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索引号:

    330782000000/2011-427388

  • 文件名称:

  • 发布机构: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

  • 成文日期:

    2011-06-3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义乌市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2007-10-11 15:1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义乌市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

(2005.11.03)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义乌市城市总体规划》、《义乌市一体两翼战略性规划》、《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义乌市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制定我市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

一、卫生事业现状

(一)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对公共卫生日益重视,树立了大卫生观念,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省及文明城市作出了不懈努力。义乌市被评为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中医工作先进市,中心医院通过“三乙”医院复评,中风病专科列为全国十大专病基地建设。引入了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机制,加大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民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卫技人员素质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加强,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二)居民健康状况良好,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市居民健康普遍得到较大提高,全市总人口138万,其中本地居民68.04万,出生率11.15‰,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4.35‰,老龄化指数12.4%左右,人均期望寿命74岁。自来水受益率82%。健康知识知晓率:中小学生85%,城市居民70%,农村居民65%;健康行为养成率:中小学生80%,城市居民70%,农村居民65%。

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无偿献血等工作跃居省内前茅,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357.17/10万(含流动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意外伤害。居民前五位疾病死因顺序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中毒、消化系统疾病。

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孕产妇及婴幼儿卫生保健达标指数位居金华市前列。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为99.68%,产妇住院分娩率99.5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检查5次以上)97.16%,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6.54%,爱婴医院占72.7%,施行节育手术24896例。孕产妇死亡率15.73/10万,婴儿死亡率7.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77‰。

(三)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网络。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居全省前列,全市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4个,其中公立医院5所,国有控股股份制医院1所,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机构4所,镇街中心卫生院13所(其中1所与公立医院合并)。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迅猛,其中民营医院4所,私人诊所及各类门诊部等122个,村卫生室380个。现有病床2245张,每千人床位数1.63张。卫技人员3779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2.74人;医生数2218人,每千人医生数1.74人;护理人员984人,每千人口0.71人。

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总资产10.86亿元,业务用房面积33.42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021台,大型医疗设备中有核磁共振1台,CT 6台,钴60治疗机1套。100万元以上设备20台,50-100万元设备81台。全市预算内卫生事业经费5779万元,年卫生业务总收入达5.50亿元(当年价,不包括私人诊所和卫生室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卫生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持续发展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管已构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初步框架,但与《浙江省卫生现代化建设纲要》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卫生事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卫生部门提出的项目能得到实施的较少,对基本医疗补助及公立医院离退休人员保障费用全额列入财政支出项目有待达成共识。目前由于思想认识、土地报批难等因素,表现在卫生事业上是对医疗机构是否要投入、究竟要投入多少为宜、投资规模多大等问题,对贯彻落实《义乌市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力度不大。

2.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最突出的难点。

我市现居住着国内外7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各类外来输入性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始终存在:多数流动儿童未接种预防传染病疫苗,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健康教育等工作也急需解决。2005年发生的流脑病例6例,其中流动人口5例(死亡3例);麻疹病例的发病者也多为流动人口。

3.我市的急救网络尚不健全,急救体系远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是急救号码管理混乱。现有的急救组织呈松散型,急救中心依托中心医院(120),市中医院为协作单位(96120)。但目前各综合性医院均有自己的急救号码及车辆,如交通事故急救现主要在稠州医院,不符合因病施救和就近治疗的原则。二是急救装备落后。我市急救车辆虽不少,但有现场救治设备的不多。信息网络目前仍为有线或无线方式拨打急救电话,各医院间无信息互通,急救车辆的使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外观标识不一致。三是急救培训不足。目前经过急救培训的不到3000人,占0.21%,而发达国家的比例为20%。四是公众急救知识缺乏。许多市民对基本的急救常识不清楚,无法实施第一时间的救护。同时,群众对救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不足,急救中心对恶意呼救缺乏识别能力,经常接到误打或骚扰电话,造成急救车空驶。

4.公立医疗机构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

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平价药店的快速发展,“四降一升”等国家政策的逐步实施(即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医院药品批零差价率、降低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同时提高治疗费),使公立医疗机构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2004年,因药品顺加作价一个项目就使公立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减少4321万元,造成5家公立医疗单位亏损,亏损面28%,亏损额1609万元。

5.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群众对卫生事业的满意度不高。

卫生事业相对发展不快,不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医疗服务模式与服务方式陈旧,医技水平有待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不明确,导致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卫生工作的焦点。卫生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不相适应,制约卫生资源的结构调整。卫生行政部门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

