、环保、多功能印染后整理染料、助剂制备及其应用技术。
(4)装备制造业。加强自动控制、光电技术、嵌入式软件的研发与应用,逐步发展先进装备业。
(5)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化。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安全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等。
(6)纳米科技攻关及示范应用。加强纳米技术在磁性材料、纺织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能。
(7)高效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展洁净燃烧技术,生活垃圾、产业废弃物和石煤等低品位燃料能源化技术,低成本风能发电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废水的综合利用和再生技术,中水循环利用技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能源可持续供应技术体系。
——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重点扶持本市现有的生物医药、仪表仪器、磁性材料、石油化工配件、汽配机电、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每年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攻关项目,帮助企业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重点鼓励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级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攻关和产业化示范,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重点抓好六大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以嵌入式操作系统、行业平台、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为代表的软件技术;以集成电路设计、生产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数字广播设备、数字音视频终端产品为代表的数字多媒体技术;以车用网络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为代表的汽车电子技术。
(2)新材料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与传统材料的挖潜和合理利用并重,重点开发生产纳米、反光、磁性、生物、纺织、特种复合等新型材料。
(3)环保技术。攻关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安全饮用水指标体系和生产保障技术、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重点环保技术,发展环保监测与防治仪器设备产业。加快环保技术研发,推广清洁生产。
(4)生物制药技术。发展以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药材规模化生产为代表的现代中药技术,以多肽药物、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医药材料生产为代表的生物医药技术。
(5)社会信息化技术。发展信息安全与交易诚信保证技术、高速宽带网络的传输技术、智能化交通管理与服务技术,建设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警务等信息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数字义乌”。
(6)公共预警及应急处置技术。形成公共卫生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的技术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数据库,建立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环境主要污染物预警体系。
2.构筑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构筑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是保持全市综合实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的主要抓手。
── 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发挥经济政策、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点创新骨干企业,鼓励它们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引领和突破作用,从而带领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形成集群效应。
── 推动企业和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技术支持体系建设,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扶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创建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载体,重点支持智能玩具、拉链、无缝内衣、饰品等行业率先建立行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整合研发力量,组建行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转化,努力在主要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全力打造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积极鼓励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快速成型设计中心、模具制造中心等对提升我市制造业水平有重大作用的研发服务机构。
── 建设和完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其对高新项目、企业的培育和集聚功能;优化创业环境,推进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产业发展,使环保节能、光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 大力发挥技术市场和科技对接活动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快构建政、产、学、研互动平台和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活跃技术市场,畅通产学研信息渠道,促进科技创新的供求对接;继续以企业为主体,深入开展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研发中心;继续抓好“百名专家教授与千名企业家科技对接” 活动、义乌网上技术市场等载体,推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有效结合;积极引进大院名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建成“大院名校义乌虚拟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与义乌产业发展相吻合的大专院校普遍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加快义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充分发挥孵化器的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创办企业或设立研发机构。
3.依靠科技建设现代服务业,提升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品位
要保持小商品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一义乌发展的生命线,需要在现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坚持国际化、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商贸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构筑现代研发、生产和流通体系;加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自主开发功能,逐步确立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地位,提升现代化的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品位。
── 利用信息技术,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以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数字市场为目标,整合信息资源,挖掘商贸信息化潜力,进一步培育小商品数字城等商贸信息载体;建立信息收集、挖掘、发布、查询平台,完善商品动态展示系统、商务洽谈系统、网上交易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等商贸平台,实现商品流程自动化;加大宣传和推广,引导和帮助广大市场经营户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小商品贸易途径和提高交易效率。
── 不断完善现代物流系统,努力打造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进一步加大对国际物流中心的投入,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货运场站、仓储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小商品流转特性,开发、完善相关的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物流信息控制与管理技术,供应链全过程优化技术,射频识别与智能仓储技术,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技术,加强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专业市场、口岸物流技术平台的开发,建立合理、高效的现代物流经营管理模式。
4.推进农业新科技革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以贯彻统筹城乡发展为着眼点,加强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及技术储备能力建设,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逐步建立高科技农业开发示范带。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抓好生猪、果蔗、田藕、黄花梨、马铃薯、铁皮石斛、花卉苗木等基地;建立一批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农业生产标准化普及应用率达到60%以上,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引进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主要农产品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利用杂交优势和遗传生物工程技术,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和农业企业化的步伐,组建一批生猪、果蔗、兰花、铁皮石斛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科、农、贸一体化企业集团,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0家;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实施“绿色农产品”工程,构筑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创建浙江名牌10个。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增加农产品出口的品种和数量,农产品出口达2亿元以上。同时,拓展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一批集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庄,为商贸旅游提供服务。
