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重走鸡毛换糖之路系列之六:换糖路上取到生意经

发布时间:2007-12-24 14:1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众同志,听我道,出门换糖必须做到‘三不’又‘三要’。先不偷,再不赌,第三不嫖更重要。‘三不’切实要做到,‘三要’也需要记牢。第一要,鸡毛猪毛要,废品能变宝;第二要,破布废铜烂铁要……”为了做好鸡毛换糖的生意,苏溪镇西山下村的楼显远二十几年前编了不少宣传用的顺口溜,可是论及做生意的真经,楼显远用带着浓浓富阳口音的普通话郑重地说:“嘴巴会说要宣传,腿脚要勤不能怕吃苦,树立诚信打响品牌,不愁做不好生意。”  换糖路上,留下真情  “这些是给还健在的朋友的。”出发前,楼显远兴奋地往车上搬运一坛坛酒,一袋袋桔子;“这些是给已经不在了的朋友的。”他把一叠叠祭祀用品也拿上了车。进入富阳境内后,楼显远满怀期待:“从1977年开始,我在富阳鸡毛换糖十几年,不仅认了好几个干儿子,还认了一个姑姑,还有很多好朋友。有的朋友已经二十几年没有见到过了,做梦都想去看看他们啊。”  “不知道姑姑怎么样了?”自楼显远从珠庙根村得知他认的姑姑因为与丈夫前妻的儿媳妇关系不融洽,不得已住进了敬老院后,他原本兴奋的心情一下子低落了,开始喃喃地念叨起他善良姑姑的凄苦身世来。  他认的姑姑名叫蒋珠英,今年已经80多岁了。蒋珠英6岁时被一个剃头匠从义乌拐卖到富阳做了童养媳,受尽虐待,后来又辗转几次改嫁,一直都没有生育,几年前丈夫去世,她又成了孤苦的一个人。楼显远介绍说,认识蒋珠英时,他刚到富阳鸡毛换糖没两年。每次去借宿,蒋珠英都会热情地招待他,“她把每一个义乌人都当成娘家人看待,对我们很好。”  大约是在1979年,楼显远做完鸡毛换糖生意回义乌后,碰到大嫂的姐姐来走亲戚,无意间把蒋珠英的身世说了出来。没想到这个亲戚一听,就告诉楼显远,她住的湖门村里就有一户人家丢失过一个女孩子,情况与蒋珠英很相似。得到这个消息,楼显远十分开心,便开始着手为蒋珠英寻找失散四十几年的亲人,后来蒋珠英夫妇也在楼显远的帮助下来到义乌寻亲,一行人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核实、确认,蒋珠英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四个兄弟姐妹。  “我家里也曾经有一个姑姑小时候被拐卖到富阳,没有音讯了,她的情况与我姑姑的情况很相似,于是我就认她做了姑姑,把她当成亲姑姑一样孝敬。去年我路过富阳,还送了1000元给她,现在听说她儿媳妇待她不好,我心里很担忧。”楼显远心情有些沉重。夜幕降临时,我们终于找到了富阳市中心敬老院。  当蒋珠英老人依然健朗的身影出现时,62岁的楼显远快步走上前去,紧紧拉着蒋珠英老人的手,脸上露出了笑容。随后,他把自己准备好的500元钱和营养品送给老人。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老人只是紧紧地拉着楼显远的手,直到车子发动时,仍然站在车门旁,久久地叮嘱着,车子离开时,老人跟着走到敬老院门外,目送我们离去。  在大源镇上,楼显远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一个好朋友。虽说相隔十几年没有见面,但楼显远一出现在好朋友的店门口,“老楼!”男主人马上就认出来了。这时女主人何女士闻声也迎出来:“我们昨晚还在念叨着你呢,正想到义乌去批发点小商品来卖,可是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没想到你就来了。”楼显远的情绪也一下子激动起来,几个人就在小店里叙起旧来。何女士说,当年她还是个19岁的姑娘,就从老楼的货郎担里买过小东西,后来她出嫁了,机缘巧合,楼显远又到她夫家来借宿,她婆婆也是个热心人,从此只要老楼来就住在她家里。一来二去,楼显远就成了她家的好朋友,她还让儿子认楼显远做了干爹。  “当年大源、灵桥、里山、渔山等镇里几乎所有的村子我都跑遍了,到处都有我的朋友,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很多村民家里我都住过。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很多朋友都搬走了,很难找了。”在里山镇,虽然当地村民都非常热心地帮他联系,依旧难觅朋友踪迹。楼显远在朋友的老房子前默默地徘徊了一阵,便把礼物托邻居转交。“这次没有找到,等我儿子有空了,我们还要自己开车来找。我要让儿子、孙子也来走走这条艰辛的鸡毛换糖之路。”离村前,楼显远有些恋恋不舍。  换糖路上 取到真经  “我们就像一家人,老楼有什么困难只要和我们一说,肯定会帮忙的。”当我们沿着楼显远当年的鸡毛换糖之路到达羊家埭村时,当年曾多次帮助过楼显远的吕荣生一家也分外高兴。70多岁的吕荣生回忆说:他当年是乡里的广播员,他母亲是老党员,也当过村里的支部书记,楼显远凭着诚信经营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楼显远也回忆说,有一件事一直难以忘怀。那是一个下雨天,他去山陆村结一个欠了三年但数额仅为一角钱的旧账,却被那家当民办教师的儿子欺侮,为此楼显远写了一份义正辞严的保证书。当那份保证书交给民办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时,校长钦佩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但为他结清了欠款,还亲自把钱送到了楼显远的手上。回到羊家埭村后,吕荣生为了不让楼显远再受欺侮,帮楼显远疏通了各种关系。从此,楼显远的鸡毛换糖路走得更加顺畅了。  “在富阳鸡毛换糖的十几年里,我一个人养活了全家七口人,让四个孩子都完成了学业,其中还有两个是大学生,不仅如此,家里还新盖了几间新瓦房。这些单凭做鸡毛换糖的生意是做不到的,我是在鸡毛换糖的过程中,仔细寻找各种赚钱的机会,紧紧抓住每一个商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当年开始做其他的生意也是从老吕家开始的。”楼显远道出了当年做生意的经历。  在鸡毛换糖走家串户中,楼显远发现,当时富阳盛产大麦,可是大麦在当地却没有什么用处,价格很低廉,而在义乌,这种大麦是喂猪的好饲料,价格不错。于是,他萌发了把大麦运到义乌,赚取差价的念头,并开始从当地村民手里买进粮票。在吕荣生的竭力帮助下,用粮票买了几百斤大麦,运到义乌,掘到了第一桶金,从此尝到甜头的他便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他看准商机,曾倒卖过李子、赤豆、糯米、油菜籽饼等,并且成了义乌第一个做废纸生意的商人。按照同样的模式,他还带领吕荣生父子到东阳、义乌两地进购黄豆转卖。这是楼显远开辟的另一条致富的路子。  “做生意就要会推销,不怕苦,讲诚信,这些才是我鸡毛换糖得到的最重要的财富。后来不做鸡毛换糖了,我开了一家小商品批发部,也做过其他的生意,但是我心里一直都牢牢地记住换糖得来的生意经,这些生意经也是我要传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楼显远郑重地说。