6.卫生改革要有突破性进展面临政策等诸多瓶颈。

公立医疗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医疗卫生改革也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但面临困难很多:由于涉及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等诸多复杂因素,人们对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认识还不一致;各地的卫生改革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没有可以照搬的成功经验;改革势必要解决人员的出口问题,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等等。

7.环境污染治理、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居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控制,新的传染病存在出现和流行的可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呈上升趋势,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工伤等意外伤害与死亡)逐年增加。

三、发展目标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总目标,根据《义乌市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模适当、服务一流的具有义乌特色的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地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原则:

(1)政府调控:政府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能,根据规划办好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加大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逐步满足人们对基本医疗卫生的需求。

(2)市场配置: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除了按规划由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外,其他医疗机构实行自主投资、自主管理、自主运行。

(3)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及人口发展规模,规划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床位设施、医学人员等卫生资源,促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和医学教育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并根据区域医疗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医疗机构各自的功能,结合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实施。

(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卫生状况全面改善,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具体指标见附表)

四、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1.市政府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组织指挥体系。一旦本行政区域发生疫情或上级政府发布疫情警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自动转换为指挥部,负责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下设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组建多支能够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干的应急专业队伍,负责为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及时组织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

2.建立义乌市急救指挥中心,其他医院纳入急救网络,负责伤病员的院前抢救、伤病员的医疗救治和重症病人向上级医院转诊。建立急救中心GPS定位系统,并与110、119、122等应急系统联动。各类医疗救治队伍快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以市中心医院为主体、各级各类医院共同参与、血站配合的专业医疗救治队伍和网络。

3.连接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察大队、医院、镇(街)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平台和信息数据库,形成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网络系统。

(二)进一步完善居民医疗保障救助体系。

1.完善对无助病人、精神病人、生活比较困难的患严重传染病的人员以及列入城乡低保范围的病人的社会救济制度。

2.完善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市、镇两级财政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居民医保受益率,逐步提高参保对象的配套补助资金比例。

(三)加快建设医疗服务体系步伐。

1.总体要求:以完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为目标,政府重点办好中心医院、国际商贸城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传染病院、急救中心、惠民医院以及偏远地区的卫生服务站等,并对村卫生室进行项目补助。

镇(街)中心卫生院由市政府和镇(街道)共同举办,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采用多种形式举办。

2.合理布局医疗机构:

第一层次,按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二所三级综合性医院。

中心医院:设置床位970张,三级综合性医院。

国际商贸城医院:设置床位600张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

第二层次,按不同服务人群和需求,设置若干所公立专科医院和民办民营医院。

妇幼保健院:设置床位260张的二级甲专科医院;

精神康复医院:设置床位200张的二级甲专科医院;

传染病医院(二院扩建):设置床位300张的二级甲专科医院;

惠民医院:为民政、卫生、总工会、慈善总会联合举办,设置床位100张的二级乙综合性医院。

口腔医院:设置床位30张的二级乙专科医院。

依法设立的民办民营医院:

复元医院:设置床位200张的二级甲综合性医院;

稠州医院:设置床位300张的二级甲综合性医院;

东方医院:设置床位200张的二级乙综合性医院;

新法风湿病医院:中医特色,设置床位100张;

双林康复医院:设置床位100张的二级专科医院;

其他具有我市先进水平的民办民营专科医院。

第三层次,按镇街行政区划设置中心卫生院,为三级医疗保健网的枢纽。

每个镇(街)建立一所中心卫生院。每所中心卫生院现阶段设置床位50张左右。

第四层次,按社区、中心行政村设置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为三级医疗保健的网底。

每个社区(含专业市场)建立一所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由部分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和城区私人诊所改造而成。新建的小区(含旧村改造)按每7000—10000人口规划配置一所业务用房不少于8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五层次,其它社会医疗机构。

(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和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妇幼保健院具体负责孕产妇系统保健和儿童系统保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和减轻儿童残疾。第三人民医院具体负责精神卫生疾病的防治、康复和技术指导工作。

2.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设立预防保健科,业务上受上级业务部门指导。

3.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镇(街)中心卫生院为主体,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建立能满足监测、检验要求的全国县市级一流的实验室,培养一支能应对突发事件及传染病监测、检验的专业人才队伍。

(五)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1.承担市政府交付的公共卫生管理及与健康相关产品、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的卫生监督执法任务;开展对从业人员卫生法制、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和培训;承担卫生行政许可证颁发前的受理、预防性卫生审查、现场卫生审查;参与对危害公共卫生的中毒、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