──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信息网、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农贸城销售网等建设,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运用,争取未来5年内全市农产品产销网站入户(企业)率达到50%以上。建立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和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和农民知识化。大力加强农业人才培训工作,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投入,培训合格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对广大普通农民的农业科技普及工作。
5.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为自主创新保驾护航
── 强化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要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普及专利知识,培育专利意识。要加强企业专利工作,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要引导企业对改造提升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点及时申请专利。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要引导企业跟踪国际技术的专利分布情况,通过专利查新等手段避免重复研究,对新研究的创新成果,及时申请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突破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增强我市小商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加强国内、国际专利交流与合作,奖励发明创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
── 加强知识产权的服务和保护力度。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机制,支持企业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使知识产权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战略手段和保障。
6.提升社会科技水平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贯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着力提升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全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 进一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加强社会办学力量,逐步提升市民受教育年限,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改善教育技术手段,完善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网,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发挥科普示范社区、示范村、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科普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加快建设义乌科技馆,加强各类形式的科技教育活动。
── 提高城市建设信息化水平,加快数字义乌建设。围绕专业市场、现代物流、内陆口岸、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等内容,促进服务业信息化发展;积极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警务、电子地图、社区信息等信息服务平台,改造完善通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构筑高效的公务、商务、小区、家庭信息交流体系;加快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卫生信息中心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快速反应能力和卫生数据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建设数字式天气雷达监测系统、气象信息网络体系等,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
── 科学编制规划,加大环境保护,创建生态城市。提高城市规划科学编制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标准。建设污水、污泥集中处理与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环境监测自动化水平,建立重大污染预警机制。创建生态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打造“城市绿肺”和市民休闲中心,传播生态文化。
四、保障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科技工作思路,把科技工作重心从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撑,转移到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加强科技投入,集成资源,分工合作,明确责任,精心建设科技优先工程,为全市的科技进步提供全面的保障和服务。政府科技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考核体系,从被动服务型转向主动服务型、产业引导型,从注重项目申报转向注重企业需求研究和项目设计。稳步推进科技信用制度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信用意识与信用保障水平。
2.以营造和优化创业环境为重点,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促进创新、鼓励创业为目标,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政策调控,制定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财政、金融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改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政府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增强自身公共服务能力,积极为个人和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建立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技术成果交易、科技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事务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介机构,提高中介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
3.以外向型经济为依托,加强科技发展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要着重提升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层次,促进技术在经济活动中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流动。利用贸易和生产渠道,提高国外大公司技术创新对本地产业的扩散作用。在将企业确定为技术进步主体的同时,要在政策上实施国际化的技术战略,提高我市引入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要不断加强针对性地研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政策的背景,提升跨国公司在本地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功能,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提高科技接受能力。
4.建立科技人才支持体系,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培养、使用本地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包括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组织管理等专业人才和科技企业家为主体的科技队伍;加强中科院、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院名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浪莎博士后工作站、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服务功能,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强化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建立高效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吸纳各层次科技专业技术人员的环境;通过明确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关系、技术入股和期权等激励机制吸引人才,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尖子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表彰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建立起有利于各类人才发展的培养、选拔、使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以优先工程项目为抓手,切实推进全市科技进步
以重大重点工程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科技进步。对优先项目和工程明确责任单位的责任,由责任单位全面负责,定期检查和复查,帮助和监督相关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在鼓励企业投入的基础上,要集中政府财力,加大科技投入,确保优先工程项目的完成。每年安排一批义乌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水平为目标,重点解决一批制约我市行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难题,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科技进步。
6.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的监管制度、绩效评价体系和追踪问效机制,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促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支持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鼓励民资和外资创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广泛进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使科技投入水平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7.注重人文精神,提升城乡居民的科学素养,建设现代化商贸城市
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科技事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市民整体科技素质和人文素养,弘扬创新文化,提升我市作为现代化国际商贸城市的生活和商业品位,为科技大发展提供社会大环境的保障,大力促进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本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