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重走鸡毛换糖之路系列之四:在报恩中感受别样人生

发布时间:2007-12-24 14:0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咚咚咚……拨浪鼓的声响又回荡在桐庐县的山区小路上。10月20日,年近50岁的吴兴民再一次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走在了当年熟悉的田间小路上,嘴里还不停地高呼着:“鸡毛换糖口罗!”唱着唱着,30多年前的那一幕幕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首次出门即遭不幸,身上5.3元  钱被抢  1976年腊月廿三下午,在通往合村乡诸家村的小路上。北风卷起鹅毛般的大雪,笼罩着村庄田野。有一小伙子挑着一副与个子差不多高的货郎担,急匆匆地往村子方向赶去。  来人正是吴兴民,我市平畴村人。这一年,他刚满16岁,就像从老家一同出来的乡亲们一样,他也是到桐庐县山区“鸡毛换糖”来了,这是他首次扮演“敲糖人”的角色。  诸家村坐落于淳安、临安、桐庐三县交界地,是桐庐县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有200多户人家,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山垄与外界相通。正当吴兴民急匆匆地来到村口,准备到村里歇一会脚时,只见从村里走出了一位约30岁的彪形大汉,一下就叫住了吴兴民。  “干什么的?”“鸡毛换糖。”“有无证明(即鸡毛换糖外出许可证)?”看到了眼前这个一脸横肉的家伙,吴兴民立即怔住了,再仔细一摸口袋,更是急出了一身冷汗:糟糕,证明刚好未带!三天前,吴兴民和哥哥从义乌来到桐庐时,哥哥怕吴兴民不小心丢了证明,就由哥哥保管着。吴兴民独自出门后,忘了把证明带在身上。  吴兴民一再辩解,但这家伙看着吴兴民个子小,又挑着货郎担,四周又没有其他人,就逼迫道:“少口啰唆,快跟我去公社一趟!”吴兴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随彪形大汉来到了一个烧制砖瓦的窑洞边。这时,彪形大汉立即把吴兴民往窑洞内拖,说前面有人来了,我们先到窑洞内避一避。在窑洞内,他的狰狞面目终于露了出来:“快把身上的钱掏出来!”“我是鸡毛换糖的,身上没有钱。”他哪会相信,就着手对吴兴民搜身,再搜货郎担,最后搜走了5.3元钱。  抢走了身上的钱,彪形大汉就往窑洞外跑。吴兴民只得挑起货郎担,在后面紧跟着。当肩挑货郎担的吴兴民跟随彪形大汉快接近前面的一个村庄(后来得知此村为岭源村)时,只见他一下就消失在村庄里了。在村口,吴兴民看到一位40多岁的男人正在自家门前砍柴,就哭着鼻子喊:“大伯,刚才有没有看见一个人跑前面去了?”“什么事?”“我被抢劫了。”吴兴民把钱被抢的经过向大伯复述了一遍。在大伯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抢钱的人。  原来,吴兴民在村口遇到的这位大伯是一位老公安,名叫童法水。当年因政策的原因下放到村里,所以对社会治安很有经验。案子明了了,罪犯被带走了,吴兴民被抢的钱也一分不少地领了回来。同时,当地政府还给他送上了一些粮票。  大雪天,大嫂把儿子的  “热被窝”让出来  在吴兴民从事鸡毛换糖近三年时间内,遇到的坏人只是极个别,世上毕竟好人多。自从事鸡毛换糖后,吴兴民曾走过江西,到过衢州,但最多的还是在桐庐。桐庐地处山区,盛产林木。一些头脑相对活络的敲糖人,如果发现当地还有其他赚钱的机会,也不会放过,在这当中吴兴民就悄悄地从事过杉木的长途贩运。  贩运杉木当时属投机倒把,一旦被查扣将是血本无归。但因贩运杉木有利可图,而且利润不薄,比如,一根碗口粗细的杉木,就可以赚1元钱。从桐庐贩卖到杭州,虽然全靠独轮车运输,一次运上10根,再步行百余里路,如果能赚上10多元钱,那就是天大的生意。因此,即使路上查的再严,很多义乌人也愿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  在1978年的腊月,同样是下着大雪,地上积雪有一尺多厚,而且天气相当寒冷,特别是在深山的黎明时刻,人在山间行走,眉毛上都凝结了一层白霜,脸颊更是被冻得通红,手脚也冻麻木了。  运杉木要赶在天亮之前。一到白天,就得隐藏起来。在合村乡,吴兴民与另一位老乡运着10根杉木,在黎明来到之前赶到了周汪坞村,他们敲开了一户人家。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大嫂正在屋内烧早饭。看到了眼前几乎成了“雪人”的青年(吴兴民时年18岁),大嫂连忙把吴兴民俩请进了里屋,并用稻草覆盖住停在小院子里的杉木。  进屋后,大嫂连忙对里屋还睡在床上的儿子喊叫,让他们赶快起床。等两个小孩起床后,大嫂就让他俩先上床睡一会。从他俩的打扮判断,大嫂知道眼前的这两位年轻人肯定冻了一夜,而且也饿了一夜,于是对吴兴民说:“你们俩肯定一个晚上没睡了,你们先睡一会热被窝,小孩子早点起床没关系。等你们身子暖和了,再起来吃早饭。”  “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好人,宁愿让自己的儿子冻着,也先让客人暖和身子!”