2.市卫生监督所(卫生监察大队)下设若干中队,为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3.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执法公正、文明规范、廉洁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五、实施步骤及对策措施

(一)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6年底,全市有80%以上的城乡居民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市财政投入3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城乡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报告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健全急救网络以及传染病诊治等医疗服务体系,从而初步形成义乌市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期内国际商贸城医院上马建设,急救指挥中心开始运转,完成稠城、廿三里、稠江等中心卫生院新建工程,筹备其他卫生院的基建工作。(详见附表二)

第二步,2007-2008年,市财政投入3.5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公立医疗卫生建设,基本完成国际商贸城医院、精神康复医院、留念站、大陈和上溪中心卫生院新建工程,建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争创全省首批“卫生强市”。

第三步,2009-2010年,国际商贸城医院和中医医院资源科学重组后投入使用,完成传染病医院、口腔医院、惠民医院及城西、赤岸中心卫生院新建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

(二)主要对策措施

1.健全齐抓共管机制。

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明确职责,各负其责,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建设。要以“城乡一体化”和创建“卫生强市”、“卫生强镇”为载体,以环境卫生整治、健康教育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卫生环境,提高市民素质。

2.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公共卫生事业支出。市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增长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市财政支出比例逐步有所提高,期内逐步达到占财政支出比例的5%以上。政府举办的市镇(街)两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年度投资计划,保障建设资金到位。加大公立医疗单位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改革力度,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3.建立充满活力的医疗卫生管理机制。

理顺卫生管理体制,加快卫生运行机制改革。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尝试在科学规范管理基础上的体制改革。二是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三是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4.建立人才与技术支持机制。

实施“科技强院和人才兴院”战略,全面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卫生进修学校建设,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加强无偿献血工作,保证全市居民用血安全。

5.积极发展健康产业。

政府鼓励开展与健康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鼓励创办食品、药品、保健品、个人防护用品等与健康相关产品的企业,鼓励建立与消毒、清洗、除四害、改水、改厕相关的服务公司。

 

附件一:居民健康指标

 

 

 

2010

平均期望寿命

健康期望寿命

 

75

64岁以上

婴儿死亡率

 

7.1‰以下

孕产妇死亡率

 

15/10万以下

传染病总发病率

 

250/10万以下

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政府财政支出)

 

5%

千人床位数

 

2.0

千人医生数

 

2.5

社区人群全科医疗服务覆盖率

 

80%以上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

 

95%以上

成年人体质指数良好比例

 

70%以上

医学科技贡献率

 

80%以上

卫生信息化率

 

90%以上

高、中、低卫生技术人才比例

 

1∶3.5∶5.5

 


 

 

 

义乌市十一五规划卫生重大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地址

占地面积(m2)

投资估算 (万元)

床位

建筑面积(m2)

实施时间

备注

1

国际商贸城医院

国际     商贸城

100000

30000

800

57900

2005-2008

在建

2

第二人民医院

传染病综合楼

佛堂镇

20000

1500

100

6000

2009-2010

 

3

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康复医院)

城北路

26000

3500

200

15000

2007-2008

 

4

第三人民医院

稠城中心卫生院

城北路

13000

2000

50

8000

2006年底前

在建

5

皮肤病医院

稠江中心卫生院

稠江

13000

1800

50

7000

2006年底前

在建

6

廿三里      中心卫生院

廿三里

20000

2000

80

8000

2006年底前

在建

7

城西中心卫生院

益公山

13000

1700

50

6000

2006-2007

 

8

佛堂中心卫生院

公共卫生大楼

佛堂镇

6700

1500

 

500

2007--2008

 

9

上溪中心卫生院

上溪镇

13000

1500

30

6000

2007-2008

 

10

大陈中心卫生院

大陈镇

13000

1700

30

6000

2006-2007

 

11

赤岸中心卫生院

赤岸镇

10000

1600

30

5000

2006-2007

 

12

卫生进修学校

商贸城

6700

500

 

3000

2008

 

13

血 站

待定

10000

900

 

5000

2010

 

14

留验站

雪峰路

5000

1000

50

4000

2010

 

15

社区卫生服务站

 

100

500

 

 

 

补助经费

16

市医学科学研究中心

中心医院

 

4000

 

 

 

 

17

卫生监督装备

 

 

800

 

 

 

 

18

疾病预防控制装备

 

 

1800

 

 

 

 

19

妇幼保健装备

 

 

800

 

 

 

 

20

急救网络建设

 

 

1500

 

 

 

 

21

人才培养工程

 

 

900

 

 

 

 

 

  

 

 

6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