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330782000000/2011-427392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 成文日期:

    2011-06-3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07-10-10 15:4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人民素质的一项基本内容。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前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特制定义乌市体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规划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蒸蒸日上,成绩优异,体育设施建设得到普及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与先进的兄弟(县)市相比,我市体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比例还不高;体育健身设施开放利用率不高;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大,依法治体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必须明确目标,落实措施,长远规划,促进我市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义乌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按照“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人民体质为出发点,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提升体育设施利用率,大力开发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适度超前、精心筹划原则。

2.明确目标、统筹兼顾原则。

3.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原则。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6年起到2010年。

(四)目标任务

到2010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1.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8%以上;锻炼场地明显改善,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方米,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75%以上,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全民健身苑(点)、场(室)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体系,巩固和发展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各监测站,逐年增加监测人数,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次成年人体质测定评价分析报告,争取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85%以上;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节,举办市级体育专项寒事6次以上,镇街每年举办各类单项或综合性大型体育活动3次以上,村和社区每年组织体育活动4次以上。建立高素质的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全市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500名以上,平均每500名体育锻炼者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创建省级体育强市和一批省、市级体育强镇。

2.竞技(学校)体育

调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提高青少年业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特色体育学校扩大到12所,全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在训人数达到1000人;建设完善业训布点和网络,形成科学规范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链。巩固提高武术、男排、田径、乒乓球、篮球、棋类等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在普及群众体育运动的基础上,通过业余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能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体育运动人才。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总体水平,每四年举办一届市运会,规模、项目设置和参加人数逐届增(大)加。

3.体育产业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0%,体育消费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的5%,体育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基础,以体育竞技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健身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

4.体育设施

加大体育基本建设投入力度,体育经费投入水平达到全省各县(市)前10位。完善我市体育游泳池工程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四个一”的目标:每社区建一处1000平方米以上健身场所;建制镇建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活动中心;行政村建成一个以上的全民健身场所;规模企业建有一处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达标。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场所明显增多。

5.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

    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关系,增强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活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大体育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三、具体措施

(一)充分认识体育事业重要性,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贯彻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体育事业经费足额到位并逐年有所增加;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体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充实人员队伍,强化体育行政管理职能,加强体育行政执法;组织协调好涉及各有关部门的体育工作和各项大型体育活动,及时研究解决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切实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的工作内容,推动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六个一” 工程(即:完善一个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继续普及一批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充实一支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完善一个国民体育监测站、定期开展一次体育特色活动、注册一批城乡晨晚练点),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学校、社区、镇为重点,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社会化、场地设施多样化、健身指导科学化、体育活动生活化、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和城乡晨晚练点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改造义乌市体育馆,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相配套的和适应不同人群的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及健身苑(点);积极开发利用江河、山体等自然资源,建设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整合各类体育场馆资源特别是教育系统的体育馆、积极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我市体育场馆资源比较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申办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争取五至十年内办全省运动会。

建立体育常下乡机制,拓展送体育的范围,常年为基层群众送体育健身等服务。

建立群众体育综合管理体系。市体育局要加强与工会、妇联、团委、城建、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群众体育工作。在“六个一”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在政策制定、设施建设、监督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要主动配合市人大、政协对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和监督;市体育总会、行业协会、农民体协、老年体协、单项协会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自我组织管理能力,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对全民健身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知晓度,增强群众健身意识。要大力普及体育科学知识,推广贴近群众生活的科学健身项目,培养健康文明的锻炼习惯,正确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使全民健身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掀起全社会参与健身的热潮。

(三)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保障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特色体育学校的功能和作用,有计划地增设开展适合我市竞技体育项目,合理调整项目布局结构,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充实二、三级队伍,完善梯队结构,保证我市业余训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优势项目扩大。积极参加上级体育赛事,培养和向上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加快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受选派优秀教练员到基地参与和指导训练工作,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训练和管理,大力培育合格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鼓励兴建民办体育学校,引导全市民办体校纳入我市运动训练管理范畴,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通过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加强专业队和民办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把民办体校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纳入到专业训练管理体系中来,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四)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我市经济发展规划,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加快体育产业的法规建设,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保证体育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

加强宏观管理,培育体育市场。要树立大体育、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品牌意识,积极发展以体育用品制造、加工业为主,以体育服务、体彩业为重点的体育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本雄厚、民营企业发达的优势,引导体育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打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体育制造业的竞争力。积极培育和依法管理体育市场,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政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要积极培育体育人才、技术、资金、劳务、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快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着力造就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体育经纪人才队伍。学习借鉴先进省市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先进管理方法,通过社会化管理模式,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义乌工作,为义乌的体育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五)加大体育投入,不断完善体育设施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纳入各镇(街道)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指标中,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要加快制定出台有关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利用方面的政府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对体育现有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把体育设施的基础建设和开放利用当作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适应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开发整合现有体育场地资源。新建小区、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公共体育设施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他用。

(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确保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要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稳步促进机制转换。继续深化群众体育体制改革,促进群众体育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逐步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多元投入、社团组织、群众参与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的改革,积极推动优秀运动队的职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建立优秀运动队训、教、科一体训练管理体系,建立教体结合、多种训练形式并存、多元投入的后备人才训练网络体系。同时,引进市场机制,形成以政府和社会办相结合、多种形式并存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继续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改革,体育资金的来源在政府保证重点项目投资的基础上,由社会各界对体育的零星赞助向规模投资开发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从城区向农村辐射,体育产业的内涵由场馆开放、体育用品生产、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销售向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等多种领域拓展,体育产业的管理从自然无序状态向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依法管理的规范有序状态发展;继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制度,加强对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营造有利于优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的体育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新时期体育事业贡献力量;加快体育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干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优化资源和结构配置,增强自身活力。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体育经营市场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体育经营项目管理,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市场健康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