睡在热被窝内的吴兴民,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  知恩图报,与每一位有恩于己的  “东家”结亲  1979年后,吴兴民与其他义乌人一样,开始“跑广州”,他们依靠当年鸡毛换糖时所积累的六七百元成本,投入了经商大潮中,以后逐渐做大,到如今成了两家公司的老板。  生活条件改善了,吴兴民没有忘记当年在桐庐县鸡毛换糖时的那些老东家。当年要是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哪有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此,在10多年前,吴兴民就开始沿着当年鸡毛换糖的老路,去看望了当年的老东家。  吴兴民始终把童法水一家当作自己在桐庐的“亲人”。早在10多年前,吴兴民就重新回到桐庐,找到了童法水一家,并送去了一些钱物,聊以报答他们当年的相救之恩。如今,10多年过去了,逢年过节,双方依然保持着相互来往。  当记者随吴兴民重走鸡毛换糖之路时,也来到了童法水的老家——桐庐县合村乡岭源村。童法水一家正在建新房,新房占地6间,共三层,预计今年年底前就可以住上新房。  童法水虽然已70多岁了,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回忆起以往有关吴兴民鸡毛换糖的故事,讲起来头头是道。他说,其实真正要感谢的还是吴兴民,当年虽然为吴兴民做了一点事,但吴兴民就一直把它铭记在了心里。这些年来,吴兴民已为他帮了不少忙,现在自己一家生活条件改善了,儿子也在义乌做生意,其中就离不开吴兴民的帮助。从吴兴民身上,他看到了义乌商人知恩图报的思想是这么强烈,这或许正是义乌这些年来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所在。  吴兴民在鸡毛换糖中遇到的第二户好人家,也就是在贩卖杉木时让出儿子的暖被窝给自己睡的那位大嫂。在第二年,吴兴民就包了两斤红糖去感谢那位大嫂的恩情。当年的义乌人并不富裕,两斤红糖只能代表一点心意。可是,也不知什么缘故,下车时吴兴民把红糖遗忘在了车上。没了礼物,当时也就没去寻找这位大嫂。而过了十年后,等吴兴民在经商中赚了钱,想再一次去感谢这位大嫂时,却已无法找到周汪坞村了,因为当地修建五里亭水库时,这个村庄全部搬到了他乡。更让吴兴民抱憾的是,当时就连这个大嫂的名字也未问清,只记得这户人家门前有一个小院。  此事到了现在,吴兴民还会问自己85岁的老母亲:“妈妈,你养我这么大了,有没有像这位大嫂这样对待过我啊?这位大嫂,宁愿让她自己的儿子受冻,也先把暖被窝让给了更需要温暖的陌生人,这又是怎样的好人啊!”  二十年来,他一直默默资助着  “东家”老小  鸡毛换糖走过了多少村村寨寨,吴兴民歇过夜的东家也很多。有户东家,令吴兴民一直难以释怀,20多年来,他一直把他们牢记在心,并时时去看望。这就是保安乡板桥村康德良一家。  康德良原是板桥村的党支部书记,妻子方荷秀,是童养媳,夫妻俩一直没有生育,当时就领养了一个女孩。吴兴民说,当年他在这户东家只住过两三个晚上,他之所以对这户东家给予了特殊的关爱,只因为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在1986年,吴兴民回到康德良一家探望时,发现养女已经嫁人。但听老人讲,养女成家后,也不怎么孝敬老人。家中的两个孤寡老人生活相当清苦。  到了第二年,当吴兴民再一次去看望康德良夫妻时,发生了更大的变故。女儿出嫁后,有了一个小孩,只因夫妻俩一次吵架,结果女儿一气之下,喝下农药不治身亡。女婿则畏罪潜逃,至今没有回家。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没有了父母,小孩就由康德良夫妇领养,随外公姓,名叫康锋。本来老人的生活就已相当清苦,如今再添了一张嘴,使老两口更是在艰难中度日。  屋漏偏遭连夜雨。2002年,康德良又因患肝癌去世,家中只留下一老一少。看到已经是白发苍苍的大妈,还有正在读书的外孙,吴兴民更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大妈一家。对此,吴兴民来大妈家的次数也更勤了。每次来到这里,除了带来一些日常用品,总要给钱给物,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同时还时时鼓励老人和外孙生活下去的勇气。一直来,康锋都称吴兴民为舅舅。令人欣慰的是,老人的外孙康锋成绩一直不错,今年考上了宁波的一所大学。为了资助他上大学,吴兴民又化了一大笔资金。  亲恩不可忘,寸草当报三春晖。感谢当年的老乡在我们困难之时给予的帮助吧。在今天,有许许多多从事过鸡毛换糖的义乌商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开始重走鸡毛换糖之路。他们知道,只有知恩图报,才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才知道自己要怎样做、做得更好。吴兴民说,自从看到了大妈的遭遇,大妈的身影就一直摆脱不了。今年,方荷秀老人也来过义乌,在吴兴民的家中,曾对吴兴民的老娘亲切地说:“是你给我生了一个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